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自行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自行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的完美禮物Buffalo

 楔子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互相扶持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 幫助他人的方式非常多,最直接、方便與普遍的方式是直接以金錢或財務救助需要的人。 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是造成民眾傷亡的地震,颱風和天然災害過後,各界透過捐贈物資與金錢給予這些受難的民眾,讓他們可以度過難關。也有一群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透過專業技能出力協助災後搜救與重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
上述例子屬於救急,更複雜的是救窮,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長時間的協助。例如協助貧窮地區民眾脫貧,所以才會「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出現。
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會透過種種方式回饋社會轉為慈善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每年捐贈龐大金額從事各種慈善項目。企業家轉為慈善家,除了直接以金錢救助外,有些企業家會思考被救助者真正的需求,且會以自身的專長甚至企業競爭力核心,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甚至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行為。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自行車正確騎乘調校探究

 撇開電動不談,自行車是人力交通工具,以人為動力來源,自行車為輸出裝置。動力來源所做的功是否可以最大化,動力來源與輸出裝置是否可以完美匹配至關重要。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CCM Tour: Oct. 17 中科台中園區

 今天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參加特殊志工訓練,時間跟平常執勤的時間相同。

跟平常一樣採取BBW的通勤方式,騎腳踏車-搭公車-騎腳踏車到探索館參加訓練。

今天的生態觀察點是中科路,管理局到通山公園附近。一開始只是要度過腳踏車的15分鐘限制,卻被臺灣海桐的身影吸引,乾脆就在這個區域觀察。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七人協力車ConferenceBike

 歐美街頭出現一台稱為ConferenceBike的多人協力車,精確說應該是7人座協力車[1]。

圖片來源[1]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3D列印碳纖電動輔助自行車?

3D列印碳纖維電動輔助自行車是很吸引人的標題。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SUPERSTRATA,於2020年7月的報導中提出,推出號稱全世界第一台,客製化3D列印耐衝擊的一體成形碳纖電動輔助自行車[1]。
該產品透過募資平台Indiegogo集資,預計2020年12月底前出貨[2]。
SUPERSTRATA[1]
自行車價位約USD2000~2800,電動輔助自行車約USD4000。由募資網站的資訊顯示,集資金額超出預期募款金額甚多,看起來很多人熱烈響應。
當今主流的3D列印技術包含熱熔融層積(FDM: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光固化(SLA)與雷射粉末燒結(SLS)三種,FDM是最普遍的技術[3]。
FDM的製造程序是將可熱塑性的複合材料,例如ABS或是PLA製作成長條形,如線一般纏繞在圓形的捲軸上。打印時,將原料抽出經過加熱頭加熱成流體狀,在由噴嘴射出。過程很類似DIY手工藝使用的熱熔槍。
FDM列印過程展示[4]
FDM列印使用的原料ABS或是PLA強度均不佳,因此有人想到加入某些原料讓強度增加,輕量化強度佳的碳纖維當然是選項之一。做法是將碳些微切成長度比3D列印噴嘴小(小於0.4mm)的小屑片,並且混合到原來的列印原料中。
雖然仍有碳纖維,但是跟傳統的碳纖維已經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不再是長纖維狀,而是非常短的纖維屑片。不過這並不表示它的強度不如原始的纖維絲弱,特別是與強度相對高的塑膠材料,例如尼龍,混合時強度可能更好[5]。
下圖為位於美國加州的MatterHackers公司的NYLONx碳纖維強化尼龍絲,內涵20%的碳纖維(以重量計算)[6]。
NYLONx[5]

由MatterHackers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技術與價格看起來都已經達到親民的程度,所以新創公司順勢推出3D列印自行車,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依據該公司對於產品的介紹,車架跟前叉使用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Thermoplastic Carbon Fiber Composites),這應該就是跟NYLONx類似的原料,只是用比較專業的名詞描述。
碳纖維原料大廠TORAY所生產的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 TORAYCA™Resin,主要透過射出成型技術量產複雜形狀的產品或零件[7]。
以碳纖維為原料製成各種產品時,一般來說可以使用三種方式:
單一方向預浸(UDPP)
先進鍛造碳纖複合材料(AFCT)
射出成型(Mould Injection)
上述三種製造程序所使用的雖然都是碳纖維,但是在不同的製造過程中,會以不同的原料形式出現。那3D類印跟這三種有何關聯?
就我自己對於射出成型與FDM 3D列印的認知,兩者有蠻多相似之處[8,9]。
FDM列印的原料是長條型棒狀原料,而射出成型的原料則是細小顆粒狀。
兩者的原始狀態是固體,生產過程首先須將原料加熱成液體狀,透個直徑很小的噴嘴,將液態的原料由噴嘴射出。
FDM機器將噴出的原料,依據所要生產之成品的形狀,以很薄的薄層逐一累積成最後的形狀,類似將奶油擠在蛋糕上,形成各式花樣一般。
射出成型則是將液態狀原料射到一個跟最後產品外型吻合的模穴中,並且將之注滿。
兩者皆須等待一段時間,讓尚為半固化液態的成品冷卻並固化後,再行取出進行後續的程序。
西班牙Castilla-La Mancha大學的一群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以尼龍(PA6)為原料,分別以3D列印與射出成型製作成品,並比較兩種方式所產生的成品的各種特性[10]。所使用的原料是3DX Tech公司的CarbonXTM CRF-Nylon為3D列印原料,內含重量為20%的碳纖維,射出成型也使用相同成分的材料,只是形狀為顆粒狀。
研究結果顯示,3D列印件的抗拉強度比射出成型件差,這與其他研究報告的結果吻合。兩者在壓縮試驗部分,呈現類似的響應。
3D列印件的剛性優於射出成型件。
對於抗拉強度與壓縮試驗之間的比較顯示,這種碳纖維強化聚合物,不論哪一種製造程序中,在壓縮性與拉伸性負載下,會呈現不同的行為。因此在選擇製造程序時,產品的哪一種特性是重點,是很重要的因素。

