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E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E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令人屏息的沼澤生態拍攝

居住在被稱為陽光之州(Sunshine State)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攝影家Mac Stone,對於沼澤生態拍攝有豐富經驗與獨到眼光,這應該是來自該週廣大的沼澤之故。看了這個TED演講才知道,原來佛羅里達州有如此廣大的沼澤。
依據網路資料顯示,長160公里寬97公里的佛羅里達大沼澤(Everglades)幾乎將近台灣1/3的面積,是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亞熱帶沼澤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濕地公約列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個濕地之一。
大沼澤的南部地區規劃成一座國家公園,稱為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此國家公園內有十分豐富濕地動植物特有種與資源。

Mac Stone在TEDxUF 2015的演講中,分享他在過去於沼澤地區進行攝影的心路歷程,也展示他所拍攝美的令人屏息的攝影作品。
一般人認為沼澤是次等生態系統,並且對於周遭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在加上沼澤中慣常出現的鱷魚與蛇類等對於人類的威脅,所以通常對於沼澤沒有什麼好感。近年來由於人為的不當行為使得各地生態飽受威脅,這裡的廣大沼澤地區也不例外,所以他轉而透過攝影,讓世人更認識這裡,進而進行生態保育。
在演講中,他分享大小如網球般的沼澤鳥(prothonotary warbler)的神奇力量。這種鶯會在沼澤樹上築巢與哺育雛鳥。季節變化時會南飛到墨西哥灣過冬,天氣回暖時再飛回來,而且會回到去年同一棵樹生活,真是不可思議。演講者說他是佛羅里達州人,來到這個位於同一州的地區還需要使用GPS,而這種鳥類竟然可以橫跨數千哩,回到相同的一棵樹。
另外他也提到一種原本有成千上萬數量,如今只剩下數百隻,以生活在沼澤區之蝸牛為食的特有種物種:沼澤蝸牛鳶(Everglade snail kite)的紀錄過程。這種鳶會大量減少的原因賴以維生,如乒乓球大小般的蝸牛受到生態改變而大量減少,讓沼澤蝸牛鳶的數量也急遽降低。他為了要拍攝這種沼澤蝸牛鳶,特別佈置它所喜愛的覓食環境,並且花了一週浸泡在沼澤中守候,終於拍攝到令人振奮的畫面。
另外曾經成千上萬生活在沼澤的玫瑰琵鷺(roseate spoonbill) ,因為婦女喜歡用其漂亮的羽毛裝飾帽子,而遭受捕捉屠殺,在20世紀初期數量甚至只剩個位數。在禁止羽毛交易後,數量開始回升,到20世紀中期數量回到千隻之上。科學家也開始對它進行研究,並發現玫瑰琵鷺的行為跟沼澤的水位變化週期有緊密關聯,主要原因是它會在水位下降時哺育下一代,因為此時比較容易覓食。然而因為沼澤生態的改變,導致玫瑰琵鷺的生存受到威脅。今日,在佛羅里達灣的玫瑰琵鷺數量只剩不到百對。
這個演講的時間超過TED訂定的18分鐘上限,達將近20分鐘,顯見主辦單位對於這個演講的重視。
這個演講讓我見識到攝影的張力與影響,以及藉由拍攝、認識拍攝主題、進而保護它的心路歷程。正在努力學習攝影的我似乎有這種感覺。
Mac也提到透過攝影說故事的重要性,可以當成文化與自然資產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透過讓民眾了解自然資產的美與重要性,進而改變生活習慣來保護之。
特別是Mac提到他在進行拍攝時,仍保有年少時期的好奇心,讓其在拍攝時可以更增加對於拍攝主題的敏感性。這又是好奇心對於創作之重要性的另一個證明。

參考資料
Mac Stone: Stunning photos of the endangered Everglades
TEDxUF · 19:15 · Filmed Mar 2015
http://www.ted.com/talks/mac_stone_stunning_photos_of_the_endangered_everglades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以情緒為基礎的導航規劃Happy Map


