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甦醒,生物除了享受春天帶來的蓬勃生機,以及豐富食物外,也忙著傳宗接代的事情。這過程中最鮮明的意象是鳥鳴,特別是求偶的鳥鳴聲。號稱中國四大鳴禽的白腰鵲鴝,是人們活動頻繁的郊區最常聽到的聲音,其他的鳥類則低調些。大部分鳥類求偶時機,跟人們活動時間重疊,不會造成人們的困擾,卻也帶來熱鬧的氛圍。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錯把黑冠麻鷺當鴞
不過少數鳥類,特別是夜行性的鳥類,有時候則會擾人清夢,這其中被投訴最多的當屬南亞夜鷹。隔壁幾戶人家,五樓頂是夜鷹最常光臨處所。「夜」表示它在夜間比較活躍,「鷹」表示它是猛禽。求偶季節入夜後,它幾乎每天終夜低空盤飛鳴叫,的確造成人們某些程度影響。
上個月底,大約與夜鷹求偶同時間,出現另一種鳥禽聲音。附近國小校園種植的楓香樹,曾經安置讓領角鴞育雛的小屋,最近楓香被移植到校園其他角落,該小屋似乎受到影響。直覺認為伴同夜鷹出現的聲音可能是領角鴞或黃嘴角鴞,因未曾親眼目睹過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因此渴望這陣子有機會目睹。
地震當天傍晚又聽到鴞的叫聲,感覺非常近,連家人都問這是甚麼聲音。放下碗筷,趕緊拿相機出門。剛打開院子門,便發現它停在對面住家屋頂,趕緊拍了幾張聊勝於無的畫面,根本看不清楚,只知道塊頭很大。它不一會兒飛走,不久又飛回來附近,但都無法取得可看的畫面。知道它的體型就好,只要活著總是有機會目睹。
地震滿一週前夕的夜晚,又再度聽到它很清晰的叫聲,也發現它停在隔壁原先是夜鷹的地盤處,趕緊拿相機再度追逐,無奈根本無法拍到清楚畫面。
該戶人家頂樓距離自家院子超過二十公尺距離,加上該處沒有任何光源,自己手中普通長焦距類單眼,根本是拿水槍跟加農砲對幹。
從七點多追逐到將近十點,拍了難以計數卻毫無用處的畫面,真是很沮喪。而且不知啥原因,它持續停留在該處,彷彿嘲笑般對自己招手,來啊來啊來拍啊!
忍受不了誘惑,但又奈何不了,向高手求就吧!上網查詢低光源、夜間拍攝技巧,沒啥鳥用。
突然想到手電筒製造光源這件事,趕緊拿出頭燈,還真可以製造光源,終於可以取得稍微清晰的影像,但距離太遠,光源還是不足,加上長焦距光圈縮小,還是無法取得絕對清晰畫面,但已經足以做判別。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沒親眼看過鴞也看過圖片」,怎麼看都不像自己所認識的鴞,是因為角度關係嗎?但嘴型很明顯不是猛禽的模樣。Google Lens辨認後也給了一些奇怪的答案,開始懷疑它是其他鳥類。
以「夜間求偶的猛禽」關鍵字搜尋,在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所建立的「夜間動物聲音資訊網」,看到一句關鍵詞「...在林子或公園裡聽到類似貓頭鷹的聲音,那是黑冠麻鷺的求偶聲,...」,終於知道答案,它是黑冠麻鷺,不是鴞之類的猛禽,一聽到該網站內黑冠麻鷺求偶聲,以及所拍到不甚清楚的影像,可以確認就是它。
搞到將近十一點,得到這個啞然失笑的結論。雖然不是想看到的鴞,卻很意外知道這種再熟悉不過的鳥禽,求偶期間會有這招也足以。
https://www.froghome.org/Night/brid/Gorsachius_melanolophus.html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中華秋沙鴨
去年首度從石岡壩保全人員口中得知中華秋沙鴨之名。今年度冬候鳥造訪期間,努力觀察它的蹤影,不知是時間不對觀察火侯不夠,或今年未造訪,無法目睹其廬山真面目。
母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看到中華秋沙鴨的頭部模樣,立即想到108年在德國看過的冠鸊鷉,頭部的鳳冠或鳳翎有些神似。兩者是不同科的物種分別屬於鴨科與鸊鷉科。
它的體型與模樣確實與熟知的鴨子較為神似,不過動作與飛行快多了,它是鴨科動物中水性最好飛的最快的鴨子。
在水面快速行進的模樣非常可愛,有點類似水上漂的模樣。
它是第三紀冰川末期遺留下來的鴨科秋沙屬唐秋沙種古老物種,距今有1千多萬年的鳥類活化石。1864年一位英國人在中國發現,並賦予中華秋沙鴨名稱。中華秋沙鴨數量稀少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CCTV紀錄頻道近期上傳3部紀錄影片,紀錄小興安嶺永翠河保護區監測人員,觀察一隻腳環編號為D1的母鴨,回到出生地繁衍後代的整個過程。
它是中國特有鳥類,目前地球上僅存兩千多隻,中國黑龍江省伊春市境內的小興安嶺,人類很少進入的原始密林深處,蜿蜒22公里長的永翠河,發現有二百多隻中華秋沙鴨在此繁育棲息。永翠河水中的魚類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它的最主要辨識特徵是頭頂長有類似清朝官帽上的花翎,未成熟的頭部為紅棕色。公鴨性成熟後轉為黑色泛綠色光澤,雌鳥頭頸仍維持紅棕色。
它可以一口氣潛水長達幾分鐘捕捉魚類,每天可以吃1公斤的魚。
中華秋沙鴨三歲成熟,絕大多數為一夫一妻,有時母鴨會主動向公鴨求愛,公鴨不喜歡這種模式。很有趣的情形。
中華秋沙鴨的基因特色是非常好鬥,因而延續優良種群基因,但也因此無法讓種群顯著擴大。
有很強的領地概念,大約是二公里的河面,不願意跟同種的同伴分享,但願意與鴛鴦或綠頭鴨等分享水域,很奇怪的行為,或許是因為好鬥的個性無法相處吧!