3D列印
射出成型
發展年代大約1980年代出現大小輪骨董車出現的隔年1872年,核准射出成型第一個專利
原料型態線狀顆粒狀聚合物
生產型態適合客製化生產適合大量生產
抗拉強度略差
剛性略差
壓縮性相同相同
不過觀察該公司在Youtube上發表的產品影片,才三個星期,簡直是一面倒的噓聲,真是令人產不忍賭[11]。甚至有人說,就不要太認真了,因為這個產品不會上市!老實說我有同感!
不過還真想看看3D列印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的效果如何。

參考資料
  1. SUPERSTRATA, https://www.superstrata.bike/
  2. Indiegogo, Superstrata Bike,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superstrata-bike#/
  3. 3DMART, 3D列印知識】新手入門:常見3D列印技術比較及原理(2019.12.17更新),https://3dmart.com.tw/tutorials/comparing-fff-sla-and-sls-technologies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_QhY1aABsE
  5. Fabbaloo, Is “Carbon Fiber” 3D Print Material Really “Carbon Fiber”?, https://www.fabbaloo.com/blog/2017/7/18/is-carbon-fiber-3d-print-material-really-carbon-fiber
  6. MatterHackers, NylonX Carbon Fiber Filament - 2.85mm (3kg), https://www.matterhackers.com/store/l/nylonx-carbon-fiber-filament-300mm-3kg/sk/M22FN3AQ
  7. TORAY, TORAYCA™Resin, https://www.toray.eu/products/plastics/pla_0080.html
  8. 蔡穎玫、葉羽馨、王茂齡。「當我塑膠?」欸!塑膠生成學問高!。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Hl.htm
  9. 林鼎勝。3D列印的發展現況。科學發展。 503期。2014/11, PP32~37。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sd/download?source=10311-04.pdf&vlId=254DBE09-AB70-4348-B759-E678BD8862FD&nd=1&ds=1
  10. Verdejo de Toro, E., Coello Sobrino, J., Martínez Martínez, A., Miguel Eguía, V., & Ayllón Pérez, J. (2020). Investigation of a Short 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amide and Comparison of Tw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used Deposition Modelling (FDM) and Polymer Injection Moulding (PIM). Materials, 13(3), 672.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Ra0JyILQE&feature=emb_logo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淺談電動自行車與電動輔助自行車

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電動二輪車輛,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如何予以區分?一般將電動二輪車輛區分為電動輔助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1]的定義:
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高行駛速率為時速25公里,最大車重為40公斤。
電動自行車:以電力為主,最高行駛速率為時速25公里,最大車重為40公斤。
兩者最大差異在於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人力為主,所以會有傳統自行車的踏板與傳動機構。
回想將近40年前在海軍艦艇上服義務役時,每次船艦要移動到另一個港口時,就會看到一些官兵,將碼頭上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的車子弄上船,以便到下一個港口可以使用。因為當時的規定,在艦艇上服役的官兵不得騎乘機車。自己雖身為軍官,仍然因為騎機車被港口崗哨攔下並記上違反軍紀,還好後來有處理掉。



假日豐原火車站自行車停車場,被電動自行車淹沒
有這個經驗,在台灣外籍移工逐漸增多,而且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的年代,即使自己通勤的自行車為殘破不堪的舊車,還是會小心的上鎖。
曾幾何時電動自行車普及後,外籍移工成為台灣最大的使用族群,就比較不擔心自行車被竊這件事情。因為他們不能騎乘需要駕照的機車,騎乘方式類似機車卻不用考照的電動自行車是最佳的選擇。
一般人對於電動自行車何時出現,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認為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電動自行車草創期
依據歷史資料顯示,第一個電動自行車專利是由美國專利局於1895年核准的[2],該專利的標題就是Electrical Bike。依據專利說明書的內容,該自行車的車架類似安全自行車,不過沒有踏板。使用裝設在後輪花鼓內的直流碳刷馬達驅動輪子,電力來源跟目前的電動自行車一樣使用電池。看到這個資訊,第一個念頭是有這麼早嗎?
電動自行車所需要的車架,這個時候已經很成熟。而提供動力來源的電池,是義大利科學家亞歷山卓.伏打於1800年左右發明的[3]。真正輸出動力驅動輪子的直流馬達,在電池發明後30餘年的1834年,位於大西洋彼岸的達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將電池連接上他所建造的直流馬達,驅動一輛位於軌道上的模型車一段距離[4]。
所以在第一個電動自行車專利出現的1895年,電動自行車的核心技術都已經出現,在二輪車輛發展大鳴大放地年代,創新發明家將這些技術組合,成為另一種更前瞻的交通工具是合理的。事實上1890年代,尚有其他的電動自行車專利核准,依據資料顯示其中一個還是捷安LAFREE 電動車的前身[5,6]。不過距離可以商業化生產,還是有漫長的路需要走。