專長於大數據分析,服務於雅虎社群媒體實驗室的Daniele Quercia,以Happy Map為題,在2014年於TED@BCG Berlin會議中演講。這個演講的重點是提出有別於目前導航系統,規劃兩點之間的行經路徑時,以最短路徑的主的規劃方式,而是以情緒為考量的規劃方式。他聲稱以這種方式進行導航的地圖稱為Happy Map。
這個構想是由倫敦到美國工作時,買了一部腳踏車代步後所觸發的。他初到波士頓時,因為不熟熟悉當地的道路,所以使用時下最普遍的問路工具-導航系統。這種工具內定會在所有可能選項中,找出最短的路徑。通勤人士分秒必爭,所以通常會接受這個建議。一個月之後的某一天,他嘗試一條未曾走過的路,結果有了全然不同感受。衛星導航建議的路線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而新發現的路徑則是林蔭道路,滿地的落葉,更沒有車輛的蹤跡。當下他深覺愧疚,傻傻的聽從導航的建議,卻在一個月之後才想到找回主導權,平白損失可以讓自己心情更好的選項。
他也認為應該不只他有這種想法,所以他興起開發一個依據個人喜好而建議路徑的導航系統,例如景色最美的路徑,最安靜的路徑 ,讓人心情最好的路徑,或是車子最少的路徑等,他將之稱為Happy Map。
別人我不知道,這是我在通勤期間最喜歡玩的遊戲,嘗試任何可能的路線,而這往往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奇。
他找了幾位志同道合者開發這個心目中理想的導航系統,它不只能找到最短的路線,還能建議最令人愉悅的路線。
所謂愉悅或是享受的資料,是來自詢問眾多人之後,得到的結果。譬如由A到B點之間,有兩個可能的路徑,他們就讓眾人由這兩條路徑的照片中,選出一條覺得比較幸福的路線,然後利用眾多的這種問卷的結果得出地圖資料庫。
稍後他加入Yahoo團隊,並與公司同仁將在倫敦的調查中,勝出的景色資料為基礎,制定了一張以感受做為基礎的全新地圖。例如下圖中,紅色的路徑會比藍色路線,讓人覺得更愉快,因為這條路徑會行經一個有湖泊的綠地。

在下圖則是表示出更多的選項,包含最短路徑、最快樂路線、最美路線、最安靜路線。

對於Daniele提出的這個構想,覺得很有創意,也很有意思,若真的可以開發完成,那導航系統就由理性的系統,升級為感性的系統。給予使用者基於情緒的基礎,建議最適合的路線。
不過依據我的觀點,這個導航系統有實際上的困難點。例如對於道路旁的景觀與感覺,是透過社會科學的方式,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得知,問題是同一個地點,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因此會有落差,那到底是要以哪一種為主?當地人?遊客?另外,街道景觀或是車流狀況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行為,除非這個地圖可以動態的即時更新資料庫內容,否則內容與現況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
不過,這個還真是有創意的點子,或許哪天在Google Map上會出現類似的選項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
Daniele Quercia:Happy maps, TED@BCG Berlin, 2014, https://www.ted.com/talks/daniele_quercia_happy_maps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科技人挑戰高空極限跳傘

一般人通稱頭頂上為天空,實際上地球表面到大氣層之間,依據不同的方法,做了適當的區分,最常使用的是根據溫度的垂直分布與變化來劃分。
由地面算起,到10公里左右的區間稱為對流層,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雲、霧、雨、雪等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且多發生於此層之下部。對流層之上到50-55公里之間的區域稱為平流層又稱為同溫層 ,平流層到約80公里左右為中氣層,中氣層之上則是增溫層。
由下圖可以看出,人是生活在對流層內,在這一層溫度隨著高度上升而下降,大約是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攝氏6度,而在平流層中,溫度則是持續上升,當到達平流層頂時,溫度回升到約略等於地面的溫度,在中氣層溫度則是又再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到了增溫層就一路上升溫度,因為在這個區域幾乎已經沒有大氣層的氣體保護。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images/Meteorology/fig1.gif

幾乎所有的跳傘活動都是在對流層進行,在平流層進行高空跳傘則是一項挑戰。出生於奧地利現年46歲(1969年次)的Felix Baumgartner,在2012年10月14日由距離地面大約39公里的艙體一躍而下,最高速度達1358公里創下了世界紀錄。曾經在奧地利軍隊服役的Felix Baumgartner,是一位奧地利高空跳傘的高手。他挑戰這個高空極限運動的動機與條件,可以很容易理解。