一次產下約15枚蛋,大約需要一個月孵化。
觀察的D1與鴛鴦同時相中河岸的老榆樹洞,被秋沙鴨捷足先登。它總共產下15枚蛋,最後總數卻有20幾枚,多出來的是鴛鴦偷偷近來下的。最先孵化的是小鴛鴦,被孵蛋的母鴨趕出樹洞。
孵化30天後破殼而出,在巢內待36小時候母鴨D1帶領小鴨從位於樹幹高處洞穴口縱身而下,展開多采多姿的鴨生。
然而養育萬物的大地也是無情的,必須要足夠強壯外加部分運氣才可以成長到繁衍後代。
母鴨選擇巢穴的位置很重要,必須確保孵蛋期間的安全,小鴨孵化後從高處縱下的地點也必須確保不受傷,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智慧。
看著小鴨跳下巢穴的模樣,想到美洲的木鴨或其他雁鴨也有類似習性。
國家地理頻道某一集危險星球(Hostile Planet)節目[4,5],位於北大西洋極地區鳥類白頰黑雁(Branta leucopsis),親鳥為避開獵食者選擇在400英尺的懸崖峭壁築巢,並孵蛋25天。此舉雖避開獵食者,但更大的挑戰是主要食物來源草類位於一公里外的河流,剛出生的雛鴨若三十六小時未進食就會挨餓,並無法加入下個月遷徙的行程。因此一出生不久親鳥就要鼓勵小雁子從高30-40層樓的懸崖峭壁上往下跳。親鳥縱身一跳展示離開巢穴的方法,雛鴨躊躇一會兒也跟著縱身一跳。第一隻落地翻滾後幸運落地,但一旁虎視眈眈的烏鴉立刻靠近,親鳥雖然極力捍衛仍被叼走。第二隻不幸在落地途中撞及數次因而命喪途中。第三隻雖然中途撞擊峭壁最後仍得以存活,並且跟雙親順利抵達河流。如此另人震撼的影片,說明了大自然的偉大!
不只白頰黑雁會在高處築巢,美洲木鴨[6]或是鴛鴦也是如此[7]。特別是鴛鴦,小鴛鴦出生後就要跳下樹洞穴,然後跟著親鳥到附近的溪中才比較安全。比較晚破殼的小鴨,落地時親鳥早已經離開,卻可以循著親鳥走過的路徑,抵達溪邊並跟家族會合。剛出生的小鴨是如何知道路徑的?親鳥不可能告訴他們路徑,難道是冥冥之中有某些東西在指引嗎?
北國四季分明,特別是秋天的景象簡直是美不剩收,幾年前秋末到美國賓州北方出差,也看到類似的景致,有緣在此生活者真是人間福報。
參考資料
-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它们为什么比大熊猫还稀有?——中华秋沙鸭 EP01【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udki5jrtY
-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中华秋沙鸭和永翠河结下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 它们在这里安家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EP02【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XmKf-mjEw
-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发生什么事了?身后的躁动让小秋沙鸭们慌了神 紧跟在鸭妈妈身后的队伍也变得不再整齐 EP03【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75t7vKeZc
- Arctic Geese Chicks Jump Off Cliff to Survive | Hostile Plan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S6UCX4RA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g9wWeea4mNw&feature=share
- 美洲木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c3xTlbygI
- BBC America : PLANET EARTH: INCREDIBLE FAMILIES - Exclusive Sneak Peek at World Premiere Speci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mQt2_8rmY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榔榆花果與媒人
靜靜佇立在公老坪產業道路岔路口旁的榔榆,每年準時開滿花。
但因為沒有人可聞到的香味,花個頭小,花期又短很難引起晨昏擦身而過的健行者注意。靠近後高頻的翅膀鼓動聲,告知成群媒人正在辛勤工作,並獲取應得的報酬。
開花後跟它近親櫸木最大的辨識特徵翅果優雅地現身。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CCM Tour: Oct. 17 中科台中園區
今天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參加特殊志工訓練,時間跟平常執勤的時間相同。
跟平常一樣採取BBW的通勤方式,騎腳踏車-搭公車-騎腳踏車到探索館參加訓練。
今天的生態觀察點是中科路,管理局到通山公園附近。一開始只是要度過腳踏車的15分鐘限制,卻被臺灣海桐的身影吸引,乾脆就在這個區域觀察。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CCM Tour: Sept. 5 神岡圳前仁愛公園
往返住家與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途中,到處都有可以短暫觀察生態的點。
神岡圳前仁愛公園有Ubike站場,是一個適合的地點。
這裡原是空軍退休官兵宿舍。其中的三處宿舍與綜合活動中心,因為建築物老舊損壞,故於103年轉供台中市政府開發為公園使用。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豐原中正公園生態觀察
