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麥嘉縱走讀去

 許久之前跟登山嗜健客夥伴約定每個月活動一次,前幾年都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某方面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剛過兩個月,已經有兩次活動,好的開始繼續保持。

228連續假期前往內灣尖石週邊健行的行程,結果大出意料之外。原本以為是輕鬆休閒又熱鬧的行程,沒想到卻是花超過10個小時,沿途沒遇到半個登山客的不輕鬆行程。


這一個行程稱之為麥嘉縱走,從內灣的麥樹仁山走到尖石的嘉樂山全程大約18公里的路程, 山脈海拔低於1千公尺,因為地理位置與高度讓自己產生錯覺,不過卻是收穫異常豐富的一趟行程,套用今天財哥身上穿著的排汗衣背部文字走讀山林,很貼切的描述了今天的行程。

最後的行程跟原先規劃的有些落差,主要原因是由內灣到嘉樂山登山口的這一個路段,找到可以協助接駁的當地人士,因此修改為麥嘉縱走,不過跟一般人平常走的路線相反,經過的山頭為:嘉樂山-->六畜山-->巴卡山-->帽盒山-->加那桃山-->舊砲台山-->麥樹仁山-->麥樹仁山南峰。

原先預定8點鐘的接駁車,因為接駁的先生早上要掃墓因此提早一個小時出發,也因為這個改變可以在日落之前回到內灣老街,若按照原先的規畫,最後的路段將會抹黑,增加了健行的風險也減少了樂趣。

財哥T恤背部的「走讀山林」字眼,給了很大的啟發!

走讀山林有兩個動詞作用於一個複合名詞之上,兩個動詞為走與讀,走代表行動,讀則代表學習,走的場域為山區,讀的標的山川大地的萬事萬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或許稍可表達其意境。

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走讀,並非得在山林走讀不可,為何要特別強調走讀山林,而非走讀城鎮?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見解,拙見為大多數現代人大多數時間就在城鎮內的學校,家中,以及場域內的任何處所學習,不用特別強調。而山林蘊藏太多可以學習之處,但因種種因素而忽略或不知曉,走讀山林是要喚醒人們,遠古祖先曾經在山林間生活數十萬年,才逐漸走出山林,由狩獵與採集的生活型態,轉變為農耕與圈養,很多老祖宗生活的智慧因而逐漸被遺忘,走讀山林可以讓人類重新認識自然,喚起人類與萬物共生的記憶,進而獲得智慧。

拉回讀或學習的主題,若將山林視為學習的場域,那麼走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才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

學生到學校學習,通常會聽到學習三步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後複習,最後透過評量了解學習成效。這個程序看起來雖然很八股,但卻是有效的,除非將學習當成一種休閒。

自己這幾年來上過幾堂社會大學課程,也在網路的MOOC線上課程學習幾門有興趣的課程。老實說,與自己過往二十幾年正規學校課程比較,光評量這件事情,就有相當大的差異。學校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評量是必須的,通過之後才可以取得學分,進而取得學位。因此至少會努力地通過評量。而非正規的社大課程,比較像是興趣與休閒,五官只是借過,比較不會真正進入腦袋瓜內。例如很喜歡中國慕課MOOC平台上,由華中農業大學開設的植物學課程,內容非常精彩,但起碼參加過3,4次的課程,幾乎都是虎頭蛇尾結束。當然它也是可以透過線上評量取得課程認證,然因為認證沒啥用處,不想參加評量,因而影響學習的成效。進該課程學習,與其說是學習倒不如說休閒比較貼切。

當然也不全然是休閒,若真要休閒那上Netflix不是更適合嗎?當然還是因為自己想多認識植物,但又不想那麼硬斗取得認證,因而出現這般情境。

扯太遠了,把焦點拉回山林。以這次在受到財哥T恤啟發的過程來說,要走讀這片山林,應該事先預習知道這片山林的有何人文風情與生態,健行過程中透過觀察驗證預習的知識,並習得新的知識與觀察紀錄。回家後,透過整理資料並做成紀錄的方式複習與完成走讀心得,這才是完整的走讀。所以這次的預習不合格,因為跳過,走讀期間有努力學習,但帶回太多疑問,還好現在的複習與資料整理過程扳回一城。

