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大概是最具代表性的華人意念之一,只要看到竹子,就會很容易聯想到東方或是華人世界。
南坑溪河岸很多部分雖然已經水泥化,不過非產業道路旁的部分,仍然有相當河段維持原始的樣貌。
在原始河段的一叢長枝竹,竹子尾端彎曲的景象,搭配光線與河岸,非常詩情畫意。
很遺憾的是緊鄰產業道路,平日車流雖然不多,想要在此靜思沉靜一陣子,偶爾仍然會受到呼嘯而過的車輛干擾。
南坑溪應該是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河川,小時候祖父在南坑溪牛城附近有一片很陡峭的山坡地,主要的作物是柑橘。
有時候會跟家人來山上從事農活。
現在由豐原中正公園要跨越旱溪來到南坑溪,至少有三座橋梁。小時候的印象似乎只有現在稱為慈濟橋的橋樑,若不走這裡就要涉水通過。
當時印象最深刻也最扯的事情是,家人到山上幹活時,自己帶著小一歲的忠麒堂弟到山上找他們,結果被老爸帶回家毒打一頓,然後關在廁所。他主要是擔心兩個小孩子,要涉水渡過旱溪,然後走那麼一大段路,非常危險,所以給予教訓。
十多年前開始騎腳踏車時,由南坑產業道路連接新設崑山、中興嶺等地區,是自己最喜歡的路程,當然又與南坑溪結緣,每週都會來個幾趟。不過當時的心境是練體力,只關注騎車的速度與距離,對於沿途的景物與生態沒有興趣。
不知何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後,會與爾拍攝沿途看到的景象,當時的焦點關注在美與奇特的角度。
搬到現在住所,因為院子綠化,吸引很多動物的到訪,就開始對生態有興趣,但是也僅止於有興趣,至於他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跟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則是沒啥興趣。
二年前緣際會接觸荒野之後,讓自己在南坑溪的活動進入另一個境界。
現在來南坑溪活動,重點是可以觀察到那些生態,生態之間的變化,運動已經變成其次,腳踏車變成是觀察生態的工具。
以今天來說,經過前些日子驚喜發現的大片台灣油點草時,雖然只是停下車子,看了一眼,然後打聲招呼就離開,但是對於這個之前毫無所悉的台灣原生物種,已經當成是認識的朋友,經過它時停下來打招呼。前幾天看到熙來攘往應該是前往新社花毯節的車輛時,突然迸出"不要為了追逐天邊的彩虹,而忽略了腳邊的玫瑰",的想法。五十步笑百步,之前自己對於生態無感時,也是忽略了這些溪流邊隱士的存在。
沒多久接近七分坑福德祠時,瞥見有一隻翠鳥停棲在河面上。因為翠鳥很警覺,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飛走。因此先離開它的視線範圍後,停下車子然後逐步接近可以觀察到的地方,趕緊拍攝一些畫面。
這隻翠鳥偶而會觀察到,但是都是一停車它就一溜煙飛走,今天可以看到很幸運。
翠鳥是河川乾淨的象徵,南坑溪沿途沒有任何的工廠,住家也不多,所以沒有甚麼汙染,頂多就是沿途柑橘經濟作物的營養鹽,或是偶而噴灑農藥,因此還算是乾淨。
這隻翠鳥似乎沒有發現自己的存在,因此仍然在附近覓食,甚至盥洗,然後停棲在枯枝上清理羽毛。
有點遺憾的是,因為光線不是很足,加上鏡頭拉很遠,因此使用錄影模式時,畫面亮度稍嫌不足。
南坑沿岸觀察到的鳥禽類,即便沒有成群,至少也會有幾隻,例如斑文鳥、白頸鸚嘴鵯、綠繡眼、白頭翁、黑枕藍鶲、五色鳥等,唯有翠鳥似乎都是孤鳥。是真的如此,還是自己雌雄不分,不同時間看到的翠鳥是不同的個體?還需要多學習。
觀察多時,每次到訪都會靠近查探的食用薑,這是主人所種植的。最近剛好是它的開花期,因為它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花莖隱身在莖葉,不容易看到,必須要趨前撥開莖葉才有可能發現。只有看到花苞以及開過的花,沒有發現正在開的花。雖然如此,還是很高興可以來探訪它。它若有知應該也會很高興,因為可能連它的主人都不理會它的花。
在長枝竹旁邊,至少半年前就發現在溪床上的瘤頭番鴨,偶而會發現它的蹤跡,它似乎一直停留在這個附近。一直認為是附近的民眾養的,不過似乎不太對勁。今天看到它的裝況似乎不是很好,而且前幾天的第一場冬雨,讓它看起來更憔悴。它顯然之前是有人飼養的,為何會流落到此?它為何會一直在此流連不願離開?一堆的問號,不得而解。希望它可以好好的在此過日子。因為它所處了位置剛好是在攔沙壩下方,有一個深潭,旁邊有果園因此應該有穩定的食物來源,若是不要有野狗或是人們的干擾,應該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不過冬天的應景飲食之一是薑母鴨,而瘤頭番鴨就是主要的食材,看起來它的情況似乎不妙!!
兩年前開始施工的國道四號延伸工程,已經將南坑溪兩岸的山頭各開腸剖肚的挖了兩個大洞,連接兩邊隧道的高架橋梁的基柱已經立起來,也開始鋪設水平的路面,估計最多再過兩年就會完工。屆時來到這個區域,車水馬龍聲將會更明顯,對於這附近的生態會有何改變?工程在規劃階段應該就有做過環境影響評估,相信專業的評估,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吧。
回到中正公園旁旱溪源頭的三角湧處,又觀察一會兒,暫時將冬天寒意驅離的冬陽,鋪灑在三條野溪匯流的三角湧,給如我在此觀察的人,暖暖的景象,好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特別是在遭逢人生最大災難的這個時刻,更是需要有這種激勵。
一趟一個多小時的騎車與生態觀察行程,引發自己那麼多的感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