氣候不穩定的夏末,走了一趟豐原中正公園,也是有不少的收穫。
一直觀察其他生物,很少以人為觀察與拍攝對象,主要是涉及肖像權的問題。
那麼動物或是植物也沒有肖像權?
美國第九巡迴上述法院於2018年4月23日,對於善待動物組織(PETA)控告攝影師David Slater侵犯猴子動物肖像權一事做出判決,認為"動物沒有合法權利進行版權主張",換言之美國法院已經認證動物沒有肖像權[1,2]。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盤古蟾蜍蝌蚪與小蟾蜍的觀察心得與筆記
楔子
去年夏天無意間發現東陽路有一條稱為泉州巷的產業道路,可以連接到南坑巷。這是除了由東陽路山壽巷到水井,再經由崑山回到南坑巷的另外一條路徑。
經由山壽巷的路線是自己過去最愛的路線,最後一段硬斗路段,比南坑巷的好漢坡更過癮,更重要的是幾乎不會遇到其他的騎士。一般人都是在情人谷之前就繼續走東陽路,經由萬里長城到水井,而不會走這條經過果園的小農業道路。
這一條騎車路線,不知為何比較少可以觀察的生態,不知道是旁邊的溪流小,平常沒甚麼水,還是果園太多的緣故。所以走這條路線,就是典型的純健身路線,頂多由南坑巷回來時,順路觀察周邊的生態。
自從開始對於生態有興趣後,騎車不再只是騎車,也順便欣賞與關心周邊的生態。漸漸地騎車與生態的主從地位翻轉,生態變成優先考量,騎車變成是順便。
想要探詢泉州巷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這附近是否有可以觀察的生態區,沒想到竟發現可以一片天。
這條路線生態觀察得到的樂趣,高於騎車的享受。不過海拔高度差了一大截,泉州巷海拔最高處,大約只有430公尺,山壽巷水井最高處,大約有600公尺的高度。不過泉州巷的拜訪密度卻是高於山壽巷。
初邂逅
2020/3/13
突然新血來潮,想要到泉州巷走走。就在平常週五由南坑騎車上到新社崑山的行程,中途經由石壁橋切進去泉州巷。這個臨時的決定,卻無意間發現了蟾蜍蝌蚪大軍的蹤影,的確給了很大的震撼。
不過因為距離蝌蚪與小蟾的距離將近2公尺,所以無法很清楚細節,只是看到黑壓壓的一片,有些在水中,有些在靠近駁坎邊的高灘地上,至於詳細的樣貌則不慎了解。
只是利用相機,在各個面向拍攝了許多的照片與影片。
回家後利用筆電較大的螢幕,可以詳細觀看拍攝的影像,才驚覺黑壓壓的一片,竟然有蟾蜍蝌蚪與小蟾各齡期的樣貌,真是太精彩了。
藉由網路工具,好好的惡補了蟾蜍的知識,也判斷出這是盤古蟾蜍的蝌蚪與小蟾蜍。
因為影片的驚喜發現,打算隔天再度前往詳細觀察,並且詳細記錄這個發現。雖然氣象預報晚上會下雨,隔天早上就會停止,頂多延到下午過去觀察罷了。
意外
2020/3/1
果然夜晚開始下雨,早上雨勢停歇,中午過後天氣放晴,適合戶外踏青與觀察的好氣候。
帶著愉快且期待的心情,前往泉州巷的觀察地點。
在接近觀察點數百公尺處,突然聽到蛙類的鳴叫聲,趕緊停下車趨前觀察。原來是有幾隻數蛙躲在一個倒立,且裡面有一些水的涵管內,應該是雄蛙透過歌聲向雌蛙示愛的聲音,小心翼翼的準備好錄音裝置,錄製了一段蛙鳴聲,也觀察它們在裡面活動的動向,也發現有一坨卵泡。不錯,還沒看到主菜,就先享受了精彩的前菜。
決定將腳踏車停在這裡,然後步行前往觀察點。途中聽到蟲鳴鳥叫,似乎在享受雨後的清新,以及迎接春天的到來。當然不能讓特別帶來的指向性麥克風閒著,就讓它發揮長才,將周遭的蟲鳴鳥叫記錄下來。若剛剛的蛙鳴是前菜,那麼這些蟲鳴鳥叫就是濃湯了。
最後終於接近主菜蟾蜍蝌蚪的水潭處,滿懷希望可以看到驚喜的畫面。
到達蝌蚪所在的水潭,得到的不是驚喜而是驚恐,滿水潭的泥水,幾乎無法觀察蝌蚪跟小蟾的活動樣貌!。昨晚開始到今天早晨不小的雨勢,將最近岸上剛完工,留下來的泥土沖刷到溪內,讓水潭的水變得混濁。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昨天隨興的到此,看到了驚喜的場面,今日刻意前來,卻是見識到世事無常的驚恐場景。還好有觀察到樹蛙,也錄到蟲鳴鳥叫與蛙鳴的聲音,否則會嘔死了。
通常週末是不出門到郊區活動,主要是人多聲音雜,打壞了欣賞生態與山川美景的雅緻,除非是團體活動,因為這本來就會比較熱鬧,也就不會理會週遭一樣的熱鬧了。
既然被蝌蚪引出門,那就到南坑溪週邊看看附近的生態,以及尋找是否還有群聚的蟾蜍蝌蚪,甚至是蟾蜍卵。
南坑溪內沒有甚麼特別的發現,倒是在自己很喜歡的秘密基地內,發現到樹蛙的卵。這個可稱為曼荼羅的洞天,是在沿著南坑溪蜿蜒而行的產業道路旁,一個入口不大的區域,大約只有3~5坪的大小,有一面垂直高聳的峭壁,上頭沒有封蓋,不過陽光也無法直射,所以裡面很涼爽,生態也很豐富。之前是因為發現入口處,正在開花的台灣油點草,而被吸引進來的。沒想到裡面有更多的油點草,而且因為有小水窪,孕育了比外面更豐富的生態,蛙類當然是不可少的要角。
今天性高彩烈的出門,主菜雖然被雨水打壞了,不過餐前餐與餐後甜點與飲料,卻也讓自己快快樂樂的回家。
見到蟾蜍媽媽
2020/3/16
心裡一植惦記著蝌蚪的成長情形,已經過了兩天,被春雨攪亂的一池潭水,應該恢復原貌了,坳了兩天還是再度前往察看。
今天除了觀察蝌蚪的生長情形外,也希望可以看到跟蝌蚪有關係的另外兩個元素:蟾蜍媽媽與蟾蜍卵。
下午一樣經由南坑溪石壁橋進入蟾蜍蝌蚪的秘密成長基地。或許雨過天晴多時,兩天前也是差不多這個時間到來,樹蛙正在引吭高歌,今天卻悄然無聲。這應該是比較正常的模樣,蛙類應該是在夜晚鳴叫,白天比較少聽到,特別是日正當中之際。兩天前會白天鳴叫,應該是延續早上的下雨氛圍。趨前觀察,前天見到的幾隻樹蛙都還在涵洞內。
前往蝌蚪的秘密基地,果然水質已經恢復原來的樣貌,可以仔細觀察雨欣賞生態的奧妙處,也拍攝與紀錄了一些畫面。
沿著野溪上下游尋找今天的主要標的:蟾蜍與卵。
沒有發現卵的蹤影,或許這是今年最後一波產卵,因為依據文獻資料顯示,3月份大概是蛙類一年中繁殖的最後季節,雖然沒有看到蟾蜍的卵,倒是有看到其他樹蛙的卵泡與卵。