電動輔助自行車問世
自第一個電動自行車專利核准之後的一百年間,電動自行車的進展,也跟著其他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車,汽車的發展腳步前進,只是沒有真正可以實用與量產的產品出現。
獲得日本有關單位認可,適用自行車相關道路規範的情況下,Yamaha於1993年7月推出堪稱全世界第一部的電動輔助自行車PAS(Power Assist System)[7]。其實Yamaha早在1989年就開發出原型機,其目的是要開發出一種仍然可以稱為自行車,但是卻有電力馬達輔助騎乘的新形態交通工具。
1993年推出的PAS搭配3速的變速系統,讓騎車者在得到電力的輔助下,仍然可以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
YAMAHA PAS[7]
美利達與捷安特也分別於1996與1997年推出自己電動自行車產品。
以捷安特來說,提供多款電動自行車與電動輔助自行車,供民眾依據自己的需求來選購。電池充飽電後,依不同車款以及不同的騎乘模式,續航力約在35公里到100公里之間。[8]
gogoro eeyo[9]

挾著電動機車的成功,Gogoro推出超過台幣十萬元的電動輔助自行車[9]。eeyo重量僅 11.9kg,遠低於動輒20公斤以上的電動自行車,最大輔助速度 25km/h。最高續航里程,依據選擇的騎車模式介於65~90公里之間。
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到,他發展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其他的案子,都是圍繞在改變能源使用方式[10,11]。

未來展望
台灣身為自行車王國,在即將大爆發的電動自行車領域當然也要拿下好成績。依據商業週刊的報導,台灣在歐洲的電動自行車佔有率超過63%,穩居冠軍寶座,這是全球電動自行車銷售額最大的地區。
2019年全球電動自行車銷售金額大約為144億美元,預估2025年將成長8成,達到259億美元[12]。
依據交通部統計處於106年所進行的調查資料,推估國內民眾擁有1,016萬輛自行車,46萬輛電動自行車及14萬輛電動輔助自行車[13]。顯然電動車輛還有很大的空間。
不過因為電動自行車的特性,以及因為騎車不需要駕照,騎士對於交通安全知識與法規可能不足之下,導致騎這類自行車的事故比例偏高。依據國泰產險零事故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因電動自行車車速較快,增加騎車風險,以及騎士沒有足夠的安全防護設備,以及正確安全騎車觀念,導致肇事件數大幅增加[14]。
因此當電動自行車使用人口增加時,應該讓騎車者的安全觀念可以同步提升。

參考資料
  1. 全國法規資料庫。: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K0040012&norge=69
  2. 1895年電動自行車專利說明書。https://patentimages.storage.googleapis.com/de/f7/f4/37a9e8ed9f4873/US552271.pdf
  3. Wikipedia, Alessandro Volt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ssandro_Volta
  4. Wikipedia, Thomas Davenport (invento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Davenport_(inventor)
  5. Wikipedia, Electric bicyc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ric_bicycle
  6. Giant, LAFREE E+ 2, https://www.giant-bicycles.com/us/lafree-eplus-2
  7. YAMAHA, The Waza: Combining Human Power and Electric Power, https://global.yamaha-motor.com/about/technology/electronic/005/
  8. 捷安特 e+Bike 公路新利器 Road E+1 全新到港, https://www.giantcyclingworld.com/news.php?id=20203116
  9. gogoro eeyo官方網站 https://eeyo.bike/tw/
  10.  天下雜誌【專訪】Gogoro改靠電動自行車撬開國際大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YkewkKu0U
  11. 黃靖萱。Gogoro發表電動自行車》陸學森:我賣的不是車,是「智慧輪子」。商業週刊。7/2/2020。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3003
  12. 林洧楨、林喬慧。台灣單車王國再旺十年|擊敗中國,搶下歐洲63%電單車市場。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indep/6002294?utm_source=news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0730bw&utm_term=bigcover&utm_content=01
  13. 交通部統計處。106年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_摘要分析,https://srda.sinica.edu.tw/srda_freedownload.php?recid=2844&fileid=14868
  14. 國泰產險零事故研究所。歷年自行車事故回顧。https://carrisk.cathay-ins.com.tw/truth_page.asp?pkey=1293&sc=1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美國星級自行車 vs 大小輪骨董車

