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人口老化問題:危機與轉機

最近分別在四個地方看到人口老化的議題
 TED演講
 2014新興科技論壇
 商業週刊報導
 報紙資訊

 很驚訝人口老年化的議題如此嚴重,更重要的是大家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人口老化問題是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已經或是即將面臨的問題,台灣因為人口出生率為全世界最低,所以問題會更嚴重。
 11月22日在台北舉行的[後青春的安老學-2014高齡照護論壇]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談到,台灣老人看病 多,用藥也多,另外也與會人士也提到 2016年開始,台灣65歲人口首度超過14歲以下孩童。更嚴重的是相關單位預估台灣人口的高峰會出在2019年,之後死亡人數會超過出生人數,也就是人口會逐漸遞減。
 12月2日於台北舉行的 [2014台灣產業科技及政策論壇-下一階段之新興科技及發展策略]中,與會的日本演講者提到高齡化的照護問題, 日本人口在2005年達到最高峰,約為127,770千人(一億二千七百多萬人),之後隨著出生人口減少的因素,人口逐漸遞減,預估到2055年人口僅剩89,930千人(八千九百餘萬)人口,約略等同於1950年代的日本人口。相較於人口最高峰的2005年,到了2055年驚人的數據如下:
 日本人口將減少約3000萬人
 勞動人口約減少1100萬人
 高齡人口由佔人口比例22%躍升到約41%
 14歲以下人口由13.8%降為8.4%

另外,日本預估到2025年,看護人員將會短缺100-120萬人,這會影響高齡者的ADL(日常生活的活動性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以及(QOL生命的品質 Quality of life)。台灣在人口高峰的時程上落後了15年,但是降低的速度會高於日本,因為台灣現在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
 為了因應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各單位都投入資源,特別是希望透過引入高科技來協助解決問題。例如,會中提到會自動提醒吃藥的電鍋或是電器用品,以及會提醒吃藥或做事情的木魚等例子。
 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所以高齡照護問題不會比日本緩和,所以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

2014年10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TED活動中,德國人力資源專家Rainer strack,發表了The workforce crisis of 2030 -- and how to start solving it now演講。他出生那一年1964年是德國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有130萬新生兒出生,結果今年只剩下約60萬人,所以德國也面臨一樣的問題。若定義定義生產人口為15歲到65歲之間,以德國為例子,可以投入勞動的人口約為4千3百萬人,約略高於所需的勞動人口約4千2百萬,但是到了2030年,勞動人口需求約為4千4百餘萬,但是可以提供勞動的人口卻只有約3千6百多萬人,勞動人口嚴重短缺,大約缺了800萬勞動人口,這個交叉點約略在2017年發生,換言之,德國過了2017年就會開始發生勞動人口短缺問題。


 因此德國計畫引進更多外籍工作者,讓更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以及延長退休年齡以因應這個即將到來的問題。
 他模擬15個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勞動人口趨勢,這15個國家包辦全世界70%的GDP。模擬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時,這15個國家中只有4個國家發生勞工短缺,包含德國、俄羅斯、巴西、以及南韓。
 但是到了2030年,則只剩下美國、印度、以及印尼尚未發生缺工的情形,但是也已經是到了邊緣,其餘包含中國在內都會缺工,這是一件嚴重的警訊。

 而且依據統計與調查,具備技術與高科技的勞動人力短缺更嚴重,而基層勞工則約略有剩餘,這造成缺工問題更嚴重,勞動力短缺,而且是缺需要技術的勞工,所以他稱之為Labor shortage加上skill mismatch。
 所以面臨教育,品質,以及技術提升的問題,所以大家寄望可以透過機器人來解決,但是這又造成另一些技術人力的需求。演講者提到,他在90年代曾經在美國待過兩年,當他要離開時當地人員請他多送一些德國人來,因為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像機器人,一板一眼不會出錯。(A Gernam works like a machine)。而現在大家都使用機器人,此時美國公司請他多送一些機器來,因為他們工作的像德國人(Send more machines, they work like German)
 機器人並不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萬靈丹,例如40%的機器人用於汽車工業,但是汽車工業還是需要很多的人工。特別是在1980年代汽車的成本中電子零件少於10%,現在大約佔30%,但是到2030年可能會高達50%,而這需要另一類的勞動力的投入,特別是資訊與軟體人員。
對於引進勞動人口這個方法,演講者對全世界介於20~30歲之間的20萬求職者進行調查,以了解high telent到海外工作的態度,約65%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到海外工作。不過大多集中在歐美國家,希望可以服務的海外國家依序為:
 1 USA
 2 UK
 3 Candada
 4 Germany
 5 Swiss
 6 France
 7. Australia
另外,他們也調查這20萬尋找工作者,在尋找工作時的優先順序,結果出乎一般人的預料,薪水只是位於第8順位,最高順位是獲得認同(people are loking recognition),這跟馬斯洛的人類5大需求中,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不謀而合。尋找工作的優先順序如下:
1. Appreciation for your work
 2.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
 3. good work- life balance
 4.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superior
 ....
 8. attractive fixed salary