接下來是白天更不容易發現的蟾蜍。因為蟾蜍沒有鳴曩,所以不會鳴叫,只要在求救或是被其他同性不小心趴上來時,才會發出聲音。既然不會鳴叫,它若是躲在草叢內不動,事實上很難察覺它的存在。在岸邊來回查看都沒有發現蹤影,有點失望打算離去前,突然聽到噗通的下水聲,直覺這是蛙類下水聲。
發現聲音來自一個果農放置抽水吸頭的籃子內,因為蛙類下水將水底的淤泥揚起,攪亂水質無法看到籃子內的影像。在旁邊徘徊一陣子,苦尋不著它的蹤影,本想用竹竿撥弄它,或者直接下去水中查看。不過都沒有付諸行動,因為這更會讓它躲藏甚至逃逸無蹤,只好蹲在岸邊守株待蟾。
又過了一陣子,可以隱約看到它的身影,是盤古蟾蜍!!根據地緣關係,極有可能是蝌蚪大軍的媽媽,至少是家中長輩,太興奮了。雖然不是很清楚,還是拿起相機記錄一番。
因為自己保持不動,加上蟾蜍的視力不好,所以它可能認為危機已經解除,就冒出水面,趴在籃子的邊緣休息。終於可以清楚看到它趴在籃子邊緣的前肢,以及頭部的樣貌,雖然沒有清楚看到全部的軀體,已經很高興了。它持續趴著讓我盡情的捕捉它的身影。很希望可以清楚看到它整個身軀,不過等待多時它仍然動也不動的趴著。基於時間的關係,就不再等候而起身離開。
聲景地圖
2020/3/16
因為1平方英吋的寂靜這本書,讓自己認識聲景與聲音這一件事情,也很積極的在體驗與實踐書中所介紹的內容。發現自己平常活動的區域,聲音非常的混亂。特別是今年初被自己設定為定期觀察點的清風嶺步道,更是人聲鼎沸,很難得有機會可以錄到乾淨的聲音,很可惜這裡生命那麼豐富,有各類的鳥聲,但是參雜著各式各樣的混亂的聲音:人聲、汽車聲、機車聲、垃圾車聲、還有最痛恨的唱歌聲,完全沒有機會可以錄到乾淨的聲音。或許隔一段時間需要再尋找新的地方,發現泉州巷似乎是一個還不錯的點,剛好在兩個山坳之間,有山有水。但是比較大的缺點就是會穿越果園,而且幾乎都被果園包著。他有一條溪流在中間,現在還是有水,有水生態就會豐富,所以泉州巷可以是一個候選的觀察地點。
大自然中最容易留下來的聲音不是鳥聲,而且只要有樹林就有鳥聲,其實是季節限定的青蛙聲,特別是春天百花齊開,萬物蓬勃發展,各式生物都在為傳宗接代奮勇直前的季節,青蛙聲是最鮮明也是最容易聽到的。但是前提是要有水,一個自然中沒有水的成份其實就不叫自然,但是說能不能容易親近是一個因素。
再來就是外來的干擾是否很多也是1個因素。
大自然中的四個可以錄得到的聲音,除了鳥聲跟青蛙聲,也還可以辨認出來的聲音,首先是潺潺的流水聲,但是因為這種潺潺流水聲,如果想要錄音,利用家裡面的水龍頭其實也可以錄得到聲音,所以比較沒有差異性與辨別性。其次是風聲,風本身沒有聲音或者說應該風需要非常的大,才會有聲音。但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是追蹤樹葉的沙沙聲。這個是第四個在自然界中比較容易聽到的聲音,但是這種聲音通常也是要看情況,而且不只在森林中可以發現 ,一般的地方也可以發現。所以若是要說荒野的聲音或者是自然的聲音,那麼最明顯的兩種就是鳥聲跟青蛙聲。
因為在泉州巷為了觀察蝌蚪,而意外的錄製了季節限定的蛙鳴聲。也因為書中的啟發而知道"聲景"這個詞,進而得知有聲景地圖這種呈現聲音的形式。
前些日子陸續知道Google我的地圖,Google地球簡報等免費的GIS平台,因此興起是否也東施效顰,建置一個自己的聲景地圖。
建置聲景地圖的主菜是聲音,因此需要有一個放置聲音的雲端平台。搜尋之後得知Soundcloud似乎是大家常用的平台,效能與操作介面也方便,因此註冊了一個免費帳號,也將上傳的聲音檔案,嵌入到部落格文章內。不過無法嵌入到如Google我的地圖與地球等的GIS平台。加上免費帳號以一些限制,因此另外尋求方法。
後來發現Google GIS平台可以直接連結Youtube的影片,類似嵌入的功能。因此決定採取將聲音上傳到Youtube平台,然後再將影片嵌入到相對應的地理座標點上的做法。操作時,直接由地圖中有資料的座標上的圖標,就可以開啟在當地錄製的聲音,以及文字說明。
不過Youtube並不接受單純的聲音檔,例如MP3檔案,而是只能接受影片檔,例如MP4。所以錄製的聲音,除了用聲音剪輯工具處理外,尚需要使用影片剪輯工具,將聲音配上適當的畫面,變成影片格式之後,才可以上傳到Youtube平台。不過這點倒是沒關係,而且似乎更恰當。就中文的字義來說,聲景可以詮釋為"聲音"+"景象",也就是有聲音搭配相關的影像。
自己慣用的Youube頻道,所放置的影片已經有固定的內容,包含自己戶外活動的紀錄,生態觀察的紀錄,以及自己專業知識的分享等,再加上訂閱人數已經超過500人。所以若將以聲音為主影像為輔的短片,也塞到這個頻道似乎不妥,需要另外建立一個頻道來放置。
因此就使用另一個T大校友可以使用,有無限雲端空間可以使用的帳號,建立一個頻道,並且將聲景檔案上傳到這個平台,然後再將連結逐一嵌入到Google我的地圖內,建置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聲景地圖。所謂的五臟俱全是指聲音來源並非侷限於台灣,也包含自己在國外所錄製到的自然聲音,包含德國、美國與日本等。雖然沒有涵蓋五大洲,至少包含亞洲、歐洲與美洲三大洲,而且這些聲音都是自己錄製的,雖然使用手機當錄音工具,音質與技巧皆不好,至少是自己的親身記錄。
小蟾攀岩記
2020/3/27
對於泉州巷盤古蟾蜍蝌蚪生長的紀錄,將拍攝到的資料以報導的形式在Peopo上發表之後,就算是告一個段落。
今天早上心血來潮,再度前往泉州巷觀察。今天不是由南坑進入,而是由東陽里這邊。最近經常來東陽里這邊活動,似乎成為自己活動地點的新寵。
由東陽里這邊進入,等於要越過一座山頭,再下切到觀察的溪谷邊。
一樣將腳踏車停在半途,再步行前往觀察點。
由東陽路彎進泉州巷後,就感覺到似乎有一些蒼蠅圍繞在身邊,干擾騎車的過程。東陽里是豐原主要的柑橘產區之一,現在正是芸香科的柑橘植物在開花之際,也正是果農主要的施肥時期。所施的肥料好像是類似雞屎的有機肥,雖然不會像以前有臭味,但是伴隨而來的蒼蠅似乎沒有減少。這是春天在果園附近活動,最惱人的事情之一。夏天當果實逐漸發育期間,惱人的事情變成偶爾的噴灑農藥。