九世紀自行車草創期,曾經出現兩台極為類似的形式,分別為大小輪骨董車(Penny Farthing)與美國星級自行車(American Star),兩者的特點是前後輪的直徑大小很誇張的懸殊。
大小輪骨董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小輪骨董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星級自行車[2]
美國星級自行車[2]
大小輪骨董車騎車示範
星級自行車騎車示範
大小輪骨董車目前仍可以在市場上購買,也有一群愛好者會固定的活動。而比較晚問世且看似有比較多改良的星級自行車,就幾乎銷聲匿跡。
茲將兩者的差異性列表說明如下:


大小輪骨董車(Penny Farthing)美國星級自行車(American Star)
首次出現年度1871 ,發明者James Starley[1]
1880, 發明者G. W. Pressey[2]
整個自行車發展過程中,唯一在美國開發的自行車
國別英國美國
前後輪構造大輪子是前輪大輪子是後輪
傳動機構踏板加上曲柄槓桿加上皮帶
騎乘與身高的關係大輪徑大小需要屈就騎車者的身高,特別是大人與小孩大輪子的輪徑不需調整,直接調整槓桿上的位置,就可以適合不同身高的騎車者
騎車方式循環式的踩踏,從自行車的側面觀看,以順時鐘的方向循環踩踏,直接帶動輪子轉動,就是一般慣用的騎車方式
不是使用曲柄與踏板,使用類似槓桿的踏板,配合輪軸上的棘輪,順時鐘踩踏時,可以透過連接在槓桿與輪軸上的皮帶,將動力傳達感後輪。
踩踏到定點後,棘輪上的彈簧可以讓槓桿復歸到原來的位置,這個返回的動作因為棘輪的緣故,不會干擾輪子的轉動。不過彈簧的力量只足夠讓槓桿回到原來的位置,卻不足以也將騎車者的腳一併復歸,所以騎車者在彈簧讓槓桿復歸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將腳稍微抬起,以免干涉復歸的動作。若長久騎車,會讓腳部感覺疲勞。
不是慣用的方式
剎車
原始設計沒有剎車裝置。可能的原因如下:
1)因為騎車者坐在前輪上,剎車直接作用在前輪最方便。剎車時前輪會被制動,但是後輪尚在轉動,可會有翻車風險。若是將剎車作用在後輪上,機構可能會很複雜,而且制動力可能會不足。
2)因為後傾角(Caster angle)很小,車子比較難操控,若在停車時其中一隻手還要分心去剎車,可能會讓車子更難操控。
3)當時路上交通不如當今這麼繁忙,而且車速也ˇ不快,所以就直接將踏板往後採來做剎車。
有剎車機構,作用在後輪的輪胎上。
平穩性因為後傾角(Caster angle)很小,車子比較難操控,容易摔倒。騎士坐在後輪上方,操控機構也位於附近,而驅動輪位於前輪,所以操控軸跟前輪與地面之接觸點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後傾角,增加騎車時的穩定性,這也是星級自行車最大的訴求。
普級性很普級比較不普級
現在的情況仍有一批忠實的愛好者,仍在使用這款車子鮮少看到

參考資料
  1. Grace's Guide, Penny-Farthing, https://www.gracesguide.co.uk/Penny-Farthing
  2. Wikipedia, American Star Bicyc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Star_Bicycle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淺談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歷程