這次活動區域水源豐富,海拔不高,平常的降雨量應該也不少,所以有很豐富的植被。這次大概是過去幾年來的活動中,認識最多中低海拔植物的活動。

由內灣公有停車場接駁到位於尖石鄉嘉樂村產業道路,薰衣草森林前大約四百公尺左右的嘉樂山登山口,開始徒步行程。第一個山頭嘉樂山輕鬆愉快入袋,強化自己原先對於路程輕鬆的認知。

離開嘉樂山回到產業道路,繼續往北沿著產業道路往薰衣草森林方向前行,過了薰衣草森林入口,上行約1公里處,看到路旁豎立一座名為鍾番的塑像,旁邊沒有任何說明資料,正納悶為何在此人煙甚少處豎立一個無詳細說明的塑像時,夥伴告知根據網路查得的資料,他是著名金蘭醬油的創辦人,原來的公司名稱為大同公司,有興趣可以參考網路資料。金蘭醬油創辦人跟內灣尖石有何牽連,他是這裡的人嗎?值得探究細節。

不久切入泥土路面的產業道路,週邊景色更自然,也觀察到包含台灣黃堇在內的植物。遠眺遠方稜線上筆直的桂竹林好不壯觀,卻應驗"只可遠觀不可褻玩"這句話,穿梭在茂密的桂竹林真是苦不堪言,特別是穿越前方橫倒的竹子,除了必須配合彎腰外,後背包三不五時被勾住,更是令人苦不堪言。

由產業道路旁的登山口不須多久可抵達六畜山,幾塊大石頭沒有三角點,不知為何給這個名字。

往下一個標的巴卡山,沒多久便由產業道路進入生態豐富的步道,真正享受健行的樂趣,眼前開始出現想要認識的植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面對千百的動植物,不見得會想認識每一個,通常只會認識想認識的,也可以稱為有緣的,可能是被它根莖葉花果的某一項吸引,大部分是花或果,例如七葉一枝花的花朵與特殊外觀。由此到最後一座麥樹仁山南峰為止,都是徒步在海拔7~8百公尺的桂竹林與原始雜木林之間,沒有竹苗山區常見的柳杉造林地,多了一份原始的風味,但也因為如此,讓走讀過程多了很多挑戰。穿梭在倒木與倒竹間,不時需要彎腰小心翼翼通過,又要留意可能會戳傷眼臉的枝條。也要留意不時出現在步道旁的恐怖黃藤,外加幾乎無人為維護的原始步道,說好聽是增加行進的挑戰性與樂趣,也可以說令人苦不堪言。

由此到東窩產業道路登山口間的路徑,呈現另一番不同的景象。感覺植物都過得非常好,例如之前看到的申跋都是小小的,此處的則是非常的健康而且幾乎都有佛焰花苞,冷清草也是如此,猜想很大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穿梭在步道間耳邊持續傳來潺潺流水聲,就是佐證。不過行進困難度跟剛剛的桂竹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陡降坡外加連日的降雨,讓佈滿青苔的步道更危險,幾乎可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踏出的每一步。

步出位於內灣著名賞螢區域東窩產業道路旁的登山口,徒步大約3.5公里抵達內灣老街,結束一天充實的行程。

以下是值得書寫的一些走讀收穫。

人文觀察:鍾番

查詢得知鍾番確實是金蘭醬油創辦人。他出生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隔年,1936年創立大同商事株式會社生產包含知名品牌金蘭醬油在內的醬漬品,於1960年離世。台大洪廣冀教授於台大所開設的區域地理課程綱要中提到,鍾番與客家屯墾之間的關係[1]。日據時期1920年代,日本鎮壓原住民告一段落後,進入治理番域階段,其中一個做法是將大面積番地,讓有資產的日本資本家開墾經營。這期間一位名為早川鐵冶的日本官紳,看上竹東郡現今尖石鄉嘉樂村附近,一片面積超過280甲的官有林野地,於是像總督府提出申請,並承諾在五年內完成開墾與造林,但早川的委託人無法如期順利完成。到了昭和初年改聘請本地仕紳鍾番擔任代理人,安撫有緣番人並招募佃農進駐,同時在造林地種植桐樹,終於完成開墾任務。早川因而大約在1930年代初期取得該番地的土地所有權,後來不知甚麼原因落入到鍾番之手。