行進間蒼蠅雖然圍繞著,不過不會停在身上。但是車子一停下來,立刻就蜂擁而至,數量多到真想放棄。若決定將這裡做為生態觀察區,就得需要習慣這個情形,畢竟自己是外來者。
稍微瀏覽周遭的環境,野溪好像楚河漢界,左右兩邊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自己是由左岸觀察,因為左岸全部種植芸香科的經濟作物,也就是人可以在此方便行動的區域。
右岸則是完全沒有開發的雜木林,只有在岸邊局部小地方,有人開墾來種植一些雜作物,呈現很原始的樣貌。兩邊都是陡峭的山坡,右岸較為陡峭,或許這是沒有被開發的原因。
這個區域Google地圖上沒有路徑,所以應該很少人會來此探險或是活動。即便是左岸果農的主人應該也不常來野溪邊。
這樣的環境,使得這裡的生態很豐富,而且可以方便做觀察,若忽略施肥跟噴藥的話。
上次就發現一種正在長新葉,也再開花的植物,葉子很特別似乎有楓樹的味道,經由形色查詢得知是三角槭,以前就聽過這個名詞,但是未見識過它。果實的形狀似乎是翅果。
半路被一條橫亙在產業道路中間的蛇屍嚇一跳,直覺認為是被車子輾過而死亡的。
前兩天在情人谷上游聽到特別的鳥叫聲,確認是領角鴞的聲音。在觀察點也聽到這個聲音,而且似乎在附近。張大眼尖到處觀察,希望可以發現它的蹤跡。因為植被太茂密,除非它有移動,否則幾乎不可能發現。它應該有發現到我,因為到達不久,就聽到它聲音逐漸遠離。
盤古蟾蜍蝌蚪以及各齡期幼蛙仍然還有,不過蝌蚪的數量明顯少很多,而幼蛙則似乎有多一些,顯然這段期間很多蝌蚪順便轉化為幼蛙。
觀察一段時間,拍了幾個畫面,似乎沒有新的發現。準備收手時,發現在駁坎上似乎看到有小蟾蜍的蹤影,它似乎以攀岩的方式,由水邊爬上來,哇塞,小蟾蜍在攀岩!好奇心被這個景象激發起來,起身尋找比較好的觀察點。
蟾蜍媽媽將蟾蜍卵下在靠近野溪駁坎邊緣,這裡剛好有一小塊高灘地。當蟾蜍卵孵化後,因為蟾蜍的蝌蚪有群聚在一起的習慣,所以蝌蚪就群聚在高灘地周圍游動。
當逐漸長出後肢,然後前肢後,就會離開水面改以肺呼吸,而這塊小小的高灘地就是它們第一次踏上的土地。因為幼蛙的數量龐大,所以用它們的立錐之地似乎更貼切,甚至有些是以疊羅漢的方式共享這個灘地。
這塊高灘地可以想像成靠山面海,只有幾公尺寬,由攔沙壩所蓄積的這攤水,就剛長成的幼蛙來說,就好像是海一樣的遼闊。而背後這個幾乎是垂直的駁坎,何止是山,簡直可以用高聳入雲際的峭壁來形容。
若將幼蛙換成人,要離開這個立錐之地,爬峭壁或許是優先的選項。這裡的駁坎不是完全光滑的表面,而是仿天然岩石表面,有一些粗糙的凹凸處,可以讓幼蛙小小的四肢有著力之處,逐漸往高處攀爬。
看到這副景象,四年前參加登山技術訓練課程時,攀岩課程的畫面立刻浮上心頭。看到幼蛙攀附在峭壁上,小心翼翼的往上攀爬,就跟攀岩過程幾乎一樣,真是令人莞爾。只是除了自由攀岩(free solo)者Alex Honnold,以及少數的類似攀岩者之外,不論新手或是老手,攀岩過程一定是一位攀登者搭配一位確保者。確保者會以牢固地綁在攀岩者身上的繩索,確保當攀岩者不甚失手時,可以確保攀岩者不會墜落,或者是攀岩者要回到地面時,可以讓其順利下降。這些急於追尋人生方向的幼蛙可沒有這麼幸運,沒有人幫它們確保,還好若不幸墜落,不是落在水裡,就是落在灘地或是兄弟姊妹的身上。
剛由停車處走到觀察點的途中,曾經發現一隻幼蛙,它有可能是成功脫困者之一。在此觀察大約一個小時,沒有發現成功登頂者,大部分在半途就墜落。
看到這幕景象,對於河川工程中,興建對於在水邊活動生物友善設施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終於了然於胸。
這個駁坎立面的角度幾乎達到80度以上,若角度可以降到60~70度,依據自己的觀察,大多數的幼蛙都可以爬上來。
當然對於土地利用斤斤計較的人們,很難接受將整個駁坎的立面改為如此平緩,權宜之計就是在某些地方,設計可以讓生物來回岸邊與溪底的友善斜坡。
蟾蜍平常是生活在陸地上,只有在孕育下一代時才會來到水邊,所以幼蟾蜍可以活動時,急著回到陸地是可以理解的。
依據自己的觀察,這條野溪的坡度大約在10度左右,算是有一定的坡度,在不算很長的距離中,設置了好幾個攔沙壩。每一個攔沙壩距離岸邊的距離大致一樣,所以若是幼蛙不直接攀岩上岸邊。只能選擇往爬到上一個攔沙壩,或是墜落到下一個攔沙壩尋找可能的途徑。
往上一個攔沙壩不可行,增加到岸邊的總高度,比較可行的是往下一個攔沙壩。
這條野溪有兩次的整治工程,第二次的工程剛剛完工,幼蟾蜍所在之處是比較早期完工的溪段。早期河川整治很少周詳的考慮友善生物活動的設施,近來新建的工程就比較會考量。不過這條野溪中,剛完工的部分似乎也沒有設置生物友善設施。
這條野溪下游部分仍是沒有整治的較原始河段,所以若是幼蟾蜍真的爬不上去,那可能的方法就是順著野溪的流向,逐一往下一個攔沙壩推進,直到可以上岸之處。
不過漫漫長路,加上雨季尚未到來,每一個攔沙壩幾乎沒有水往下一階,幼蟾蜍只能使用跳躍或是滑降的方式前進,這考驗它的耐力與體力。這條野溪雖然太陽直射的機會不大,但是仍有被火熱的太陽親吻的機會。加上天敵環伺,這些幼蛙真是坎坷。
這條野溪最後匯入旱溪上游的南坑溪,在南坑溪某些地方也偶爾可以發現蟾蜍蝌蚪的蹤跡。這些蝌蚪不確定是蟾蜍媽媽直接將卵下在這裡,還是由其他上游野溪沖下來的。不論來自何處,在這裡孵化成長的蝌蚪顯然跟野溪上游的同類,有不同的命運。若以可以順利長成幼蟾蜍來說,南坑溪兩岸沒有全部水泥化,所以比較有機會爬上岸。即便是有整治工程,也是會比較容易有友善的設施。
例如在這條野溪匯入南坑溪的下游不遠處,有一個新完工的整治工程,就有設置階梯與斜坡並存的友善設施。
觀察結束離開時,再次經過蛇屍體,突然想到它應該不是被車子輾斃的,因為這裡除了工程車之外,不會有車子過來,而這裡也沒有施工的跡象。若是被人打死的,應該會把它移到旁邊,而不會任其曝屍於路中間。
來這裡幾次,每次都有發現到大冠鷲,剛剛甚至清楚的拍攝到大冠鷲停棲在不遠的樹上,觀察附近動態,然後起飛離開的畫面。將大冠鷲跟蛇連結,直覺認為會不會是被大冠鷲捕獲,不過大冠鷲不小心失手讓其掉落,導致讓蛇摔死??