作為現代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的自行車,它的發展歷史一直受到某些歷史學者與有興趣民眾的關注。1990年在英國首度舉行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1],除了今年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停止之外,每年都會舉行,讓對自行車發展歷史有興趣者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第一台自行車發展的歷程,一直受到高度的關注。
德萊斯[2]
自行車是德國發明家德萊斯(Karl Drais)於一八一七年發明的跑步機(Laufmaschine)[2],這個陳述目前看起來比較沒有爭議性。德萊斯是一位發明家,除了自行車之外也有不少有創意的發明。
Laufmaschine[2]
除非當事人可以現身說法,或是留下夠多的文獻資料,讓後來者可以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否則通常會有不同的說法出現。
德萊斯雖然發明了打字機,不過可以猜想這部剛發明的機器,應該還不是很實用,所以當時的紀錄大部分應該都是用手寫的文件。除非很刻意詳細的紀錄研究與發明過程,否則用手寫的紀錄或許不會很詳細。
德萊斯在200餘年前的創新發明,在其發明自行車的靈感來源與動機上,顯然沒有留下足夠多可以讓大眾信服的證據,導致後來對於自行車發展有興趣的學者或是民眾,有一些分歧的看法與意見。
火山爆發跟自行車有甚麼關聯性?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但是根據某些人士的研究,自行車的誕生似乎跟火山爆發有關。
已故MIT工程學教授David Gordon Wilson,所出版膾炙人口的自行車科學(Bicycling science)一書中[3],引述德國對於自行車歷史有深入研究,且撰寫德萊斯傳記的Hans-Erhard Lessing[4]博士的說法,認為德萊斯會發明跑步機,是因為1815年印尼發生人類史上最大的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中歐與英國地區1816年是沒有夏天的一年,北半球農作物欠收家畜死亡,造成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馬匹也因為飼料缺乏而大量死亡,自行車是為了替換瀕臨滅絕的馬匹而發明的。這個說法,在每年舉行的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上,引起正反雙方的論戰。
衛報記者Hazae算是支持的一方,她指出德萊斯最主要的興趣是不需要馬匹的旅行。她在文章中引述德萊斯傳記作者Lessing的假說,德萊斯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主要是對政治以及環境危機的反應[5]。
歐洲於西元1812~1815之間飽受農作物收成不佳之苦,主要是受這段期間歐洲發生的戰爭所致,加上1812年拿破崙由莫斯科撤退時,士兵突襲了穀倉讓情況更加嚴峻。而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1816年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更讓情況雪上加霜。
Hazae在文章中也指出,因為德萊斯對於不需馬匹的旅行有極高的興趣,因此先從當時流行的四輪馬車著手。他第一輛不須要馬匹的車輛,很單純直接將馬匹換成人力,只是馬是從前面拉車,改成人力時是由後面推車,很類似用腳踏車推著雜細車的樣子。稍後在1817年才修改為大家熟知的兩輪跑步機。她認為這或許是德萊斯受1790年代在法國很風行的hobby horse的啟發,而得到的點子。這個應該就是有些文獻提到,1790年代法國西夫拉克所發明的裝置。
在加拿大Ryerson大學室內設計學院教授永續性設計的Lloyd Alter,在Treehugger發表的文章中引述Lessing的看法,德萊斯所設計的跑步機,是第一個使用現代自行車設計原則:平衡的車輛。在現代人眼中兩個輪子可以取得平衡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是200年前二輪自行車誕生前夕,一般人卻是不容易理解[6]。
慕尼黑記者約斯特·皮特奇(Jost Pietsch)對於Lessing有關於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說法深不以為然[6]。他於2017年舉行的28屆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中發表一篇文章,談到德萊斯曾經自述發明跑步機的靈感來自於溜冰(skating)[7]。而且德萊斯在1817年稍後發表關於他的發明的說明中談到,溜冰與快速滑動的跑步機,其基本原則是相同的。這個說法是合理的。溜冰時先用腳蹬地板滑動到一定速度後,讓腳懸空之下,只要溜冰者可以保持平衡,就可以滑行一段時間。同樣的,在騎跑步機時,只要用腳蹬地板讓跑步機達到一定速度,騎車者將腳離開地面,只要可以保持平衡,就可以滑行一段距離,跟溜冰類似。
所以他認為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靈感來自於溜冰,而非坦博拉火山爆發所引發的後續事件。
探討賈伯斯構思出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生活最大的iPhone過程,或許可以作為德萊斯創作自行車的一個參考。
任何的創新發明,一般看起來都像是靈光一現突然蹦出來的想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常言道: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一個創新的發明或是概念,都是在某一個大環境的脈絡下,因為某個有天賦的人,應用自己所具有的專長或背景知識,將體驗到的創新想法實現或是提出論述。
iPhone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現身不是偶然,而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二十世紀以來,一路不停發展的結果。而賈伯斯早期與友人沃茲尼克創作出膾炙人口的APPLE電腦,一路扮演資訊科技進展推手之一的角色。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下,iPhone終於水到渠成的順勢推出。換言之iPhone是在外在環境完備,恰好有一個具備深厚根基的賈伯斯,洞悉這個趨勢而提出這個創新之舉。可以說一個有能力與創新思考的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創造關鍵的創新事物。同樣一位賈伯斯若出生在一個世紀之前,壓根兒也不會有丁點跟iPhone的念頭,因為根本沒有這個環境。
時間拉回200年前,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那個時空環境,就前面所談到的相關脈絡,例如拿破崙戰爭,坦博拉火山爆發都是事實,而且也確實有可能影響氣候或是造成農作物欠收。
德萊斯熱衷發明與創新,也確有其事。當時蒸氣火車也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身為一位創新發明家,有別於他人的方向,而朝發展依靠人力並捨棄馬匹的交通工具,也是很合理的思維。他本身對於需要平衡技巧的溜冰也在行,在這個時空脈絡下,以當時馬車的輪子結構為基礎,發展也需要平衡的自行車,是極其自然的發展。因此前面各家的說法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可性度。
或許我們可以論述如下:
具有創新發明精神的發明家德萊斯,對於溜冰技巧熟悉,也熱衷於創造不用馬匹的交通工具。由1812年開始因為戰爭而引發的農作物欠收,造成食物價格飛漲,不僅威脅百姓的飲食,馬匹與其他家畜的飼料的影響更巨。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影響隔年的氣候,讓歐洲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讓食物的問題雪上加霜。這激發德萊斯發揮自身的發明精神,利用當代已發展或是出現的技術,融合自身的經驗,而在1817年創作出現代自行車雛型的跑步機。
這或許是比較中庸的論述。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或是狀態叫做心流(flow)[8],這是由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Csikszentmihalyi)教授所提出的。心流(flow)是一種個人全神貫注於某種活動上的心理的狀態,特別是指要以高度自己熟悉技能,完成相當程度任務時,心理所得到那種飄飄然的喜悅狀態。若只是簡單的任務或是活動,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相信德萊斯在發想跑步機的過程中,應當不時會體驗到心流的感覺。自己在探索德萊斯的心路歷程中,也有心流的感覺。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Cycling History Con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Cycling_History_Conference, 存取日期 7/24/2020
  2. Karl Dra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Drais, 存取日期 7/24/2020
  3. Wilson, David Gordon, and Theodor Schmidt. Bicycling science. MIT press, 2020.
  4. Hans-Erhard Lessing, https://de.wikipedia.org/wiki/Hans-Erhard_Lessing, 存取日期 7/24/2020
  5. Victoria Hazae, 200 years since the father of the bicycle Baron Karl von Drais invented the 'running machine', Cycling UK, 2/28/2017, https://www.cyclinguk.org/cycle/draisienne-1817-2017-200-years-cycling-innovation-design, 存取日期 7/24/2020
  6. Lloyd Alter, How the Eruption of Mount Tambora 200 Years Ago Led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Bicycle, Treehugger, 10/11/2018,  https://www.treehugger.com/how-eruption-mount-tambora-years-ago-led-invention-bicycle-4855936, 存取日期 7/24/2020
  7. Jost Pietsch, Karl von Drais and his „Eureka!“ on ice, 28th International Cycling History Conference, 5/30/2017, Mannheim, http://fahrrad-history.de/karl-von-drais/karl-von-drais-and-his-eureka-on-ice/,存取日期 7/24/2020
  8. Nakamura, Jeanne,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ory and research."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9): 195-206.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探索自行車文化的內涵