但是二年之後,也是在10月份打破這個紀錄的Alan Eustace,以現代常用的俗話講可能是一個宅男的Alan Eustace,則是令人訝異。

前Google知識部門資深副總裁Alan Eustace,在2014年10月21日,身穿重達500磅的特殊太空裝,並且獨自一人綁在天氣氣球上,上升到13萬5千英呎的高空,然後脫離汽球,以自由落體方式回到地球,這項壯舉不僅打破高空跳傘的音障記錄,也打破高度記錄。
套句台灣用詞,Alan是超級人生勝利組,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成長於佛羅里達州,父親服務於航太產業,這或許是他會有這個瘋狂想法的遠因吧。
在人生功成名就之際,興起在平流層進行高空自由落體的活動。在服務於航太領域的朋友幫忙之下,終於完成這個破記錄的壯舉。


Felix Baumgartner上升到平流層是使用氣球提供上升浮力,他本人則是待在一個類似太空艙的保護體之內,然後將這個艙體吊掛在氣球上。而Alan在構思他的計畫時,因為考量到若是採取一樣的方式,則需要非常巨大的氣球,則會使得計畫碰到非常大的困難,因此傾向不使用艙體保護。他們採用深海潛水所使用的水肺裝備(scuba diving),以克服不使用艙體保護的問題。他們找到專門為政府單位提供太空衣的 ILC Dover公司,幫忙製作所需的防護衣,依據Alan所言這是該公司所售出第一個非政府單位的案子。





依據所得到的資料顯示,他的最終高度大約為41.4公里,花了15分鐘回到地面。這其中在大約37公里的下降過程中,是以自由落體的方式下降,最高時速達到1322公里,剩餘的距離則是使用降落傘。
起飛後花了2小時7分鐘到達預定的高度,在剛剛起飛時他揮動左手跟大家打招呼,他特別提到不用右手的原因是右手要掌控緊急切斷裝置。他說在上升過程中,好像是利用Google Earth離開地球的感覺

可能是背景的關係,所以在演講中,他一直提到以工程的角度看待這個旅程,而不是以探險或是挑戰極限的心態。所以在演講最後他特別提到在考慮釋放降落傘時,設計上的考量,以避免造成危險。





他比我大了幾歲,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背景類似,但是他的成就是我難以項背。這趟旅程想必所費不貲,除了他自己有雄厚的財務實力外,因為他今年才由Google退休,所以進行這項旅程的前置作業(三年期間),到活動結束都是Google在職員工,想必Google也給與相當的財力支援。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真是所言不假。
或許自己在有生之內,也應該來個瘋狂的想法與活動。


參考資料

  1. Felix Baumgartner's supersonic freefall from 128k' - Mission Highlights https://youtu.be/FHtvDA0W34I
  2.  Record-Breaking Near-Space Dive Leaps from 135,000 Feet | Video
  3.  https://youtu.be/FQSvowsAUkI
  4.  Alan Eustace, I leapt from the stratosphere. Here's how I did it,
  5.  TED2015, http://go.ted.com/bcaY
  6. 中央氣象局,大氣概述, 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me008.htm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真正的空中飛人或是鳥人 Jetman Yves Rossy

http://nextchapter.jet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Resized-Yves-v01.jpg
瑞士籍的Yves Rossy曾經在瑞士空軍擔任戰鬥機飛行員,也曾在瑞士航空擔任過747客機飛行員。他最膾炙人口的是利用四具Jet-Cat P200模型飛機,開發出真正的空中飛人飛行器。



