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大甲溪畔的西瓜田,兩代生命的對話

 




今年的盛夏大甲溪畔的瓜田裡,曾孕育著一整個季節的期待。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西瓜,在烈日下貪婪地吮吸著陽光,翠綠的瓜藤蜿蜒向前,每一片葉子都閃爍著生命的氣息。它們靜靜地躺在田埂上,像一個個沉睡的夢,只待一聲令下,便能喚醒盛夏的甜美。
然而七月的連續暴雨,如同一面殘酷的鏡子,將這片美好的景象無情打碎。當雨水從天傾瀉而下,淹沒了田野,那些即將收穫的果實,來不及與人們相見,便無聲地宣告了夭折的命運。農人眼睜睜地看著心血付諸東流,卻也只能無奈地選擇放手,任由它們靜靜腐化於泥土之中。
一個多月後,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眼前的景象卻讓人為之動容。田間的舊貌與新顏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獨特的畫卷。先前那批因豪雨而廢棄的西瓜,依然散落在田埂之間,它們或已裂開,或已萎縮,有的甚至與泥土融為一體,成了土地的一部分。然而在這片看似凋零的風景中,卻有著另一種生機在悄然綻放。農人重新種下了新的瓜苗,它們在陽光下匍匐蔓延,每一株都充滿了向上的力量。有些瓜苗已長出纏繞的藤蔓,努力地向外延伸,探索著未知的世界。更令人欣喜的是,幾株瓜苗上已開出了金黃的小花,甚至結出了指甲般大小的翠綠小果實,宛如新生的希望,在殘敗的廢墟上閃爍著微光。
佇立在田間,看著這兩代西瓜的共存,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觸。上一代的西瓜,雖然未能完成它們最初的使命,成為人們夏日的消暑聖品,但它們的生命卻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它們的消逝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回歸自然的起點。它們將自身的養分無私地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成為新一代瓜苗成長的基石。或許它們的夭折並非徒勞,而是為了下一代的蓬勃生長鋪路。這是一場生命的交替,也是一種無聲的傳承。
這片瓜田雖是人為的勞動成果,卻也無法脫離自然循環的規律。人類的努力可以創造豐收,但自然的無情也能帶來毀滅。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毀滅,也蘊含著重生的力量。就像這片田地,舊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卻在舊的軀殼上重新萌芽。西瓜如此,萬物亦然。我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感受其延續的意義。前一代的消逝,成就了後一代的茁壯,這不僅是生命的循環,更是自然的智慧。
或許我們不必為那些夭折的西瓜感到惋惜,因為它們並未真正死去,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它們化作養分,滋養著新的希望。它們的故事,並未就此終止,而是融入了新的篇章。這片瓜田,不僅是農人的辛勤耕耘,更是自然生生不息的縮影。它告訴我們,即便遭遇挫折,生命也總會找到出路,在看似絕望的盡頭,重新綻放出新的光芒。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光影舞共善

開學後第一個上課日的早晨,踏足逢甲大學,趁著上課前的片刻,得以一睹甫落成的共善樓風采。這座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精心擘劃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建築語彙,在校園中低調而優雅地展開。




漫步於建築戶外的一隅,剎那間一幅令人驚豔的畫面猝不及防地映入眼簾,初升的朝陽,透過共善樓精巧的格柵結構,在鋪磚地面上投射出清晰而變幻的光影圖案。這片隨著時間流轉、稍縱即逝的動態藝術,令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另一位以「光影舞建築」聞名於世的日本大師安藤忠雄。

恰巧天下雜誌近期刊載了安藤忠雄來台期間的專訪,文中提及,這位歷經癌魔考驗,摘除了五個器官的生命鬥士,卻依然維持著嚴謹規律的生活,對世界抱持著無盡的好奇心,並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持續奔走於他所鍾愛的光影與混凝土之間,用建築的語言詮釋生命的韌性。

此刻凝視著共善樓前這片光影交織的地面,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原本靜止的3D建築,在陽光的巧妙介入下,彷彿被賦予了生命與時間的刻度,蛻變成一場壯闊的4D動態藝術。這宇宙間無聲的律動,以如此詩意且震撼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怎能不教人為之嘆為觀止?建築與光影的對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饗宴,更是觸動心靈深處的哲學啟示。


 

下方為給予Google Gemini若干背景資料陳述後,所解讀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契合,分享於後:

