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植物大約有45萬種,中研院所建置的台灣物種名錄登錄9100種植物[1]。
認識植物不僅是課堂的學習項目,很多人平常也樂此不疲。
可以從認識不同植物的廣度著手,也可以認識某一種植物,在不同生命歷程所具有的特徵著手。
翅果鐵刀木 |
認識植物是學習的一環。以在正規教育體系學習為例,學習過程中,有些人教學到的東西記在腦海內,有些人會做筆記,有些人會延伸學習,也些人會將學習心得延伸並且與人分享。
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是最方便的學習與紀錄工具,可以用來記錄認識的植物,查詢相關的資料,也可以透過工具跟他人分享。
在臉書植物社團,以及臉書建議加入朋友對象的貼文資料發現兩個現象。
首先,很多人會在社團內貼出所拍的植物照片,請教社團內成員其名稱。生物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風貌,別的不說,人從呱呱墜地到老死,不論型態或是樣貌都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應該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同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一樣。
因此僅憑某個植物在生命某個間段的幾個片段資訊,就要透過辨認有限的特徵得知它的身世,有時候不是很容易,當然某些常見的植物或是某些植物知識豐富的成員,很容易就可知道,但是偶爾仍可看到沒有肯定答案的照片。除了拍攝的畫面品質或是角度不容易辨認外,很多情況是小苗階段。
第二個狀況是很喜歡跟大家分享所拍攝的美美照片,特別是畫面壯觀或是艷麗的內容。這是人之常情,自己有時候也會如此。眼見為憑是人之常情,看到有人貼出美美壯觀的花海,時間許可很多人也會前往欣賞,並且分享拍到的美景。如此一來就變成一窩蜂的狀況,例如黃花風鈴木,花旗木,油桐花跟阿勃勒等。
自己的個性有反其道而行的趨勢,例如假日大家都出門時,就喜歡窩在家裡。
自己喜歡拍攝生態,但是看到一窩蜂拍攝時就不會靠近,若在拍攝當中一群人靠過來,除非內容不拍不可,否則大概就會掉頭走開。
因此,對於上述那些大家一窩蜂追逐的美景,除非剛好遇到,而且旁邊沒有一群人正在取景,就會順便撿一撿。例如潭雅神綠園道神岡到大雅路段,好長的一段路兩旁種滿阿勃勒,開花之際真是壯觀到爆點。自己通常會利用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值勤途經這裡時,順便拍些畫面,不會專程過來湊熱鬧。
或許因為自己是業餘,純粹將取得的畫面當成紀錄,而不是藝術品或是作品,因此就不會太計較雞絲頭的畫質,只在乎可以一機適用。因此跟很多人所使用的專業設備相形見穢,不太敢以此示人吧!
另一個似乎是比較少人在進行的植物觀察方式,在於觀察的縱深。
即便對於同一種植物重複的觀察,比較常採取的方式是隨機,而且不一定是同一株。
近幾年自己私人因素,幾乎無法隨性出門認識植物,僅能在有限時間內於有限的範圍內觀察,這倒也衍生出另一種的觀察方式。
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地點,觀察固定的植物。地緣的關係,自己定期觀察的地點大概侷限在豐原,偶爾才有機會到外地。
加上自己對於紀錄的工具有興趣,很早以前就因為研究的需要而認識縮時攝影,這對於植物動態變化的觀察很有幫助。
自己第一個使用縮時攝影觀察的植物是薑黃,以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記錄薑黃開花的過程。
之後也陸續的使用各種工具,包含文字,靜態與動態影像紀錄。
觀察與紀錄過程也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馬蝶花開花過程,相思樹從萌芽到長出假葉的過程等。
最新觀察的植物是翅果鐵刀木,由最初認為是決明,到最後確認是翅果鐵刀木,真是高潮迭起。
自己尚未對於植物的觀察有興趣之際,在院子看到它,有很大的機會應該會被河蟹掉。即便沒有動手,大概就任其自己演變,不會刻意觀察。
這半年的觀察,發現它的羽狀複葉子葉的數量,可以由2對開始,一路由3,4,5,---到最新的11對,真是好玩。