總的來說,全球性的勞動力危機(Global workforce crisis)是由勞動人口短缺,技能與需求的不對等,以及文化的挑戰所構成(labor shortage + skill mismatch + culture challenge)。演講者建議企業或是國家在面對勞動人口問題,需要思考下列四個主題
1. 如何預測人力供應與需求( How to forecast supply & demand )
 2. 如何吸引優秀人才( how to attract great people )
 3. 如何對於民眾再教育與提升技能水準(how to educate &upskill people)
 4. 如何留住優秀人才(how to retain great people)

 最重要一點是要改變態度,因為員工是資源與資產而不是成本也不是機器。
上述的龍動力短缺與人口老化議題,跟每一個年紀的人都息息相關,現在已經有如此詳細的預測資料,自己應該提早準備以因應這個情形。

參考資料
 http://www.ted.com/talks/rainer_strack_the_surprising_workforce_crisis_of_2030_and_how_to_start_solving_it_now?nolanguage=en%3Futm_source%3Dtedcomshare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後院的知了

後院的光蠟樹上聚集了超過9隻的知了,難怪聲音特別大聲。炎炎夏日的正午,聽到吵雜的知了聲,無形中降低了不少了暑氣。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蕨葉上的桐花



爬山途中看到滿地的油桐花,又進入全民瘋五月雪的季節,今年不知道是否會如往常般熱絡。途中也看到登山步道旁,一株蕨類的葉子上整齊排列了6朵完整的桐花,蠻奇特的。很納悶這幾朵花是剛好掉在葉子上,還是有心人排上去的?觀察周圍的落花數量,以及花朵的排列狀況,有很高的機率是人為排上去的。這又觸發另一個念頭,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會思考花朵鋪在葉子上的方式,然後會去推敲是誰放上去的,以及是何時放上的。但就這片蕨類的葉子來說,不論是由樹上飄落下來的花朵剛好掉在自己身上,還是人為鋪陳上去的,實際上沒有任何的差別,一句話就是隨緣。人生也是如此,看到有些人的生活方式,旁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但是要是本人對於這種生活方式甘之如飴,那旁人也無須置喙。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大坑步道樣式

爬了大坑幾條步道,發現步道的樣式有好幾種,蠻有趣的。
1. 無人工的自然林道



這是最棒最自然的步道,爬起來也最省力,也最能享受爬山健行的樂趣。主要分布在5-1步道。

2. 以相思木原木直接做成的木棧道





這是大坑步道最具特色的步道,也是比例最高的步道。不過也是受損害較嚴重的步道,目前有幾個已經坍塌或是看來岌岌可危的路段,都是屬於這類型的步道。

3. 原木板材構成的步道


這是早期好常看到的步道型式,以刨平以及切割工整的原木板材所構成。這一部分所佔的比例不是很高,也看得出來有相當的歲月。現在這種比較豪華級的步道似乎比較少了。

4. 石板步道

主要是在一號步道靠近體能訓練場有一段是以石板所構成的步道。

5. 仿原木的混擬土棧道


這種步道也曾經流行一陣子,因為這種步道看起來像是原木,但是實際上是混擬土所構成的,可能是太假了,所以近來比較少看到新的類似步道

6. 異常突兀的白色護欄步道


這個大概是整個步道中最突兀的部分,出現在5號步道的開始的某一路段,這是第一次在知名的登山步道中看到如此突兀的畫面。若真的要用這種型式的步道,那至少也不要用白色,而選比較可以融入環境的其他顏色,例如土黃色或是咖啡色。