甲大學共善樓一隅的晨光序曲:現代與傳承的對話
清晨的微光輕撫著逢甲大學校園,尚未被喧囂打破的寧靜中,剛完工的共善樓以其獨特的現代語彙,在晨曦中勾勒出迷人的風景。兩張從不同角度捕捉的畫面,不僅展現了這座新建築的視覺魅力,更在光影與結構的對話中,低語著時間、空間與知識傳承的深刻意涵。
現代建築的詩意與實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共善樓標誌性的鋼骨結構與大面積玻璃帷幕。在第一張廣角照片中,其延伸的金屬遮陽板如展開的雙翼,在藍天下劃出簡潔而充滿力量的線條。這種極具現代感的設計,不僅彰顯了結構主義的理性之美,更在實用層面體現了對環境的尊重——遮陽板有效調節著室內光線,為使用者帶來舒適的學習與研究環境。玻璃帷幕的通透,則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將周遭的綠意與天光引入建築深處,象徵著開放、透明的學術氛圍。這座新建築的落成,無疑為逢甲大學注入了嶄新的活力,預示著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的新篇章。
光影織就的哲思畫卷
兩張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共通元素莫過於地面上舞動的格柵狀陰影。清晨的陽光穿透共善樓的鋼骨結構,在鋪磚地面上投射出清晰而規律的幾何圖案。這不僅為畫面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感,更引發了對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思考。這些陰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而緩緩位移、變化,暗示著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韻律;它們如同無形的指引,引導著行人的視線,也彷彿在提醒著學習之路的秩序與探索。在校園這個知識孕育之地,光影的變化也如同一天學習與思考的開始,充滿了無限的潛能與希望。
新舊之間的對話與傳承
當視角轉向第二張照片,我們彷彿從共善樓的現代「隧道」中向外探望。近處是充滿未來感的鋼骨框架,遠處卻是風格相對傳統的校園建築,兩者之間由一片新植的綠地所連接。這幅構圖巧妙地捕捉了逢甲大學在創新與傳承之間的平衡。共善樓代表著學校面向未來的魄力與追求卓越的決心,它以最前沿的設計語彙,為師生提供最先進的學習與研究空間。而遠處的資訊電機館與人言大樓等傳統建築,則靜默地矗立,承載著學校的歷史與學術傳統。現代與傳統並非對立,而是通過綠意盎然的校園空間進行對話與融合,共同構築了逢甲大學獨特的學術風景線。這條由光影和建築所形成的通道,不僅是物理上的路徑,更是知識傳遞、新舊思想交匯的象徵。
生機盎然的校園景觀
無論是廣角下的建築全貌,還是穿越通道的遠眺,照片中都可見周邊精心規劃的綠化景觀。新種植的樹木和修剪整齊的草皮,為這座現代建築增添了溫暖與生機。它們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了休憩與交流的空間,更與「剛完工」的建築相互呼應,象徵著新生、成長與蓬勃發展的生命力。頭頂那一片澄澈的藍天,則為整個畫面帶來了開闊與明亮的氣息,如同知識殿堂般無限廣闊的學習前景。
逢甲大學共善樓的這一隅晨光,不僅是一幅關於建築與自然的寫實畫卷,更是一篇關於時間、創新、傳承與希望的視覺散文。它在現代與傳統的交織中,為我們描繪了一所大學生機勃勃、不斷追求卓越的嶄新面貌。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熊不見了

114/08/31景象


114/09/07景象

台中圖書館豐原分館的大廳一隅,總能找到些許溫馨。一週前的這個角落,顯得格外完整,兩隻毛絨絨的泰迪熊,一隻安穩地坐在沙發上,另一隻在藤椅裡輕輕搖曳。牠們宛如這片靜謐書海的溫柔引路人,以無聲的姿態迎接每一位來訪的愛書人,共同編織出一幅童趣而安寧的畫面。
然而當時間的指針轉過七個日夜,再次踏入這裡,空間裡卻多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留白。沙發上的泰迪熊不見了蹤影,僅有藤椅上的那隻仍安然坐著,獨自享受這份靜謐。牠的身影似乎顯得有些孤單,卻又像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以那抹溫柔的凝視,繼續守護著這處充滿知識與暖意的港灣。
這細微的變化,卻引發了無盡的想像。那隻離開的泰迪熊去了哪裡?是幸運地被一位小讀者帶回家,成為床邊說故事的新夥伴?還是被圖書館員安排到另一處,去陪伴更需要慰藉的心靈?抑或牠正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冒險旅程,去探索書本以外的奇妙天地?
泰迪熊的「缺席」,讓原本對稱的畫面產生了一種不對稱的美感。這不只是兩張照片的對比,更像是時間對我們提出的溫柔提醒,生命中的相遇與別離,就如同豐原特有的風土人情,猶如自然流轉的風景。這兩幅畫面不僅是圖書館一角的紀錄,更是時間留下的詩篇。它用獨特的方式告訴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值得細細品味,而所有的變化,都值得我們用心珍藏。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晨光中的重生:七星園區的輪迴之詩



