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人口老化問題:危機與轉機

最近分別在四個地方看到人口老化的議題
 TED演講
 2014新興科技論壇
 商業週刊報導
 報紙資訊

 很驚訝人口老年化的議題如此嚴重,更重要的是大家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人口老化問題是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已經或是即將面臨的問題,台灣因為人口出生率為全世界最低,所以問題會更嚴重。
 11月22日在台北舉行的[後青春的安老學-2014高齡照護論壇]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談到,台灣老人看病 多,用藥也多,另外也與會人士也提到 2016年開始,台灣65歲人口首度超過14歲以下孩童。更嚴重的是相關單位預估台灣人口的高峰會出在2019年,之後死亡人數會超過出生人數,也就是人口會逐漸遞減。
 12月2日於台北舉行的 [2014台灣產業科技及政策論壇-下一階段之新興科技及發展策略]中,與會的日本演講者提到高齡化的照護問題, 日本人口在2005年達到最高峰,約為127,770千人(一億二千七百多萬人),之後隨著出生人口減少的因素,人口逐漸遞減,預估到2055年人口僅剩89,930千人(八千九百餘萬)人口,約略等同於1950年代的日本人口。相較於人口最高峰的2005年,到了2055年驚人的數據如下:
 日本人口將減少約3000萬人
 勞動人口約減少1100萬人
 高齡人口由佔人口比例22%躍升到約41%
 14歲以下人口由13.8%降為8.4%

另外,日本預估到2025年,看護人員將會短缺100-120萬人,這會影響高齡者的ADL(日常生活的活動性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以及(QOL生命的品質 Quality of life)。台灣在人口高峰的時程上落後了15年,但是降低的速度會高於日本,因為台灣現在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
 為了因應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各單位都投入資源,特別是希望透過引入高科技來協助解決問題。例如,會中提到會自動提醒吃藥的電鍋或是電器用品,以及會提醒吃藥或做事情的木魚等例子。
 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所以高齡照護問題不會比日本緩和,所以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

2014年10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TED活動中,德國人力資源專家Rainer strack,發表了The workforce crisis of 2030 -- and how to start solving it now演講。他出生那一年1964年是德國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有130萬新生兒出生,結果今年只剩下約60萬人,所以德國也面臨一樣的問題。若定義定義生產人口為15歲到65歲之間,以德國為例子,可以投入勞動的人口約為4千3百萬人,約略高於所需的勞動人口約4千2百萬,但是到了2030年,勞動人口需求約為4千4百餘萬,但是可以提供勞動的人口卻只有約3千6百多萬人,勞動人口嚴重短缺,大約缺了800萬勞動人口,這個交叉點約略在2017年發生,換言之,德國過了2017年就會開始發生勞動人口短缺問題。


 因此德國計畫引進更多外籍工作者,讓更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以及延長退休年齡以因應這個即將到來的問題。
 他模擬15個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勞動人口趨勢,這15個國家包辦全世界70%的GDP。模擬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時,這15個國家中只有4個國家發生勞工短缺,包含德國、俄羅斯、巴西、以及南韓。
 但是到了2030年,則只剩下美國、印度、以及印尼尚未發生缺工的情形,但是也已經是到了邊緣,其餘包含中國在內都會缺工,這是一件嚴重的警訊。

 而且依據統計與調查,具備技術與高科技的勞動人力短缺更嚴重,而基層勞工則約略有剩餘,這造成缺工問題更嚴重,勞動力短缺,而且是缺需要技術的勞工,所以他稱之為Labor shortage加上skill mismatch。
 所以面臨教育,品質,以及技術提升的問題,所以大家寄望可以透過機器人來解決,但是這又造成另一些技術人力的需求。演講者提到,他在90年代曾經在美國待過兩年,當他要離開時當地人員請他多送一些德國人來,因為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像機器人,一板一眼不會出錯。(A Gernam works like a machine)。而現在大家都使用機器人,此時美國公司請他多送一些機器來,因為他們工作的像德國人(Send more machines, they work like German)
 機器人並不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萬靈丹,例如40%的機器人用於汽車工業,但是汽車工業還是需要很多的人工。特別是在1980年代汽車的成本中電子零件少於10%,現在大約佔30%,但是到2030年可能會高達50%,而這需要另一類的勞動力的投入,特別是資訊與軟體人員。
對於引進勞動人口這個方法,演講者對全世界介於20~30歲之間的20萬求職者進行調查,以了解high telent到海外工作的態度,約65%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到海外工作。不過大多集中在歐美國家,希望可以服務的海外國家依序為:
 1 USA
 2 UK
 3 Candada
 4 Germany
 5 Swiss
 6 France
 7. Australia
另外,他們也調查這20萬尋找工作者,在尋找工作時的優先順序,結果出乎一般人的預料,薪水只是位於第8順位,最高順位是獲得認同(people are loking recognition),這跟馬斯洛的人類5大需求中,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不謀而合。尋找工作的優先順序如下:
1. Appreciation for your work
 2.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
 3. good work- life balance
 4.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superior
 ....
 8. attractive fixed salary


總的來說,全球性的勞動力危機(Global workforce crisis)是由勞動人口短缺,技能與需求的不對等,以及文化的挑戰所構成(labor shortage + skill mismatch + culture challenge)。演講者建議企業或是國家在面對勞動人口問題,需要思考下列四個主題
1. 如何預測人力供應與需求( How to forecast supply & demand )
 2. 如何吸引優秀人才( how to attract great people )
 3. 如何對於民眾再教育與提升技能水準(how to educate &upskill people)
 4. 如何留住優秀人才(how to retain great people)

 最重要一點是要改變態度,因為員工是資源與資產而不是成本也不是機器。
上述的龍動力短缺與人口老化議題,跟每一個年紀的人都息息相關,現在已經有如此詳細的預測資料,自己應該提早準備以因應這個情形。

參考資料
 http://www.ted.com/talks/rainer_strack_the_surprising_workforce_crisis_of_2030_and_how_to_start_solving_it_now?nolanguage=en%3Futm_source%3Dtedcomsha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