什麼是自行車文化?跟日常生活有何關係?
文化是常民生活型態,自行車文化就是自行車融入常民生活的樣貌與過程。

自行車的出現在人類史上有何意義?
自行車出現之前,人類主要的交通工具馬車依靠獸力。
自行車出現之後,出現的主要交通工具汽機車依靠燃料。
逐漸普級的電動車輛依靠電力,而電力主要來自石化燃料,水力,太陽能與風力。
自行車的出現,代表人類向擺脫束縛邁進一步,擺脫對如獸力與其他能源的依賴,朝自食其力前進。
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到,他發展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其他的案子,都是圍繞在改變能源使用方式[1]。
自行車則不受能源的限制,因為能源來自騎車者本身。
甚至現代人經常花錢將這些能源消耗掉,那為什麼不使用騎自行車消耗這些能源,也省去其他能源的消耗,例如化石燃料?
所以自行車沒有能源危機問題,自行車的能源危機就是人類本身生存或滅亡的危機。
簡言之,自行車的文化可說是人類自食其力的演進過程。
延續15~17世紀探險家探索地球未知領域的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科學與技術狂熱探索的十九世紀,也引領自行車進入大航海時代,探索它的無限可能性。
動盪衝突妥協與爆發交融的二十世紀,自行車融入常民生活,成為最普遍使用代步工具。
多元覺醒與萬物共生的二十一世紀,自行車成為包容友善與覺醒的象徵,以及如陸學森所言對於能源的重新思考。
自行車出現後的這200餘年間,地球產生了相當劇烈的變化。 這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這期間人口迅速增加。
自行車誕生前夕的18世紀末,人口不到10億。即使到現代自行車樣貌都完備的佩德森自行車出現的19世紀末,人口不過17億,這百年間人口增加約10億。
二十世紀的前半世紀,受到人類兩次互相毀滅的戰爭影響,1950年的人口約25億,這半世紀中,人口增加持平的8億。
二十世紀的後半世紀,戰後嬰兒潮加上人類對前半世紀生靈塗的覺醒,導致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世紀末人口達到前所未有的 61億,這半世紀增加近36億人口。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加上逐漸安逸富足的生活型態,加重地球本身,以及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壓力與危機。
如今二十一世紀只過了1/5,人口又增加15億現在達 75億,根據預估本世紀末將達100億。
人口過剩的問題一直是持續受到關注,從馬爾薩斯的人口極限論開始,一路以來都是有相關的說法與看法不斷的出現。二十世紀中期"成長的極限"是另一個里程碑,但是最終這兩個論述都沒有成真,人口還是持續不斷的成長,也沒有發生飢荒和者是糧食不夠的問題,那是否人口不斷的成長下去,這些問題一樣都可以迎刃而解呢?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或者是錯,也有一些團體或者是個人在推動以及鼓吹,減少人口的極端做法。最極端的作法是自我毀滅,比較和緩的做法是不要懷孕,不要有下一代讓人口自然凋零。不論如何這些都只是給小數的一群人,對於抑制人口的成長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人類就目前的現況看起來,會發生像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多人口消失的機會也不大,因為即便有這樣子的趨勢出現,在初期就被抑制了,所以現在人口要減緩成長,甚至逐漸降低的方法,除了人類自覺以外,已經沒有天敵或者其他的物種,可以辦得到。
唯一比較有可能的就是相類似這一次造成肺炎的冠狀病毒,若有一天有超級無敵的病毒出現,讓人類無法很有效的予以圍堵,而造成大量的人口滅絕,或許是一個比較有可能性。
有人臆測這一次冠狀病毒的來源,是實驗室流出來的,是人造的病毒。這樣子的說法應該不是空穴來風,甚至也有電影模擬這樣子的情境來拍攝。
Inferno海報[6]
Inferno海報[2]
影評通常將之歸類為驚悚影片的"地獄(Inferno)",是由湯姆漢克主演,改編自與達文西密碼同一作者的作品,是自己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故事情節懸疑驚悚,類似達文西密碼的情節,也是由湯姆漢克所飾演的大學教授,透過各種線索進行一連串的推演,最後終於水落石出,化解人類的危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意涵,他的另一個層面是探討當人口危機到一個程度時,有能力也很激進的人,可能會使用很極端的手法解決,觀眾的看法如何?
甚麼危機呢?這部電影的壞人是一位天才科學家,發明一種足以殺死全世界一半人的病毒,這個病毒就是要透過湯姆漢克主演之教授英雄的解謎,讓它最後可以引爆擴散,然後讓世界一半人死亡,另一半人可以存活。故事的結尾當然是飾演英雄的湯姆漢克,拯救了全世界。
面對人口邁向百億,且有無限可能性與挑戰的未來,撇開前面關於人口問題的各種預測與解方,人們與自行車關係演化所形成的新文化,如何適切的讓人類邁向更永續的未來,以減緩這個趨勢所造成的衝擊,或許是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可以著力之處。
文化探索館在個人廳後半部分,與城市廳的內容,恰好提供解決這個橫亙在眼前的巨大壓力的契機。
在動感劇院影片的後半段也可以融入適當的內容,這也與"探索"相呼應。

