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光影舞共善

開學後第一個上課日的早晨,踏足逢甲大學,趁著上課前的片刻,得以一睹甫落成的共善樓風采。這座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精心擘劃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建築語彙,在校園中低調而優雅地展開。




漫步於建築戶外的一隅,剎那間一幅令人驚豔的畫面猝不及防地映入眼簾,初升的朝陽,透過共善樓精巧的格柵結構,在鋪磚地面上投射出清晰而變幻的光影圖案。這片隨著時間流轉、稍縱即逝的動態藝術,令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另一位以「光影舞建築」聞名於世的日本大師安藤忠雄。

恰巧天下雜誌近期刊載了安藤忠雄來台期間的專訪,文中提及,這位歷經癌魔考驗,摘除了五個器官的生命鬥士,卻依然維持著嚴謹規律的生活,對世界抱持著無盡的好奇心,並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持續奔走於他所鍾愛的光影與混凝土之間,用建築的語言詮釋生命的韌性。

此刻凝視著共善樓前這片光影交織的地面,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原本靜止的3D建築,在陽光的巧妙介入下,彷彿被賦予了生命與時間的刻度,蛻變成一場壯闊的4D動態藝術。這宇宙間無聲的律動,以如此詩意且震撼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怎能不教人為之嘆為觀止?建築與光影的對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饗宴,更是觸動心靈深處的哲學啟示。


 

下方為給予Google Gemini若干背景資料陳述後,所解讀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契合,分享於後:

甲大學共善樓一隅的晨光序曲:現代與傳承的對話
清晨的微光輕撫著逢甲大學校園,尚未被喧囂打破的寧靜中,剛完工的共善樓以其獨特的現代語彙,在晨曦中勾勒出迷人的風景。兩張從不同角度捕捉的畫面,不僅展現了這座新建築的視覺魅力,更在光影與結構的對話中,低語著時間、空間與知識傳承的深刻意涵。
現代建築的詩意與實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共善樓標誌性的鋼骨結構與大面積玻璃帷幕。在第一張廣角照片中,其延伸的金屬遮陽板如展開的雙翼,在藍天下劃出簡潔而充滿力量的線條。這種極具現代感的設計,不僅彰顯了結構主義的理性之美,更在實用層面體現了對環境的尊重——遮陽板有效調節著室內光線,為使用者帶來舒適的學習與研究環境。玻璃帷幕的通透,則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將周遭的綠意與天光引入建築深處,象徵著開放、透明的學術氛圍。這座新建築的落成,無疑為逢甲大學注入了嶄新的活力,預示著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的新篇章。
光影織就的哲思畫卷
兩張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共通元素莫過於地面上舞動的格柵狀陰影。清晨的陽光穿透共善樓的鋼骨結構,在鋪磚地面上投射出清晰而規律的幾何圖案。這不僅為畫面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感,更引發了對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思考。這些陰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而緩緩位移、變化,暗示著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韻律;它們如同無形的指引,引導著行人的視線,也彷彿在提醒著學習之路的秩序與探索。在校園這個知識孕育之地,光影的變化也如同一天學習與思考的開始,充滿了無限的潛能與希望。
新舊之間的對話與傳承
當視角轉向第二張照片,我們彷彿從共善樓的現代「隧道」中向外探望。近處是充滿未來感的鋼骨框架,遠處卻是風格相對傳統的校園建築,兩者之間由一片新植的綠地所連接。這幅構圖巧妙地捕捉了逢甲大學在創新與傳承之間的平衡。共善樓代表著學校面向未來的魄力與追求卓越的決心,它以最前沿的設計語彙,為師生提供最先進的學習與研究空間。而遠處的資訊電機館與人言大樓等傳統建築,則靜默地矗立,承載著學校的歷史與學術傳統。現代與傳統並非對立,而是通過綠意盎然的校園空間進行對話與融合,共同構築了逢甲大學獨特的學術風景線。這條由光影和建築所形成的通道,不僅是物理上的路徑,更是知識傳遞、新舊思想交匯的象徵。
生機盎然的校園景觀
無論是廣角下的建築全貌,還是穿越通道的遠眺,照片中都可見周邊精心規劃的綠化景觀。新種植的樹木和修剪整齊的草皮,為這座現代建築增添了溫暖與生機。它們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了休憩與交流的空間,更與「剛完工」的建築相互呼應,象徵著新生、成長與蓬勃發展的生命力。頭頂那一片澄澈的藍天,則為整個畫面帶來了開闊與明亮的氣息,如同知識殿堂般無限廣闊的學習前景。
逢甲大學共善樓的這一隅晨光,不僅是一幅關於建築與自然的寫實畫卷,更是一篇關於時間、創新、傳承與希望的視覺散文。它在現代與傳統的交織中,為我們描繪了一所大學生機勃勃、不斷追求卓越的嶄新面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