為了證實自己的假設,掉頭回去查探蛇屍體。發現蛇身沒有被輾過的痕跡,倒是有類似被抓破的地方,自己的猜測似乎得到部分的印證。不過也有可能誤食有毒的東西而死亡,這個機會應該不大。
蟾蜍每次產下數千個卵,孵化出黑壓壓的蟾蜍大軍,為何很少看到成年的蟾蜍??很令人費解。是否因為它的活動區域是在陸地上,容易被天敵捕食,導致很多的幼蟾蜍無法成長到成年
因為今天拍攝幼蟾蜍攀岩是在預期之外,出門沒有帶腳架,遠距離拍攝影響拍攝的品質。相片的品質還可以,只要在按下快門那一剎那間憋氣,就可獲得可以接受的相片。影片則不然,手無法持續穩住不動,因此很難獲得滿意的品質。
所以打算明天早上帶腳架來此,再拍攝一次攀岩的影片。因為二周前也發生過,第一次拍的影像品質不好,打算隔天再拍一次。沒想到晚上的一場雨,將岸邊的泥土沖刷到攔沙壩的水潭內,讓溪水變得混濁,而無法取得影像。
為了避免憾事發生,特意查看氣象預報,發現晚上會下雨,不可以重蹈覆轍,下午就過去取景。而且預報下午三點就會下雨,必須早點過去,免得不僅無法取得好的畫面,而且在崎嶇蜿蜒又陡峭的山區農用道路上,騎乘公路車是很危險的事情。某些路段上坡沒問題,下坡時即便是好天氣,基於安全起見也都是用牽車的方式通過,顯見陡峭與危險的程度。
午飯後趕緊出門,看到天空還很晴朗,很懷疑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不過現在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已經算是非常高了,預報本來就有機率問題,只要正確的機率高,就是準確了,特別是在變化快速的早春季節。
抵達蝌蚪的聚集點,準備好腳架與相機,找到適當位置準備拍攝,發現駁坎上頭只有零星一二隻又蟾蜍,怎麼會如此。可能是日照當中,這些幼蟾蜍也要休息。
不久聽到野狼機車的引擎聲逐漸接近,來這個隱密之處觀察數次,第一次可能遇到人,正確說可能是地主。
一位上了年紀的長者將車子騎到自己身旁,停下車子打量自己,一副你這傢伙鬼鬼祟祟在此搞甚麼的眼光。
跟他打招呼,告知是在拍攝這裡的生態與蟾蜍,也得知他是旁邊柑橘果園的主人,換言之這裡是他的地盤。不過他竟然不知道他的果園咫尺之遠的野溪內,有這麼一大坨蟾蜍蝌蚪與幼蟾蜍,可能是盤古蟾蜍沒有鳴曩,比較不會引起注意,再來蟾蜍卵下在靠駁坎邊的灘地周圍,需要刻意的探頭下去才會發現,因此他忽略的這群在此快速成長的生命。
詢問之下得知,野溪右岸的未開發林地是私人土地,不是自己猜測的保安林,依據他的判斷與理解,這一大片山林短期間內應該是不會開墾,聽到這個訊息安心多了。
聊了一會兒之後,得知他在山下的住家就在自己舊家旁邊,真是湊巧。他原本在農舍內休息,看到我騎車彎進沒有活路,而且應該不會有外人進入的農路,所以跟進來一探究竟,跟他一起來的一條大狗,不知道是恰巧跟他一起進來,還是他刻意呼喚過來壯膽的,真是令人莞爾。
很高興可以認識旁邊果園的主人,而且得知他偶爾會待在上頭的農舍資材室內,日後有機會再過來就比較踏實了。
里山區域很難有十全十美的環境,要很容易以很自然的方式親近,又不會有太多的人為干擾的地方。
以自己這一段期間以來,一直在尋覓自己的曼荼羅也好,定觀點也好,或是發呆點都好的經驗來說,受限於目前家中狀況,無法經常到自己偶爾跟好友到荒郊野外探險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論是生態多樣性,人為的干擾性,以及心情的感受上都是上品,問題是時間的受限。
自己的居住處,剛好位於新社河階地形到頭嵙山系的里山區域邊陲,可以在短時間內以步行或是騎自行車的方式抵達。這裡有山有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均豐富。問題是新社河階的肥沃土地,讓這裡遍植各式經濟作物,以芸香科的柑橘類為大宗,也讓不少人在區域活動與定居。
特別是休閒文化的興起,這類人多的里山區域,多了一項很鮮明的人為干擾:卡拉OK,讓里山的恬靜與悠閒氛圍破壞殆盡。
自己曾經評估過里山旱溪源頭,豐原北坑清風嶺步道,以及東陽里情人谷區域,這裡可以在30分鐘內以騎車方式抵達,但是就是人多聲音多干擾多。
這個位於楚河漢界處的野溪,或許是另一個選項。
跟果園主人話家常當中,不知不覺間天色變暗,氣象報告似乎蠻有準頭的,而且幼蟾蜍又開始新一輪的攀岩行動。
跟早上觀察到的情境類似,大多數的幼蟾蜍不是攀附在離地不高處,進行類似抱石攀岩的行動,不然就是已經攀爬到相當高度,卻不幸墜落或者卡在半途的凹陷處進退維谷。
自己到底要不要介入??拿一個木板製造一個斜坡,讓它們可以更順利爬上來??是讓它們大量順利爬上來好,還是讓它們激發求生本能,尋找好的途徑?放一個斜木板,是否也讓它們的天敵更容易發現它們,讓它們更容易受到威脅??一堆問號浮上心頭,最後當然是沒有做什麼,讓自然以本來的軌跡運作,自己就當一個單純的觀察者與記錄者。這些蝌蚪與幼蟾蜍比古往今來的其他大部分同類幸運多了,至少有一個人在他們生命開始階段,觀察與記錄奮鬥過程,也給予它們加油打氣。
後來發現似乎有其他的幼蟾蜍,另外尋覓可能的途徑。幼蟾蜍聚集的高灘地,恰好位於潭水與駁坎交接處,其他潭水與駁坎交接處,往下游方向的交接處,也一些浮藻構成的踩踏點,有一些幼蟾蜍正採在浮藻上,往下游尋找出路。
這讓我想起"侏儸紀公園"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果然不假。
以人的觀點來看,這似乎是當下比較好的選項。若背對著駁坎,往前看是一片潭水,遠處的對岸跟背後一樣是一片高聳的岩壁。往右看,不遠處也是一片高度略低於對面的峭壁,上頭狀況未知。背後的峭壁嘗試過了,幸好有底下的手足墊底沒有摔死,往右看雖然一望無際,至少沒有其他三個方向的高聳岩壁,所以選擇這個方向。
在山區發生迷途,要尋找求生方向時,台灣與其它國家的方式略有不同。最積極推廣野外求生技巧的公眾頻道,非國家地理與探索頻道莫屬。一系列的節目在展示與教育觀眾,如何在野外遇難時脫困,這是自己最喜歡的系列節目之一。
在山區或郊外走失時,求生專家通常告訴民眾要往溪流谷地移動,溪流的終點通常是大海,這當中有比要大的機會可以獲得救援,也就是比較有機會接觸到人類的文明。這樣的作法是正確的,因為除了可以增加遇到人的機會,也有機會取得求生中重要性高於食物的水源。
但是這樣的作法卻不全然適用於台灣,台灣屬於年輕的地質,不像古老大地有穩定堅硬的地質,溪流谷地通常山高水急,在溪谷間行走,容易遇到無法通過的地形,而陷入進退維谷的險境。
以曾經鬧的沸沸揚揚在白姑大山發生山難的張博崴事件而言,就是進入溪谷而無法脫困,導致發生憾事。
所以台灣的登山安全教育,通常告訴民眾,發生迷途時要往高處走,或是走在稜線上,比較容易被搜救單位尋獲。
這群幼蟾蜍選擇國外專家的建議,往下游溪谷探索,尋找可能的出路。
地理關聯的呈現
為了不只使用聲景跟影片來呈現蝌蚪成長地點的時間序關聯,也使用Google地球所提供的簡報工具,以3D的形式呈現地景的關聯性。透過立體空間關係的呈現,更容易理解蟾蜍蝌蚪成長的背景。
蝌蚪所在地點位於自己平常活動的範圍內,是屬於經濟作物與自然林相大約各半的里山區域,位處屬於新社河階地形一部分的的公老坪,與頭嵙山系交接處。最高的山頭不到 900公尺,綿延起伏的山巒,與旁邊的雪山山脈邊陲,構成生物活動與棲息的綠帶,生物多樣性頗為豐富。藉由Google地球這個GIS平台,更容易看出它的關聯性。
這也是這群蝌蚪牽的線,讓自己再次可以練習透過GIS工具,更具體呈現自己的觀察。
感想
產下這些卵的蟾蜍媽媽當時為何會選擇這個地方?