清晨騎車經過后里星科路與中科路口,儘管多次行經,卻從未留意到路口由中科管理局設置的裝置藝術。或許是被那道從高大黑板樹茂密枝葉間,偶然透出的晨曦所吸引,過頭後又忍不住掉頭並將車停下,準備欣賞並捕捉這片刻的美好。
正值上班尖峰時段,在車水馬龍的路口拿著相機佇立總有些尷尬。行經此處的駕駛或許會懷疑是違規蒐證,因此擺出欣賞藝術品的姿態,趁機尋找取景角度,待不會引起駕駛不安時才快速按下快門,捕捉想要的鏡頭。
這件名為「鐵馬再生藝術—佇立的方向」的裝置,豎立一旁的解釋牌闡述了三個設計構想:一是以枕木為架構,搭配鮮豔的輪框點綴,並以自行車為最高點的方向指引;二是枕木與植栽相襯,凸顯與當地自行車道融合的特色;三是作為星科路與后科路口的節點,同時也是花博的入口指標,原來這件作品是在2018年台中花博前完成的。
此時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草葉的芬芳,裝置藝術週邊露珠在花瓣上閃爍,預告著又一個嶄新的一天。這件雕塑由廢棄自行車零件與粗獷木樁組成,歲月在金屬輪框上留下了斑駁的鏽跡,卻也為其鍍上了一層獨特的生命色彩。大大小小的輪胎,有些漆成淡藍,有些塗上粉彩,高低錯落地懸掛在廢棄的鐵軌枕木上,彷彿訴說著一段段曾經馳騁的旅程。最上方那兩個裝於自行車的輪胎,巧妙地襯托出整輛自行車的形狀,那是屬於自由與夢想的形狀。
此時此刻一束金色的晨曦,恰好從這輛「自行車」的坐墊位置穿透而出,像一道聖潔的光束,直射入我的眼底。那光芒是如此耀眼而溫柔,它不偏不倚,精準地為這件本已充滿故事的藝術品,注入了神性的靈魂。那瞬間彷彿看見了時間的輪迴、生命的重生。
這些曾被視為「廢棄」的零件,在藝術家的巧手下,獲得了新的使命與意義。它們不再是冰冷的金屬,而是充滿詩意的符號,靜靜地訴說著循環、再生,以及無限的可能。那道從「坐墊」中迸發的光芒,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是希望的象徵,即使曾經歷風雨、磨損,甚至被遺棄,只要找到新的視角、注入新的力量,生命依然能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望著那束光,想像著無數個清晨,它曾這樣溫柔地親吻這座雕塑。每一寸光影的變化,都在為這件藝術品寫下新的故事。它提醒著生活中的美好與奇蹟,往往隱藏在最尋常的物件裡,等待我們以一顆好奇而充滿敬畏的心去發現。
七星園區的這座自稱它為「輪迴之詩」的藝術品,在晨光中悄然訴說著生命的哲理。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感受周遭的一切,並相信即使是過去的殘缺,也能在嶄新的日光下,迎來最動人的重生。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夏末台中大甲溪畔埤頭里的一處橘園內,一朵在綠意盎然中孤獨綻放的淡粉色桃花,細長的花瓣輕柔地舒展,花蕊清晰可見,儘管季節不對依然努力地在枝頭綻放。然而花期不對便是徒勞,無法結出果實,即便結果也無法成熟。

