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圖書館有趣角落
![]() |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 摘要
Google NotebookLM對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的摘要如下:
原文連結
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
Muir's Sierra Summer: A Naturalist's Reflections
這篇文章以約翰·繆爾的《我的山間初夏》為核心,探討其作為「國家公園之父」的地位,以及其作品所展現的敏銳觀察力、細膩情感和豐富想像力。作者從書中引人入勝的生態紀錄與生動文筆,分析繆爾在科學與文學領域的雙重才華,並將其置於美國早期環境運動思潮的脈絡中,與梭羅和里奧波德等先驅進行比較。此外,文章也考察了繆爾作為發明家的另一面,並思索了文字紀錄與現代攝影技術在生態觀察中的不同價值。最後,作者也分享了個人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強調主觀感受在生態觀察紀錄中的重要性。
蓮與蓬的對話
清晨依循往常的路線,騎著單車前往大甲溪對岸的山區活動。途中,路過一片再熟悉不過的荷花田。時序已入秋,涼風輕拂,蓮田裡的景致不若盛夏般燦爛,然而當我不經意轉頭望去,卻意外見到紅色的荷花依然盛放,間或點綴著幾株潔白花苞,在秋意漸濃的田野裡,像是在演奏一曲延遲落幕的樂章。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知名創作者對AI的見解
全球知名歷史作家哈啦瑞,形容過去五年對AI進展的感受如同乘坐雲霄飛車,既驚奇又不免感到不安。他指出到2030年,他可能不再寫書,因為人工智慧已逐步展現出比人類更精準、更快速的創作能力。這種說法引發了一個根本性問題,當技術能夠超越人類在創作上的極限時,人類書寫的意義是否會因此受限?然而這位作家的悲觀觀點,也正反映出人類對於自我價值和創造力的深層焦慮。
另一位年輕音樂家則給出了不同的視角。他認為,人工智慧固然可以模仿風格、生成作品,但它無法承載生命中最細膩的經驗與溫度,那些活生生的人類故事。譬如,一位佇立壽司吧台前的師傅,在料理佳餚的同時,分享他對食材、傳統與創作理念的理解,那份情感、記憶與現場氣氛,是任何演算法都無法複製的。這種「真實故事」正是人類創作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哈啦瑞似乎也受到音樂家觀點的啟發,語氣轉向樂觀的思維。他以速度為例,指出人類無法在體能上勝過汽車或多數動物,但人們依然為各種以速度為主的比賽如馬拉松、短跑或單車賽而熱血沸騰。人類的脆弱並未阻止對極限的追求,反而讓每一次突破更令人動容。這種對極限的無懼與真實感受,本質上是AI無法體驗的情感層次。
哈啦瑞在對談的尾聲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態度,面對人工智慧的迅速推進,不必只懷抱恐懼或悲觀,而是嘗試找到享受它的方式,以及探索與它協同創作的契機。這意味著未來的創作不再是單向的「人類對抗技術」,而是一種「共生共創」,人類提供故事、情感、生活經驗與倫理判斷,AI提供速度、資料整合與模擬能力。兩者互補,或許能激發出全新的藝術形式與敘事模式。
進一步思考,這種共創模式也挑戰了我們對「作者」和「創作本身」的定義。過去,創作被視為人類獨佔的領域,但人工智慧的參與,可能迫使我們重新界定什麼才是「原創」、什麼是「創意」、什麼是「故事的靈魂」。人類的價值,也許不在於能否完全超越人工智慧,而在於能否提供人工智慧無法擁有的溫度、情感和真實經驗。
最終,面對人工智慧的浪潮,真正的課題不是取代或被取代,而是學會在技術的助力下,保有創作的深度與溫度,將人類經驗的獨特性轉化為無可替代的價值。這或許正是創作者在未來十年、甚至整個世代都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Google NotebookLM Parse上文後自動產生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