查詢網路上的資料,幾乎都是提到它的子葉對數是8~14對,最原始不知道是哪位專家提出的。自己觀察的結果是2~11對,當然10以下的對數到目前為止每一支幹大多只出現一次。當支幹達相當高度時,就固定在10對附近。
曾經自問為什麼要做生態觀察。結論是一開始"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任何人都可以在咫尺之地做觀察,即便只是彈丸之地也可以在桌上擺一個小盆栽觀察。
幾乎每一個住家總是會在門口或是院子擺幾個盆栽,有的還頗具規模。自己比較幸運,有一個稍微還算原始的院子可以擺佈,所以可以做比較多樣化的觀察。
其次是觀察甚麼?觀察想要被自己觀察到的生態或是植物。所有生物都是動態變化,某些時刻可能變化比較大,例如在生殖生長階段。某些時候則是維持長時間的穩定變化,例如營養生長,大概屬於比較穩定變化的階段。
回過頭來談整整觀察一年的翅果鐵刀木。
假設種子落院子的翅果鐵刀木落在熙來人往的自然生態園區,也可以如在院子般萌芽,成長,開花,結果,最後子孫滿堂。
再假設經過其身旁的人們,有若干對植物有興趣,而且也加入類似認識植物臉書社團者,那麼有可能其在不同時期的身影,會出現在這些社團若干次,可能都是貼文者詢問社團內同好其名字為何者。
翅果鐵刀木除了花與莢果可以不用其他特徵就可以大略知道其名外,大都需要其他特徵的輔助,所以某些可能連專家也不敢直接斷言。
自己當然不是專家,連邊都沾不上,對小苗從小觀察到大,直到開花之時才敢確認它的身分。
這段超過半年的未知觀察期,從未在任何社團詢問過。倒是在每一個不同特徵,例如子葉的對數,出現時會查詢網路上所可以獲取的資料,比對並推測可能的身分。這過程甚是好玩,一方面可以對於這個植物更了解,另方面也可以增加對同屬植物的認識。
在努力學好英文的時代,就曾用過類似的手法,效果確實不錯。
時光倒回三十多年,學習語文一定需要辭典,刻意買了英英辭典,解釋查詢英文字彙意思的文字也是英文,這些解釋文字中,很大機率會出現其他生字,然後就再繼續查下去,直到解釋某一個單字的文字完全沒有生字為止,再繼續往回溯源。
若你是學資訊相關者,這個動作就類似資料結構中的堆疊(Stack)。
也可以用一群人魚貫進入一個僅容一人通過的窄巷,當發現前頭沒路需要掉頭時,隊伍中原本排在最後者,退出過程中變成第一個般。
查詢單字過程中,最後一個查的單字最先知道全文解釋,而最早查詢者是最後揭曉的。
觀察生態就是這麼有趣,竟然可以牽扯到電腦科學!三句不離本行果然不虛。
話說回來,根據個人觀察喜歡生態,植物,與大自然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是很好的現象。對某一個物種了解愈多,就會更加有感覺,也會盡可能保護它。
很多人跟自己一樣,也喜歡將內容跟大家分享,例如自己最敬佩的莊溪老師,他盡一己之力所建構的認識植物網站,內容充實圖片豐富,是認識植物的寶庫。
翅果鐵刀木的介紹當然是該網站內的一員,那麼後生晚輩野人獻曝的內容,若無丁點可取之處,那就浪費觀察者的寶貴時間,也浪費網路流量了。
電機資訊專業背景者,在介紹植物過程中總該引進可以說項的內容,才有其差異性。
離題太遠了,拉回來翅果鐵刀木主題。
這株去年十月底被發現的鐵刀木小苗,其種子不知何時掉在院子,根據自己後來的觀察,起碼超過一個月。
這粒種子真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很幸運(或不幸)在此萌芽,成長,並傳宗接代。
在它掉落的半年前,這個位置尚被一株巨大的澳洲茶樹盤據。樹大不只招風也惹人怨,不得已之下在週邊區域整理時一併被移除,還好有人收留它,而且聽說過的還可以。
澳洲茶樹被移除後以鬆土覆蓋,成為植物繁衍的樂園。旁邊的地毯草迅速地攻城掠地逼近,想要將宿敵被剷除後的區域,納入其廣大的版圖內。沒想到不知哪個播種者,捷足先登讓這粒種子掉在這片沃土,且得以在草皮大軍尚未殺至前冒出頭,並讓有權決定其生死之一者看到其身影。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上演,有權決定其生死者,在完成精彩一甲子傳記前,還是因為這株翅果鐵刀木太高大惹人厭,而被賜死。不過沒有株連九族,而是讓它滿堂子孫繼續在此繁衍。某方面說來說,它也該含笑九泉了。
這株伴我一年的夥伴,帶給我太多的喜悅與感受,更高興可以完整觀察與紀錄。
自從跟這株鐵刀木結緣以來,每當在郊外走跳看到它的同類,都會感到格外的親切。
詳細的紀錄在另一篇文章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