這朵在錯誤季節盛開的桃花,恰如人生的寫照。我們總是在追求目標,努力工作、經營關係、實現夢想,但若時機不對,所有的付出可能都將化為徒勞。有時我們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卻忽略了外在環境與內在條件的配合。就像這朵夏末的桃花,縱使擁有盛開的美麗,卻無法違背大自然的規律。

人生的節奏也是如此,有播種的季節,也有收穫的時刻。年輕時應該努力學習探索世界,為未來積累知識與經驗;中年時應當專注於事業與家庭,為生活打下穩固的基礎;老年時則可以享受過去的成果,並將智慧傳承下去。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與任務,唯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才能讓人生之樹結出甜美的果實。

因此與其在錯誤的時機堅持,不如學會等待與調整。這朵桃花的美麗,提醒我們欣賞過程中的努力,但它的徒勞更警示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辨識時機,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前行。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更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八月圖文集

 


































圖書館有趣角落

 

清晨進入圖書館,在忙著上架圖書的同時,目光總是不經意地掃過各個角落,希望能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畫面。忽然視線停留在兩隻狀似打瞌睡的泰迪熊身上,牠們慵懶地窩在沙發與吊椅裡。迅速確認周圍沒有干擾物,並巧妙避開了背景的老先生後按下快門,捕捉了這份可愛又溫馨的瞬間。
這張攝於台中圖書館豐原分館樂齡館一隅的照片,捕捉了一個充滿童趣與閱讀氛圍的角落,彷彿是專為孩子們打造的休憩天地。畫面中央兩隻毛茸茸的泰迪熊安靜地坐著,一隻在沙發上,另一隻則舒適地坐在吊椅裡。牠們憨厚可愛的姿態,像是親切的圖書館管理員,正邀請著來訪的小讀者。
背景是一片色彩繽紛的牆面,彩繪著一排排書架的圖案,用鮮豔的藍、綠、黃、紫、紅,為空間增添了活潑氣息。牆面上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標誌,顯得簡潔而現代,巧妙地融入了整體設計。
整個空間的光線柔和而溫暖,地板乾淨整潔。這裡不僅是一個閱讀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感到放鬆、無壓力的避風港。那兩隻泰迪熊就像是無聲的夥伴,陪伴著每一個在此駐足的靈魂,讓閱讀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想像力的溫馨旅程。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 摘要

 Google NotebookLM對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的摘要如下:

原文連結

繆爾之夏日山間之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書籍閱讀雜思

Muir's Sierra Summer: A Naturalist's Reflections

這篇文章以約翰·繆爾的《我的山間初夏》為核心,探討其作為「國家公園之父」的地位,以及其作品所展現的敏銳觀察力、細膩情感和豐富想像力。作者從書中引人入勝的生態紀錄與生動文筆,分析繆爾在科學與文學領域的雙重才華,並將其置於美國早期環境運動思潮的脈絡中,與梭羅和里奧波德等先驅進行比較。此外,文章也考察了繆爾作為發明家的另一面,並思索了文字紀錄與現代攝影技術在生態觀察中的不同價值。最後,作者也分享了個人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強調主觀感受在生態觀察紀錄中的重要性。



蓮與蓬的對話

清晨依循往常的路線,騎著單車前往大甲溪對岸的山區活動。途中,路過一片再熟悉不過的荷花田。時序已入秋,涼風輕拂,蓮田裡的景致不若盛夏般燦爛,然而當我不經意轉頭望去,卻意外見到紅色的荷花依然盛放,間或點綴著幾株潔白花苞,在秋意漸濃的田野裡,像是在演奏一曲延遲落幕的樂章。