首先,它應該本來就是在這個區域活動,繁殖期就近選擇適合的地點,是很合理的推測。
蟾蜍媽媽的媽媽,是否也在這個附近產下它,或者說它是跋山涉水來到這裡定居?一串的問題浮出腦海!
這群蝌蚪跟幼蟾蜍給自己上了在逆境中求生的一課,會在哪裡出生不是自己可以選擇,但是可以選擇脫離困境的方式。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其他生物莫不如此,至少眼前的蝌蚪與蛙群,所遭遇的困境與艱難,絕不比人類來的少,即便在這個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造成超過百萬人感染,超過5萬人死亡之際亦是如此。對於人生中所遭遇到的種種不順與逆境,也總要盡速調整心境,面對它克服它!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地涌金蓮
台中潭子新田小西湖步道附近,果園內發現俗稱千瓣蓮花或地金蓮,分布於中國雲南省中部至西部的地湧金蓮,它芭蕉科地湧金蓮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狀如花瓣的黃色大苞片內,嬌小的花才是真正的花,會散發甜蜜的花香吸引昆蟲。在冬天為粉紅色,夏天則變草綠光澤。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冬日清晨的南坑溪雜思
在南坑溪的某一處河流轉向處,看到一叢長在河岸邊的竹子,彎曲的掛在河面上方,在晨曦下顯得富有詩意,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憶起了一些事情。
竹子大概是最具代表性的華人意念之一,只要看到竹子,就會很容易聯想到東方或是華人世界。
南坑溪河岸很多部分雖然已經水泥化,不過非產業道路旁的部分,仍然有相當河段維持原始的樣貌。
在原始河段的一叢長枝竹,竹子尾端彎曲的景象,搭配光線與河岸,非常詩情畫意。
很遺憾的是緊鄰產業道路,平日車流雖然不多,想要在此靜思沉靜一陣子,偶爾仍然會受到呼嘯而過的車輛干擾。
南坑溪應該是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河川,小時候祖父在南坑溪牛城附近有一片很陡峭的山坡地,主要的作物是柑橘。
有時候會跟家人來山上從事農活。
現在由豐原中正公園要跨越旱溪來到南坑溪,至少有三座橋梁。小時候的印象似乎只有現在稱為慈濟橋的橋樑,若不走這裡就要涉水通過。
當時印象最深刻也最扯的事情是,家人到山上幹活時,自己帶著小一歲的忠麒堂弟到山上找他們,結果被老爸帶回家毒打一頓,然後關在廁所。他主要是擔心兩個小孩子,要涉水渡過旱溪,然後走那麼一大段路,非常危險,所以給予教訓。
十多年前開始騎腳踏車時,由南坑產業道路連接新設崑山、中興嶺等地區,是自己最喜歡的路程,當然又與南坑溪結緣,每週都會來個幾趟。不過當時的心境是練體力,只關注騎車的速度與距離,對於沿途的景物與生態沒有興趣。
不知何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後,會與爾拍攝沿途看到的景象,當時的焦點關注在美與奇特的角度。
搬到現在住所,因為院子綠化,吸引很多動物的到訪,就開始對生態有興趣,但是也僅止於有興趣,至於他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跟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則是沒啥興趣。
二年前緣際會接觸荒野之後,讓自己在南坑溪的活動進入另一個境界。
現在來南坑溪活動,重點是可以觀察到那些生態,生態之間的變化,運動已經變成其次,腳踏車變成是觀察生態的工具。
以今天來說,經過前些日子驚喜發現的大片台灣油點草時,雖然只是停下車子,看了一眼,然後打聲招呼就離開,但是對於這個之前毫無所悉的台灣原生物種,已經當成是認識的朋友,經過它時停下來打招呼。前幾天看到熙來攘往應該是前往新社花毯節的車輛時,突然迸出"不要為了追逐天邊的彩虹,而忽略了腳邊的玫瑰",的想法。五十步笑百步,之前自己對於生態無感時,也是忽略了這些溪流邊隱士的存在。
沒多久接近七分坑福德祠時,瞥見有一隻翠鳥停棲在河面上。因為翠鳥很警覺,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飛走。因此先離開它的視線範圍後,停下車子然後逐步接近可以觀察到的地方,趕緊拍攝一些畫面。
這隻翠鳥偶而會觀察到,但是都是一停車它就一溜煙飛走,今天可以看到很幸運。
翠鳥是河川乾淨的象徵,南坑溪沿途沒有任何的工廠,住家也不多,所以沒有甚麼汙染,頂多就是沿途柑橘經濟作物的營養鹽,或是偶而噴灑農藥,因此還算是乾淨。
這隻翠鳥似乎沒有發現自己的存在,因此仍然在附近覓食,甚至盥洗,然後停棲在枯枝上清理羽毛。
有點遺憾的是,因為光線不是很足,加上鏡頭拉很遠,因此使用錄影模式時,畫面亮度稍嫌不足。
南坑沿岸觀察到的鳥禽類,即便沒有成群,至少也會有幾隻,例如斑文鳥、白頸鸚嘴鵯、綠繡眼、白頭翁、黑枕藍鶲、五色鳥等,唯有翠鳥似乎都是孤鳥。是真的如此,還是自己雌雄不分,不同時間看到的翠鳥是不同的個體?還需要多學習。
觀察多時,每次到訪都會靠近查探的食用薑,這是主人所種植的。最近剛好是它的開花期,因為它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花莖隱身在莖葉,不容易看到,必須要趨前撥開莖葉才有可能發現。只有看到花苞以及開過的花,沒有發現正在開的花。雖然如此,還是很高興可以來探訪它。它若有知應該也會很高興,因為可能連它的主人都不理會它的花。
在長枝竹旁邊,至少半年前就發現在溪床上的瘤頭番鴨,偶而會發現它的蹤跡,它似乎一直停留在這個附近。一直認為是附近的民眾養的,不過似乎不太對勁。今天看到它的裝況似乎不是很好,而且前幾天的第一場冬雨,讓它看起來更憔悴。它顯然之前是有人飼養的,為何會流落到此?它為何會一直在此流連不願離開?一堆的問號,不得而解。希望它可以好好的在此過日子。因為它所處了位置剛好是在攔沙壩下方,有一個深潭,旁邊有果園因此應該有穩定的食物來源,若是不要有野狗或是人們的干擾,應該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不過冬天的應景飲食之一是薑母鴨,而瘤頭番鴨就是主要的食材,看起來它的情況似乎不妙!!