另外由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中查到一則,新竹縣桃園鎮民向省議員陳情的文書,提到鍾番侵占日產三百餘甲[2]。好特別的行政區域,查詢維基百科得知,升格為直轄市前的桃園縣,光復初期的民國34年沿襲日制行政區劃分,稱為新竹縣桃園鎮,直到民國39年才變成桃園縣,所以這則文書是在光復初期提出的。由這份官方文件可以看出,鍾番取得該筆土地似乎有所爭議,至少跟他所招募的屯墾戶之間有糾紛。

由上面所查到的資料得知,鍾番塑像的位置應該是金蘭醬油的土地,是紀念他的開墾嗎?或另有其意不得而知。雕像下方石座刻有"故鍾公諱番之像",用詞似乎怪怪的!很可惜沒有事先預習,否則便可請教離此不遠處的一戶休閒處所的住戶,經過時還跟他們聊了一會兒。另外疏忽沒有察看雕像背後是否有刻上其他文字,很可惜,這是沒有預習的後果。

這幾年走讀的山林很多都是位於原住民保留或生活區域,這類的故事應該多到不勝枚舉,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很留意,爾後可以透過預習查詢,走讀過程多觀察與驗證,讓活動更有趣與收穫。

植物趣事

活動的主要區域幾乎沒有人為造林地,因此可以保留較原始的植物與生態樣貌,讓活動中認識許多新的植物,有留下影像紀錄的植物列表:

姑婆芋,烏毛蕨植株、嫩葉、嫩芽,筆筒樹,山櫻花,灰尺蛾,馬告,桂竹林,香杉,台灣黃堇,大葉楠葉苞,台灣根節蘭果,地衣,刺茄,雙面刺,台灣何首烏,七葉一枝花,台灣山菊,台灣百合,台灣及己,申跋,光臘樹小苗,雜交野芝麻,山桂花,裏白,台灣芭蕉,五掌楠葉苞,衛矛,香楠葉苞,金狗毛蕨,台灣山桂花,冷清草,山蘇,山月桃,黃藤等。

比較特別的是出現山區少見的光臘樹,而且還是小苗。是附近有光臘樹嗎?還是鳥類在別的區域覓食光臘樹果實後,在此播種的?光臘樹的果為翅果,若這裡有可以開花結果的植株,小苗數量肯定會不少,估計應該是鳥類種的。

季節即將邁入春天,沿途看到不少嫩葉、嫩芽、花苞、葉苞、花朵等,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馬告

「馬告Makauy」是一個很有味道的詞,它是山胡椒的泰雅族名,資料顯示此詞有「充滿生機,生生不息」之意。它是樟科木薑子屬的落葉小喬木,果實為直徑大約0.5公分的球形核果。

馬告如何入菜以及具有那些功效,未曾親手料理過,因此沒特別有興趣,倒是認識它的過程比較有趣。馬告是台灣原生植物,只要經常走訪山林總是有機會目睹它的身影。今天這個行程經由種植者黃先生的口中得知,它是雌雄異株倒是比較有意思。

上個月由田寮山到薯園山的田寮縱走過程,在水頭排山看到有果實的馬告。去年在埔里蜈蚣崙山,首次見識花朵模樣,今天則是拜滿枝頭的花朵之賜,沿途不時可看到它的蹤影。晴空萬里,即便是玩具相機也可以拍出美美的馬告花影像。

前往舊砲台山途中,在一處開墾地休息,看到種植的幾株也正在盛開馬告。夥伴詢問它的身分,回答是馬告,並且隨手摘下樹上僅存的幾片葉子,搓揉後靠近鼻子,預期會聞到熟悉的山胡椒味道,咿,沒有!難道是嫩葉的緣故嗎?測試老葉得到相同的結果,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因此向夥伴修正說詞,不敢百分百肯定,但有80%的把握是馬告。真想有人可以解開心中的謎團。

雄花

雌花

老天聽到了且給了應許,不久一位背負楓樹苗的原住民朝休息位置走來,並且在不遠處停歇放下樹苗,把握機會向果園主人黃先生請教,證實這是馬告,而且得知此時的葉子沒有特別的味道。心中謎團解開。他意猶未竟繼續說,這株馬告不會結果準備將之砍掉!不會結果?黃先生說這是公的,不遠處的那株才是母的會結果!喔喔,馬告是雌雄異株植物,真是太訝異了,而且也太幸運花正在盛開,可以在種植者的引導下辨雌雄。