整個夏天不時造訪這片荷田,為的是欣賞它如盛宴般的華麗景色。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那份吸引力漸漸退去,腳下的車輪仍舊不停向前。
回程依舊經過這裡,卻因為心情不再匆忙,索性停下腳步,喝口水,也讓目光在這片將盡的風景裡稍作流連。
拿出相機,試圖尋找觸動心弦的畫面。奇妙的是,吸引的並非那仍在綻放的花朵,而是田裡靜靜佇立的蓮蓬。那些已經成熟或逐漸枯萎的蓮蓬,尤其是乾枯的樣子,竟活像浴室裡的蓮蓬頭。又或者,應該說反了,浴室的蓮蓬頭其實才是模仿自然中這份原型。
繞著兩畦蓮田,嘗試從各種角度捕捉這些被忽略的身影。慶幸自己今日有下車駐足,否則就會錯過這份看似平凡卻蘊藏深意的景象。原來,這些枯委的蓮蓬,才是花朵終極的歸宿,也是另一種生命的完成。
其中一幕格外撩動我的心思:一朵白色蓮花含苞待放,旁邊緊依著一個已然乾枯的蓮蓬。花苞位置稍高,微微傾斜,彷彿年輕的孫子正低頭凝望日漸衰老的祖輩。而那低矮的蓮蓬,雖然已然乾枯,卻仍昂首朝向花苞,視線正好與它相交。這畫面,就像祖孫之間默默的對話,蓮蓬似乎在叮嚀:「好好享受開花的喜悅吧。」花苞則回應:「我羨慕你已完整度過生命最燦爛的時刻。」
生命的輪迴,於此刻顯得清晰而動人。從花到蓬,是一段必經的旅程,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延續。
因這份觸動,特意將這幕畫面留存下來,製作成問候貼圖,並在上面寫下:「蓮與蓬的更迭,譜生命的樂章。」讓自然的啟示,化作每日的提醒與祝福。

Google NotebookLM的摘要: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一次騎行途中,對荷花田的觀察與感悟。 時值秋季,作者意外發現仍在盛開的荷花與枯萎的蓮蓬 並存一處,引發了對生命循環的思考。 起初,作者被盛放的荷花吸引,但 最終,卻被那些看似枯萎卻充滿生命意涵的蓮蓬所觸動。 特別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蓮與一個乾枯蓮蓬 相互依偎的畫面,讓作者聯想到祖孫間的對話,並體悟到 生命從花到蓬的過程並非終點,而是另一種生命的完成與延續。 作者將此感悟化為問候貼圖,希望藉此分享自然的啟示與祝福。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知名創作者對AI的見解

全球知名歷史作家哈啦瑞,形容過去五年對AI進展的感受如同乘坐雲霄飛車,既驚奇又不免感到不安。他指出到2030年,他可能不再寫書,因為人工智慧已逐步展現出比人類更精準、更快速的創作能力。這種說法引發了一個根本性問題,當技術能夠超越人類在創作上的極限時,人類書寫的意義是否會因此受限?然而這位作家的悲觀觀點,也正反映出人類對於自我價值和創造力的深層焦慮。

另一位年輕音樂家則給出了不同的視角。他認為,人工智慧固然可以模仿風格、生成作品,但它無法承載生命中最細膩的經驗與溫度,那些活生生的人類故事。譬如,一位佇立壽司吧台前的師傅,在料理佳餚的同時,分享他對食材、傳統與創作理念的理解,那份情感、記憶與現場氣氛,是任何演算法都無法複製的。這種「真實故事」正是人類創作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哈啦瑞似乎也受到音樂家觀點的啟發,語氣轉向樂觀的思維。他以速度為例,指出人類無法在體能上勝過汽車或多數動物,但人們依然為各種以速度為主的比賽如馬拉松、短跑或單車賽而熱血沸騰。人類的脆弱並未阻止對極限的追求,反而讓每一次突破更令人動容。這種對極限的無懼與真實感受,本質上是AI無法體驗的情感層次。

哈啦瑞在對談的尾聲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態度,面對人工智慧的迅速推進,不必只懷抱恐懼或悲觀,而是嘗試找到享受它的方式,以及探索與它協同創作的契機。這意味著未來的創作不再是單向的「人類對抗技術」,而是一種「共生共創」,人類提供故事、情感、生活經驗與倫理判斷,AI提供速度、資料整合與模擬能力。兩者互補,或許能激發出全新的藝術形式與敘事模式。

進一步思考,這種共創模式也挑戰了我們對「作者」和「創作本身」的定義。過去,創作被視為人類獨佔的領域,但人工智慧的參與,可能迫使我們重新界定什麼才是「原創」、什麼是「創意」、什麼是「故事的靈魂」。人類的價值,也許不在於能否完全超越人工智慧,而在於能否提供人工智慧無法擁有的溫度、情感和真實經驗。

最終,面對人工智慧的浪潮,真正的課題不是取代或被取代,而是學會在技術的助力下,保有創作的深度與溫度,將人類經驗的獨特性轉化為無可替代的價值。這或許正是創作者在未來十年、甚至整個世代都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Google NotebookLM Parse上文後自動產生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