2011年他接受TED主持人訪談時,談到他會發明這個人肉飛行器的心路歷程。他在20年前從事高空跳傘時,在剛剛跳下飛機還沒有開啟降落傘的期間,感覺就像一隻鳥一樣的舒坦,因此有了可否讓這段體驗可以延長,而且不只是下降,甚至可以像飛禽上下飛行,而有了這個飛行翼的念頭。
Yves在2004年首度將他的想法付諸行動,以兩具模型飛機引擎,建造了第一部人身飛行器。一般飛行器是由飛機機身、機翼、發動機所組成。機身又分成機艙與駕駛艙。而Yves的飛行器,他的身體就是機身,駕駛艙就是他的大腦,飛機艙就是他的身體,機翼則像是背飛行翼一樣背在背部,發動機(引擎)則是裝載在機翼上。到了2006年引擎增加到四具。
飛行翼重量大約為55公斤,有兩具降落傘,若是發生意外或是無法操控時,也有類似戰鬥機的彈跳裝置,可以迅速脫離機翼。
這台飛行器沒有方向盤、沒有副翼,完全靠Yves的肢體動作來操縱非行,例如當他抬起背時高度就會增加,而前移肩部就會降低高度。
這台飛行器上只有兩個儀表,一個是燃料表,讓他可以知道還有多少燃料可以用,另一個是高度表,可以知道飛行高度。飛行器的最高速度可達時速300公里,高度可以達到3000公尺。
這台飛行器無法如一般飛機般,可以由地面起飛,這台飛行器因為沒有如一般飛機般有初速,讓飛機可以飛起來。目前是由飛機上跳下的方式開始飛行,正嘗試由懸崖跳下的方式起飛,降落方式則是採用降落傘到達地面。


Yves以這個人肉飛行器飛過了包含瑞士阿爾卑斯山、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美國大峽谷等著名地區等多個區域。
主持人問了Yves何時要建造一具可以搭載兩個人的飛行器,他給了一個無俚頭的答案"有人看到串在一起飛行的鳥嗎?"
Yves在2011年TED Global中,回答主持人的回答時提到希望可以找到一位年輕的後繼者,他將會傳授相關技巧。
其實Yves自2009年,就已經開始訓練是來自法國的跳傘專家Vince Reffet。30歲的Vince在2002年加入法國國家花式跳傘隊,並在2004年獲得花式跳傘世界冠軍,並於2005, 2006, 2008, 2009獲得世界杯金牌。
http://nextchapter.jet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Resized-Vince-v01.jpg
看了這個TED訪談,讓我想起以前也看過類似的個人飛行裝置,稱為飛行背包[5],也是一個很棒的設計與想法。
http://www.martinjetpack.com/images/phocagallery/thumbs/phoca_thumb_l_unknown-3.jpg
Jetman比較像是我們所認知的飛行器,也可以飛得比較高比較遠,但是只有技藝高超的極少數人才可能操縱,而Jetpack則是一般人只要受過訓練就有可能操縱,但是它的飛行高度與速度以及續航力都有受到限制。兩者各有千秋。

參考資料
  1.  Yves Rossy: Fly with the Jetman, TEDGlobal 2011, http://www.ted.com/talks/yves_rossy_fly_with_the_jetman
  2.  Jetman Dubai : Young Feathers 4K, https://youtu.be/Czy0pXRRZcs 
  3. https://youtu.be/HZRp6iRjnhQ
  4. http://www.jetman.com/
  5. http://www.martinjetpack.com
  6. Martin Jetpack video https://youtu.be/OZEAZksq38k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好奇心(Curiosity)對於創意與設計的必要性

記得以前念書時,在人工智慧課程中,學到述語邏輯(predicate logic)與定理證明(Resolution Theorem Prover)時,看到一個好奇心殺死貓(Curiosity killed the cat)的例子。好奇心殺死貓是英國諺語,說明人不要太好奇,否則可能會帶來殺身之禍。當然,在這個創意當道的時代,好奇心是創意的來源,是設計與創意工作者所必須培養的特質。

近日看了商周出版社的"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提到好奇心,突然想到一個好的設計師一定要具備好奇心,唯有好奇心才會驅使人留意周遭的事物,才有機會看出可以改善或是精進之處。
這也呼應Tony Fadell在TED2015的演講中提到設計的第一要務是察覺(Noticing),大多數的人對於週遭的事物都因為習慣(Habituation)了,而喪失了對其的查覺性,也因此失去對其進行改良或是精進的念頭。試想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第一次看到與看了100次之後,是否仍然保有一樣的感覺?蔡琴膾炙人口的歌曲"讀你",開頭第一句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這個大概只適用於熱戀中人, 才有這種的情懷。

對日常事物習以為常,是人類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目的是讓大腦有限的記憶空間,空出來以便學習新的東西,這個內化過程稱為「習慣化」(Habituation)
 Tony Fadell在演講中舉了數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因為住在鐵道旁邊,久而久之進行對於火車經過時的噪音,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彷彿這是生命中在自然不過的一部分。
 大多數的人第一次拿到貼有小標籤的蘋果,都會覺得將標籤撕下來是一件惱人的事情,但是撕過1000次之後,就會習慣它的存在,而很自然的一拿到蘋果,就立刻找出它並將之撕掉。