兩年前開始施工的國道四號延伸工程,已經將南坑溪兩岸的山頭各開腸剖肚的挖了兩個大洞,連接兩邊隧道的高架橋梁的基柱已經立起來,也開始鋪設水平的路面,估計最多再過兩年就會完工。屆時來到這個區域,車水馬龍聲將會更明顯,對於這附近的生態會有何改變?工程在規劃階段應該就有做過環境影響評估,相信專業的評估,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吧。
回到中正公園旁旱溪源頭的三角湧處,又觀察一會兒,暫時將冬天寒意驅離的冬陽,鋪灑在三條野溪匯流的三角湧,給如我在此觀察的人,暖暖的景象,好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特別是在遭逢人生最大災難的這個時刻,更是需要有這種激勵。
一趟一個多小時的騎車與生態觀察行程,引發自己那麼多的感想。
竹子大概是最具代表性的華人意念之一,只要看到竹子,就會很容易聯想到東方或是華人世界。
南坑溪河岸很多部分雖然已經水泥化,不過非產業道路旁的部分,仍然有相當河段維持原始的樣貌。
在原始河段的一叢長枝竹,竹子尾端彎曲的景象,搭配光線與河岸,非常詩情畫意。
很遺憾的是緊鄰產業道路,平日車流雖然不多,想要在此靜思沉靜一陣子,偶爾仍然會受到呼嘯而過的車輛干擾。
南坑溪應該是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河川,小時候祖父在南坑溪牛城附近有一片很陡峭的山坡地,主要的作物是柑橘。
有時候會跟家人來山上從事農活。
現在由豐原中正公園要跨越旱溪來到南坑溪,至少有三座橋梁。小時候的印象似乎只有現在稱為慈濟橋的橋樑,若不走這裡就要涉水通過。
當時印象最深刻也最扯的事情是,家人到山上幹活時,自己帶著小一歲的忠麒堂弟到山上找他們,結果被老爸帶回家毒打一頓,然後關在廁所。他主要是擔心兩個小孩子,要涉水渡過旱溪,然後走那麼一大段路,非常危險,所以給予教訓。
十多年前開始騎腳踏車時,由南坑產業道路連接新設崑山、中興嶺等地區,是自己最喜歡的路程,當然又與南坑溪結緣,每週都會來個幾趟。不過當時的心境是練體力,只關注騎車的速度與距離,對於沿途的景物與生態沒有興趣。
不知何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後,會與爾拍攝沿途看到的景象,當時的焦點關注在美與奇特的角度。
搬到現在住所,因為院子綠化,吸引很多動物的到訪,就開始對生態有興趣,但是也僅止於有興趣,至於他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跟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則是沒啥興趣。
二年前緣際會接觸荒野之後,讓自己在南坑溪的活動進入另一個境界。
現在來南坑溪活動,重點是可以觀察到那些生態,生態之間的變化,運動已經變成其次,腳踏車變成是觀察生態的工具。
以今天來說,經過前些日子驚喜發現的大片台灣油點草時,雖然只是停下車子,看了一眼,然後打聲招呼就離開,但是對於這個之前毫無所悉的台灣原生物種,已經當成是認識的朋友,經過它時停下來打招呼。前幾天看到熙來攘往應該是前往新社花毯節的車輛時,突然迸出"不要為了追逐天邊的彩虹,而忽略了腳邊的玫瑰",的想法。五十步笑百步,之前自己對於生態無感時,也是忽略了這些溪流邊隱士的存在。
沒多久接近七分坑福德祠時,瞥見有一隻翠鳥停棲在河面上。因為翠鳥很警覺,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飛走。因此先離開它的視線範圍後,停下車子然後逐步接近可以觀察到的地方,趕緊拍攝一些畫面。
這隻翠鳥偶而會觀察到,但是都是一停車它就一溜煙飛走,今天可以看到很幸運。
翠鳥是河川乾淨的象徵,南坑溪沿途沒有任何的工廠,住家也不多,所以沒有甚麼汙染,頂多就是沿途柑橘經濟作物的營養鹽,或是偶而噴灑農藥,因此還算是乾淨。
這隻翠鳥似乎沒有發現自己的存在,因此仍然在附近覓食,甚至盥洗,然後停棲在枯枝上清理羽毛。
有點遺憾的是,因為光線不是很足,加上鏡頭拉很遠,因此使用錄影模式時,畫面亮度稍嫌不足。
南坑沿岸觀察到的鳥禽類,即便沒有成群,至少也會有幾隻,例如斑文鳥、白頸鸚嘴鵯、綠繡眼、白頭翁、黑枕藍鶲、五色鳥等,唯有翠鳥似乎都是孤鳥。是真的如此,還是自己雌雄不分,不同時間看到的翠鳥是不同的個體?還需要多學習。
觀察多時,每次到訪都會靠近查探的食用薑,這是主人所種植的。最近剛好是它的開花期,因為它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花莖隱身在莖葉,不容易看到,必須要趨前撥開莖葉才有可能發現。只有看到花苞以及開過的花,沒有發現正在開的花。雖然如此,還是很高興可以來探訪它。它若有知應該也會很高興,因為可能連它的主人都不理會它的花。
在長枝竹旁邊,至少半年前就發現在溪床上的瘤頭番鴨,偶而會發現它的蹤跡,它似乎一直停留在這個附近。一直認為是附近的民眾養的,不過似乎不太對勁。今天看到它的裝況似乎不是很好,而且前幾天的第一場冬雨,讓它看起來更憔悴。它顯然之前是有人飼養的,為何會流落到此?它為何會一直在此流連不願離開?一堆的問號,不得而解。希望它可以好好的在此過日子。因為它所處了位置剛好是在攔沙壩下方,有一個深潭,旁邊有果園因此應該有穩定的食物來源,若是不要有野狗或是人們的干擾,應該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不過冬天的應景飲食之一是薑母鴨,而瘤頭番鴨就是主要的食材,看起來它的情況似乎不妙!!
兩年前開始施工的國道四號延伸工程,已經將南坑溪兩岸的山頭各開腸剖肚的挖了兩個大洞,連接兩邊隧道的高架橋梁的基柱已經立起來,也開始鋪設水平的路面,估計最多再過兩年就會完工。屆時來到這個區域,車水馬龍聲將會更明顯,對於這附近的生態會有何改變?工程在規劃階段應該就有做過環境影響評估,相信專業的評估,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吧。
回到中正公園旁旱溪源頭的三角湧處,又觀察一會兒,暫時將冬天寒意驅離的冬陽,鋪灑在三條野溪匯流的三角湧,給如我在此觀察的人,暖暖的景象,好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特別是在遭逢人生最大災難的這個時刻,更是需要有這種激勵。
一趟一個多小時的騎車與生態觀察行程,引發自己那麼多的感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