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這類泛社群網路比較關心的是註冊人數,譬如龍頭網站Facebook超過十億的註冊人數。任何這類網站都希望使用者永遠忠實的使用,直到離開這個時空,轉為地下人口。但是通常若是一個使用者轉為地下人口,該網站是不會知道的,除非該網站會定期清出客戶資料,對於一段時間未曾使用的註冊使用者予你停權,甚至清除個人的所有資料,不過目前只有少數的網站針對email帳戶進行這種處理,至於其他網站的用戶則尚未有按照這個方式處理者。而且因為一般人不會將自己的帳號密碼告知他人,包括自己親密的家人,所以註冊使用者的家人在其身後也無法進行後續的處理。
資料來源:http://what-if.xkcd.com/69/ |
Facebook有提供回報已故用戶的處理原則,而以記事軟體起家的Evernote,前些日子就提出類似的去世或無行為能力時的處理原則,鼓勵使用者在遺囑或其他遺產分配計畫中詳載帳戶資訊以及如何處理內容的相關指示,讓被授權的親屬有權可以在使用者身後代為處理帳戶資料。因為Evernote類似一個網路日記,使用者通常會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記錄在此,這些資料不若原始用意就是要公諸於世,至少是親朋好友之間的社群網站或是部落格貼文,而是傾向隱密性的個人日誌。以自己使用Evernote兩年來,大概有將近2000則記事,有些只是簡短數語,有些可能只是一張照片,但是也有一些論述文章。總之這些大約鉅細靡遺地記錄了過去2年來自己的想法與生活過程,大部分屬於私密性質。某些可以公開分享的內容則會轉貼到部落格,例如這一篇貼文就屬其一。
在著個資料無所不在,個人隱私問題受到高度重視之際,如何讓個人隱私得以永遠確保,卻也保留若干的彈性,是雲端服務業者所必須正視的問題。
參考資料
- http://what-if.xkcd.com/69/
- Evernote服務條款,http://evernote.com/intl/zh-tw/legal/tos.php
- Facebook, 回報已故用戶, https://www.facebook.com/help/408583372511972/
- Connecticut General assembly ,ACCESS TO A DECEASED PERSON'S FACEBOOK ACCOUNT, http://www.cga.ct.gov/2013/rpt/2013-R-0156.htm
- 星島日報, 2065年Facebook 或成「虛擬墳墓」, 2013/11/07,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11-07/finance1383815843d478230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