參考資料
  1. 黃靖萱。Gogoro發表電動自行車》陸學森:我賣的不是車,是「智慧輪子」。商業週刊。7/2/2020。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3003
  2.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f/f1/Inferno_2016_Poster.jpg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外觀聯想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基地的東大路與中科路交叉路口,近期出現一高一低極富現代感的兩棟建築物,較高的建築物是世界知名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的新總部,旁邊較低的建築物則是剛於7月2日開幕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轉動自行車向前行的輪子,大約6千年前出現後就如同他的形狀所展現,不停的引領人類往前進。而輪子的圓形,與為克服空氣阻力而出現的弧形,恰好與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外型相呼應。
 宇宙間的星球,基本上圓形是主要的形狀。一般人的認知,圓形也代表著和諧與圓滿。雖然不知道當時建築師或者是設計團隊,是以什麼樣的理念來打造這一個建築物,就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圓弧形除了與前面所敘述跟自行車的外型與構造呼應之外,也代表著探索自行車文化所要依循的路徑,是一個和諧圓融的方向。
這個外觀,讓我想起三個跟它外型有關的事物。
首先是被稱為"上帝的建築師"的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他曾經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如同維基百科上,很貼切的形容高第所設計之建築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構件,幾乎找不到直線。也連帶想到2018花博花舞館的外型。
安東尼高地作品:米拉之家[1]

2018台中花博 花舞館外觀
第二個讓我想起iRobot的Roomba機器人。 前往探索館參加開幕活動途中,跟同車親友談到探索館的外觀時直覺得說出Roomba 一詞,意思就是他的外型有點像。

Roomba [2]

第三個讓我想起的東西是中華鱟,雖然鱟有一根長長的尾巴,不過前端的形狀跟探索館的正面很神似。
鱟示意圖[3]

鱟[4]
高第,Roomba,與鱟三者有何關聯與共通性?
老實說好像沒有,至於個別跟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關係,似乎有著墨的空間。
最早出現時間可以回溯到4億年前的鱟,被稱為活化石。全世界各處仍可發現其蹤跡,而且仍是某些人們的盤中飧。
有學者嘗試將現在稱為人類世,若要讓人類世可以長久,象徵人類反省與自力更生的自行車必定持續為人類代步的要角,而且有機會成為人類世的主要代表之一。這意味自行車將如同鱟一樣一直存這個星球。
安東尼高第跟自行車淵源最深。他大約跟震骨車同時間誕生,在安全自行車出現的年代,著手代表作品"聖家堂"的設計。
聖家堂[5]
而UCI三大賽事之一的環西班牙比賽,則是在他逝世十年後開始。
Roomba則標示人類對於工藝駕馭的另一個層次。
如今廣為人熟知,也確實帶給人類許多便利的AI人工智慧,雖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但是真正普級並走入日常生活,不過是最近幾年的光景。Roomba大概是AI最早走入人群,融入家庭的代表之一。而探索館內處處可以見到智慧科技的呈現。
所以探索館與Roomba有類似的外型,也都有智慧科技的內涵。
見微知着,由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外觀所呈現的意涵,就可感受與預期,對自行車文化所要傳達張力的內在。