 想想第一次拿到駕照上路時的心情與舉動,跟開了多年車之後在車上的心情與舉動,是任何一個開車族最有感的對比,這又是習慣性使然。
Tony Fadell提到美國房地產開發商也是發明家的Mary Anderson,在20世紀初到紐約時,看到司機在濕冷的冬季,打開窗戶以清理窗上堆積的雪的動作不以為然,進而發明了造福千萬人的雨刷。
Tony Fadell認為產品設計師應該像瑪麗那樣,時時觀察事物的運作方式, 並且不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然後方得以發現無人注意到的問題,而這也是一個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發現問題之後,當然還要試著解決問題,即便是需要自己專長領域以外的知識,在這個網路普及,各種知識唾手可得之下,應該可以找到解決之道。
 所以對於一個見多識廣的成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如何找回初心,對於任何事物都抱著好奇之心,也就是Tony說的對抗習慣化。他在演講中提到幾種可能可以去習慣化的方法。
Tony的第一個建議是"宏觀看問題(look broader)"。這個建議的重點是跳脫巢臼或是框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許可以由更多更廣的角度,以及更多的途徑來找出破解問題之道。他也舉他們在設計NEST Thermostat的過程,來坐為例子說明這個策略。這個建議也可以說,要具有跨領域的思維,從不同專業的角度與觀點,或是借用其他領域的策略,或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Tony的第二個建議是"仔細解問題(look closer)",他以設計Thermostat的螺絲為例子,說明這個建議的內涵。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分別說明宏觀看問題與仔細解問題,或許是一個恰當的對比。對於問題與解決之道要仔細推敲,但是也不能掉入枝微末節的泥淖中,例如過程中反覆詢問這些重要嗎?我們一直這麼做嗎?有方法可以精進嗎?等等。
 最後一點建議是:更年輕的思考(think younger),年輕人涉世未深,因此對於很多事物會保持好奇的觀點,也較不會被僵化的思考框住。所以很多企業喜歡進用剛畢業的年輕人,並且讓他們剛進入組織時到處走動實習,一方面認識企業,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挖掘出潛在的問題,而這是已經習慣化組織運作的現有員工看不到的。他以自己到信箱看看有沒有信件,而他的告訴他為什麼不讓信箱自己來告訴你有沒有信,來說明年輕人尚未完全習慣日常的事物與作息,因此可能有更多更創新的點子與想法。他衷心的建議讓年輕人,或者是有年輕心態的人加入團隊。

 有關讓年輕人加入團隊的看法,近日出版的一本名為"追夢企業家:巴西3G資本如何躍升全球食品龍頭"的書籍,提到擁有250億美金資產的巴西首富雷曼( Jorge Paulo Lemann)提到招募員工的兩個原則:
1.雇用優秀人才,是開創事業的莫大優勢,而入股分紅猶如紅蘿蔔,能夠吸引有才華的年輕人效力
2.雇人都是遵循「追夢專才法則」PSD:Poor, Smart, Desire,也就是專門雇用出身貧窮、頭腦靈活、渴望致富人員
 富雷的說法與Tony呼應,都是重用年輕人,而雷曼說的更露骨也更實際。
日後可以在設計或是創意相關課程中讓學生多練習與培養好奇心,若能成為日常習慣,永保好奇之心,那對於日後的職場生涯應該會有助益。

參考資料

  1. Tony Fadell: The first secret of design is ... noticing, TED2015, March 2015, http://www.ted.com/talks/tony_fadell_the_first_secret_of_design_is_noticing?language=zh-tw
  2. 薛怡心,追夢企業家:巴西3G資本如何躍升全球食品龍頭,商業周刊,2015/08/06
  3. Cristiane Correa, DREAM BIG: How the Brazilian Trio behind 3G Capital - Jorge Paulo Lemann, Marcel Telles and Beto Sicupira - acquired Anheuser-Busch, Burger King and Heinz, Sextante , 2014
  4. 李宜懃,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商周出版,2015/08/01
  5.  Brian Grazer,Charles Fishman, 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 Simon & Schuste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