7. 混搭步道



某些路段是採取混搭型式,例如原木護欄搭配原始步道,或是原始步道搭配仿原木混泥土護欄。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南坑騎車+大坑1~5號步道

今年以來一直沒有比較像樣的爬山,這次來個全餐,一次完成南坑騎車+大坑1~5號步道。
全部里程為 39km,騎車約為 25公里,步行約為 14公里
所花時間約為 7小時40分鐘


主要心得:
  1. 一天下來感覺還好,不會太累
  2. 這次等於爬了1,2,3,4,5, 5-1六條步道,其中2, 4, 5是上坡,1, 3, 5-1是下坡,一天之內應該可以1,2,3,4,5都上下坡各一次,但是不可以騎自行車過來,因為會消耗太多體力
  3. 所有步道均可以輕易搭公車到達,1,2,3,4號步道主要是66號公車,5號步道主要是91號公車,也可以再配合271, 272, 265號公車
  4. 1號步道幾乎沒人爬,而且在快接近頂部時,可能是樹木太茂密了,所以感覺有點不太好,而且蠻多黑蚊,加上步道也有一些壞掉或是快要壞掉
  5. 2號步道看來人比較多,可能的原因登山口離大馬路很近,而且難度不高,我大約花了30分鐘完成
  6. 3號步道是用下坡,所以比較沒有特別感覺,距離不長,看來還好。不過登山口距離連坑巷有一段很長距離
  7. 4號步道是長度比較長,約為1.8km,在快接近頭嵙山時,經過幾個鞍部,且有一小段崩塌,我覺得難度尚可。我大約花了1小時15分,應該可以再快蠻多的,主要是正中午,加上是最後一個步道,所以就慢慢爬
  8. 5號步道不長,串聯1-4號步道,沒有特別的好惡
  9. 5-1號步道最棒,除了局部使用木棧道之外,都是原始的林道,而且景色非常棒,不過好像人不多,大家都是爬5號,5號幾乎都是人工的木棧道,混泥土圍籬,木棧道等。有點納悶為何大家不走5-1。
  10. 幾個步道口都有看到黑蚊指數,大坑這裡的小黑蚊不是蓋的,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故意惡作劇,看到的指標都是危險級,不過在樹木比較茂密的地方,確實有這個感覺
  11. 大坑步道的步道型式算來有6~7種,比較特別的是直接以木頭做成的木棧道,這種做法別的地方少見,應該算是大坑的特色吧
  12. 步道有經過一些看來有點危險的崩塌地,所以豪雨過後最好不要急著上來,或者要特別小心
主要的時間紀錄
08:15由中正公園騎車,經過南坑到中興嶺
08:53到達崑山

09:05中興嶺7-11
由中興嶺圓環沿著協中街往新五村方向,大約1km左右會看到公車站牌,這一站名為四村口,旁邊有一家協成橘園。由站牌看出,會到達這一站的公車有271, 272, 265號公車

09:20 5-1號步道入口,由四村口站牌到這裡的距離大約為800公尺。所以由中興嶺圓環到這裡的距離約為2km。若是想要搭乘交通工具,可以由豐原搭乘91公車,到中興嶺圓環,然後步行約半小時,到達登山口


09:30 開始步行

09:40 到達5號步道口
09:55 因為走過頭到了二號步道口又折返,所以花了15分鐘

10:25 1號步道停車場
10:40 沿大坑連坑巷步行到2號步道停車場
10:45 2號步道入口
11:15 2號步道終點
11:25 沿5號步道到達5號與5-1交會點的黑松亭,在此休息吃東西
11:35 繼續行進
11:45 3號步道口,沿此下到連坑巷
12:17 到達3號步道起點
12:28 沿連坑巷到達3號步道停車場

12:35 沿連坑巷到中正露營區入口

12:35 到達中正露營區,今天這裡很熱鬧,全台中市的童軍在此辦活動,在此休息用中餐



12:55 繼續行進
13:15 4號步道入口

14:30 4號步道終點,頭嵙山
14:50 回到5號與5-1交會點的黑松亭



15:17 5-1步道口
15:20 騎自行車返程,一樣經由崑山然後南坑回到中正公園
15:55 回到中正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