七葉一支花


先前活動途中偶爾會聽到夥伴疑問旁邊的植物是否為七葉一枝花,花名已經透露出它葉子的特徵。某些掌狀複葉的植物,也是有七片小葉,因此偶爾有機會看到類似的葉型。自己從未目睹過這種植物。很幸運在離開六畜山往巴卡山途中,便發現步道旁一個植物很類似它。它只有一支主幹,一個有七個小葉的掌狀複葉,主幹在往上頭延伸,再度出現一個有6片小葉的掌狀複葉,頂端出現一朵花有金黃色的雄蕊與紫色雌蕊。下掌狀複葉有七個子葉符合,但上複葉只有六個子葉,不符合,所以不敢確定!自此之後的行程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這個植物,而且小葉數介於5~7之間,心裡更狐疑。後來告知七葉一枝花的夥伴看到某個植物葉子有七個子葉,詢問是否為該植物。趨前查看這是大喬木,肯定不是應該是五掌楠。因為不敢確定自己沿途看到的植物是否為它,所以也不敢向他介紹。顯然他也是沿途注意是否可以目睹,為何都沒發現?回家後查詢資料,確認這是七葉一枝花,未來的果實也很漂亮,希望將來有機會目睹。

生態趣事

穿山甲排遺?

穿梭在步道間,隨處可以見到穿山甲洞穴,這是生態豐富的山林間常見的景象,不足為奇,只是今天走讀過程中看到的數量似乎特別多。穿山甲的洞穴有兩種,分別為居住與覓食。覓食洞穴主要是用於吃白蟻,例如土白蟻,洞穴比較淺,通常用一次就不會再重複利用。居住洞穴是棲息跟避敵用途,比較隱密坡度比較陡也比較長。


夥伴發現在某一個洞穴口,有動物排遺,直覺認為是穿山甲排遺,只是很納悶怎麼會拉在自家或覓食區域的洞口,這似乎不符合動物的習性。Discovery製作的解密穿山甲節目中[3],研究穿山甲的專家談到穿山甲的排遺習慣。穿山甲排遺前會先挖一些土,排完後再用土做簡單覆蓋,若沒蓋完全仍可看到一些外露。糞便裡面有很多的螞蟻殘骸,會有亮亮的感覺。節目中穿山甲排遺位置不在洞穴旁,而且確實有覆土的痕跡。回頭查看拍攝的影像,發覺該排遺沒有挖土與覆土的跡象,而且很光滑沒有螞蟻殘骸模樣。綜合網路得到的資料,這似乎比較像食蟹獴的排遺。由Discovery的節目得知,會在穿山甲巢穴出沒的食蟹獴,是台灣每天要面對的眾多威脅之一,因為食蟹獴不只吃螃蟹,也會吃包含小穿山甲在內,它可以捉到的各種生物。所以該排遺確實有可能是食蟹獴的傑作,這也表示該區域有該生物,真是太有趣了。不過事實真相如何還有待後續的查核。

這趟麥嘉倒行逆施縱走收穫滿滿,不輕鬆的十八公里路程,滿足消耗體力的需求,豐富的自然生態饗宴滿足感官需求,奇特人文典故滿足知性需求。而且留下未解之題,給了後續行程的動力。

參考資料

  1. 1. 洪廣冀。泰雅人的土地、客家墾民與金蘭醬油有什麼關係?。台大理學院。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208%2034150&class=&dpt_code=2080&ser_no=72205&semester=106-2
  2. 2. 台灣省參議會(1950-11-14)。[新竹縣桃園鎮民黃河沐為鍾番侵佔日產田山三百餘甲以種種方法暗中取利,請依公有土地放租辦法將土地改由原佃人承租陳情案,經省參議會電請參議員劉?才調查嗣檢具報告報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25/0e.html(2022/03/02瀏覽)。
  3. 3. Discovery。[完整節目]Discovery 臺灣紀錄片系列--《解密穿山甲》。8/30/201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paYdphP5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