參考資料

  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0/Casa_mila_ag1.jpg/1280px-Casa_mila_ag1.jpg
  2. https://www.irobot.com.tw/-/media/images/features/navigation/roomba/s9_s9-_photo_studio_frontstanding_hero_desktop_550x550.ashx?h=300&la=zh-TW&mh=300&mw=300&w=300&lm=0&hash=D12A76A777EDD6C3CFCE2D6792E52211
  3.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c/Horseshoe_crab_eyes.jpg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rseshoe_crab#/media/File:Limulus_polyphemus.jpg
  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6/%CE%A3%CE%B1%CE%B3%CF%81%CE%AC%CE%B4%CE%B1_%CE%A6%CE%B1%CE%BC%CE%AF%CE%BB%CE%B9%CE%B1_2941.jpg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南坑騎車+大坑1~5號步道

今年以來一直沒有比較像樣的爬山,這次來個全餐,一次完成南坑騎車+大坑1~5號步道。
全部里程為 39km,騎車約為 25公里,步行約為 14公里
所花時間約為 7小時40分鐘


主要心得:
  1. 一天下來感覺還好,不會太累
  2. 這次等於爬了1,2,3,4,5, 5-1六條步道,其中2, 4, 5是上坡,1, 3, 5-1是下坡,一天之內應該可以1,2,3,4,5都上下坡各一次,但是不可以騎自行車過來,因為會消耗太多體力
  3. 所有步道均可以輕易搭公車到達,1,2,3,4號步道主要是66號公車,5號步道主要是91號公車,也可以再配合271, 272, 265號公車
  4. 1號步道幾乎沒人爬,而且在快接近頂部時,可能是樹木太茂密了,所以感覺有點不太好,而且蠻多黑蚊,加上步道也有一些壞掉或是快要壞掉
  5. 2號步道看來人比較多,可能的原因登山口離大馬路很近,而且難度不高,我大約花了30分鐘完成
  6. 3號步道是用下坡,所以比較沒有特別感覺,距離不長,看來還好。不過登山口距離連坑巷有一段很長距離
  7. 4號步道是長度比較長,約為1.8km,在快接近頭嵙山時,經過幾個鞍部,且有一小段崩塌,我覺得難度尚可。我大約花了1小時15分,應該可以再快蠻多的,主要是正中午,加上是最後一個步道,所以就慢慢爬
  8. 5號步道不長,串聯1-4號步道,沒有特別的好惡
  9. 5-1號步道最棒,除了局部使用木棧道之外,都是原始的林道,而且景色非常棒,不過好像人不多,大家都是爬5號,5號幾乎都是人工的木棧道,混泥土圍籬,木棧道等。有點納悶為何大家不走5-1。
  10. 幾個步道口都有看到黑蚊指數,大坑這裡的小黑蚊不是蓋的,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故意惡作劇,看到的指標都是危險級,不過在樹木比較茂密的地方,確實有這個感覺
  11. 大坑步道的步道型式算來有6~7種,比較特別的是直接以木頭做成的木棧道,這種做法別的地方少見,應該算是大坑的特色吧
  12. 步道有經過一些看來有點危險的崩塌地,所以豪雨過後最好不要急著上來,或者要特別小心
主要的時間紀錄
08:15由中正公園騎車,經過南坑到中興嶺
08:53到達崑山

09:05中興嶺7-11
由中興嶺圓環沿著協中街往新五村方向,大約1km左右會看到公車站牌,這一站名為四村口,旁邊有一家協成橘園。由站牌看出,會到達這一站的公車有271, 272, 265號公車

09:20 5-1號步道入口,由四村口站牌到這裡的距離大約為800公尺。所以由中興嶺圓環到這裡的距離約為2km。若是想要搭乘交通工具,可以由豐原搭乘91公車,到中興嶺圓環,然後步行約半小時,到達登山口


09:30 開始步行

09:40 到達5號步道口
09:55 因為走過頭到了二號步道口又折返,所以花了15分鐘

10:25 1號步道停車場
10:40 沿大坑連坑巷步行到2號步道停車場
10:45 2號步道入口
11:15 2號步道終點
11:25 沿5號步道到達5號與5-1交會點的黑松亭,在此休息吃東西
11:35 繼續行進
11:45 3號步道口,沿此下到連坑巷
12:17 到達3號步道起點
12:28 沿連坑巷到達3號步道停車場

12:35 沿連坑巷到中正露營區入口

12:35 到達中正露營區,今天這裡很熱鬧,全台中市的童軍在此辦活動,在此休息用中餐



12:55 繼續行進
13:15 4號步道入口

14:30 4號步道終點,頭嵙山
14:50 回到5號與5-1交會點的黑松亭



15:17 5-1步道口
15:20 騎自行車返程,一樣經由崑山然後南坑回到中正公園
15:55 回到中正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