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搜訓練開始之初,就曾聽過別人聊到"別跟山過不去"這部電影,只是一直沒有很在意,也沒有積極想要一睹究竟。
這兩天在做有關山難相關研究的文獻探討時,又再度看到這個名稱,該篇文章提到戶外活動的盛行,這部電影有帶來一部份的影響。這終於引起我的好奇,尋找相關的報導與觀看影片。通常沒有意外的話,這類電影都可以在土豆網之類的中國網站上看到免費的全片長影片。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本書改編而成,勞勃瑞福自導自演。電影原名為A walk in the woods,中國翻譯為"林中漫步",算是中規中矩的直接翻譯,台灣翻譯為"別與山過不去",想要透過片名表達電影的真正意涵,不過我的慧根不深,實在無法體會出來。電影敘述一位年近花甲的長者,與一位年紀相仿者卻一身殘疾的老友, 突然興起到美國東部著名的阿帕契步道健行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是敘述一時興起,卻在一場意外之後收場的故事。凱茲中途有幾次想要放棄,也考慮要租車,還好都可以一路前行。依據片中的對推估,應該走了大約一半的里程。
整個活動途中也經歷了登山健行中,會遇到的狀況,下大雨,下雪,重裝落水,遇到灰熊騷擾,令人屏息的美景,以及活的地球演化教材等。
這部電影雖然內容詼諧,充滿了笑料,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
心得與感想:
- 就登山健行安全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不是好電影,它或許可以帶動人們親近大自然的風潮,但是一派輕鬆的樣子,會讓人們對於活動潛在的危險失去戒心。
- 郊區健行是老少咸宜的活動,超過月餘的重裝徒步行程又是另當別論。雖然阿帕契步道規劃完善,也有經過一些都會區,但是畢竟是耗體力的長程活動,而且大部分是在不是很多人活動的郊區,相形之下風險很高。所以完整的準備與規劃是必要的,本片在這一部分完全沒有著墨,只有在體育用品店的一些不痛不癢的對話。
- 可能是因為電影的關係,這兩位長者背負重裝,看起來仍是一副輕鬆之狀,依據我的經驗應該不是這樣子。帳篷,睡袋,睡墊,炊具,食物,飲水,備用衣物等,夯不啷噹少說也要十幾公斤。即便是氣候舒適宜人的春季,這麼一身行曩上身,絕對不會是輕鬆。
- . 四月份由喬治亞州開始健行,由片中得知橫跨了5, 6月。即便是由4月底到6月初,也有將近1個半月的時間。一個半月的時間,雖然有時會穿越都會區,但是所需要的食物、飲水與各種資源,看起來都應該不會如片中所呈現的那麼少。
- 女山友瑪莉說,三月份出來露營沒有帶三季帳是很愚蠢的事情,三季應該是指冬、春、與夏季。在這個冬末初春的季節進行戶外活動,作為健行者休息的最大保障來源之一的帳篷,應該具備這些能力。片中的三季帳應該是有內外帳,內帳有蚊帳的組合。不知道美國大陸型國家春季的氣候狀態,在台灣天氣陰晴不定,多雨,山區的天氣變化更大,所以攜帶可以適應多種季節所需的裝備是必要的。瑪莉也說麵條沒有營養,看起來她是一位有豐富登山健行經驗者。
- 主角在上完大號後,會做簡單的掩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而且挖糞坑的鏟子在片中出現三次,顯見導演很重視這個行為。想起去年在南湖山屋旁遍地是黃金的景象,顯見我們的登山教育有待加強。
- 在步道起點處,布萊森講了一段頗富禪意的話,值得記下來:"有人說阿帕契步道就像人生,你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但你得竭盡全力"。雖然有禪意,但是在踏上橫跨數個州,總長超過2千英里,大部分位於國家公園內的步道之前,講這句話就不恰當。腳踏出第一步之前,登山者對於整個行程所經過區域的環境、資源、與狀況雖不至於到達聊若指掌的地步,至少也要盡可能充分了解,以便讓這趟旅程更豐富與更安全。不過,根據片中的場景,兩位健行者中至少布萊森對於步道的狀況,是有相當的掌握。
- 片中,看到其他的山友幾乎都是典型的歐美雙杖健行,而兩位主角卻全程將登山杖掛在背包上,沒有拿出來用。我不知道導演是要表達甚麼,是用反喻法,讓大家知道要登山健行要使用登山杖嗎?否則就是一個負面的示範。
- 發現睡墊都是掛在背包外面,而且是掛在下方,但是好像沒有看到將帳篷掛在背包外面。
- 在山下,山友告知山上晚上會下6~8吋的雪,兩人抬頭仰望晴空萬里的藍天,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沒想到真的在山上遇到大風雪。顯見山區氣候變遷迅速,一個不小心就會有失溫的危險。
- 經過前方危險的警示牌, 但是沒有注意到。間接造成掉落涯邊,幸好隔天有登山客經過,協助他們脫困。不過晚上睡覺懸崖邊,卻沒有做任何的確保動作,也不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做確保,若是影片可以傳達這個概念會更好。
- 被困時說了很多感性的話,或許人總是要在這種時候才會想到很多事情
- 比爾不斷說出知識性資料, 應該都是來自大量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有用石頭砌成的小矮牆,可以生火煮東西或是取暖,台灣的國家公園或是步道的管理單位,或許可以參考在國家步道的適當地點設置類似的設施。
- 比爾與凱茲也住了幾次的民宿或是背包客的住宿處,也可以到賣場,自助洗衣店,或是餐廳等。台灣有眾多的國家級步道系統,或許可以學習阿帕契步道所提供的服務與設施,會讓登山健行更安全,也讓活動者有更大的收穫。
依據Nownews的報導[2],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的66歲女子拉姬(Geraldine Largay),在2013年7月到阿帕契登山時迷路。她的丈夫在與她失聯2天後報警,即便動員大批搜索人員前往搜救,但始終找不到。直到2015年10月14日,才在美國海軍的訓練營地發現遺體。依據她所遺留下來的手機和詳細的筆記本內容顯示,發現她至少存活26天,這期間曾試圖用手機傳簡訊給丈夫,告知自己不慎走失,但卻因為山中訊號不良,即便嘗試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也無法發送。
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6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01%2F9d%2F019dadbd5c90343c177e66c58c10abde.PNG |
解析
- 她應該是獨自健行,為何一位超過六旬的女子會獨自健行?為何沒有同伴同行?
- 再次對比"別跟山過不去"電影中,所描述的兩位年紀與這位女士相仿的男士,在同樣的區域活動,卻看似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景,不禁令人捏把冷汗。
- 美國是各項救援經驗、知識、與設備均俱佳的國家,大批搜救人員仍然沒有辦法在她存活的26內找到她?這也顯示搜救的困難性。
- 雖然有手機,但是即便是較為省電的傳統手機,電池也僅有數天的電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更耗電,所以一旦發生迷途,對外最重要的通訊工具的電力必須要非常非常的注意。最好只有在必要的時刻才開機,其他時間最好關機,以保有電池電力。
- 台灣林務或是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在健行路線上會在有手機信號的地方標示,是一項貼心的服務。
參考資料
1. 線上完整影片
2015林中漫步A Walk in the Woods
http://tangrentv.com/thread-196.htm
2. Nownews, 婦人登山不慎迷路 留下心碎的最後遺言, 5/27/2016, http://www.nownews.com/n/2016/05/27/211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