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登山嗜健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登山嗜健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到三峽找大豹跨年

 日期:二0二三十二月三十一日

新北三峽的金敏子山、詩朗山、塞口坑山及內金敏山四山O形縱走
總里程:約十二公里
總時間:約六個半小時

地理概況
分布於新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與宜蘭等中北部七縣市山區的泰雅族,是臺灣分布領域最廣的原住民族。
此此走訪的區域,位於新北與桃園交界處的山區,這個區域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落。
東西走向的大豹溪,在三峽區金敏附近匯入三峽河,再匯入大漢溪,最終匯入淡水河。
走讀路線隔著大豹溪,與右岸北邊的插角相望。
在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正北方約一公里處的大豹煤礦(24.935861,121.37449),改名為利豐礦場,礦坑已經封閉。因此這裡也曾是採礦區域。
一九00年代日據時期,透過讓漢人開發樟腦方式強勢殖民各部落,並以政策勸誘深山部落,往淺山地區遷移。大豹社也因與樟腦開發業者發生衝突,演變為大豹社事件,直到一九0六年才停歇。
大豹社舊址,大約於現今的插角里與有木里位置,此兩里都位在大豹溪河谷。這是沿襲西元一九二一年左右,日本人在此設立插角、有木兩個隘勇監督所舊名稱。這兩個里分別有大板根遊樂區,與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日方為紀念一九一0年代,因武裝衝突而喪命的大豹社原住民與日軍,於一九三0年代中期在外插角興建三峽大豹忠魂紀念碑。

摘要
二0二三年最後一天,與夥伴走讀三峽區深具歷史意義的山林。
冬季北部天氣容易受東北季風季節影響,行前夥伴告知需要帶雨具,恐會有零星降雨。
天未亮從中部出發,途中見到東邊雲彩,寬心不少。收音機傳來氣象局預報跨年日天氣概況,東北季風午後開始影響,風力顯著增強,這表示早上天氣還好。
果然如氣象預測,健行開始便是晴朗,不冷不熱的好天氣,在第一座山頭捕捉到陽光燦爛容顏。午後抵達最後一座山頭,才一如預報風力跟天空雲層均逐漸增加。
徒步超過六個小時,竟然只喝了一罐水,夥伴也差不多,這表示沒流太多汗,也表示氣溫適合健行。
整個行程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部分說明。
起登點到金敏子山
短暫的村落道路,切入原始路面便開始拉升高度,大部分是非常天然狀態的景象,開始平緩路程,有一處斷壁殘垣,廢棄的屋舍,以及一些附近居民開墾的菜圃,未見經濟性作物。在大約路程三分之二處的大岩壁前,有熱帶雨林的感覺,很潮濕植被非常茂密,雖然是陡坡,但安步當車下不會太累。大岩壁是另一番景象,比較乾燥的感覺,植被也稍有變化。
因為無法直上岩壁,過了岩壁後出現髮夾彎的情況,在軌跡上可見到幾乎是兩條條疊的軌跡。先腰繞再從稜線折返直到金敏子山。
金敏子山到塞口坑山
這個路段基本上徒步於稜線,起伏不大,有一部分借道產業道路。路經不少孟宗竹林,也遇到幾位在園內忙農活的民眾。出現零星未維護的桂竹林,以及一小片柳杉林。稜線日照較充足,因此跟第一段路程有明顯差異。
塞口坑山到內金敏山
塞口坑山是整條路徑最高點,因此這段路幾乎都是下降,不少地方需要藉助山友架設的繩索,也有不少的零星巨石。這個路段大概是相對稍微困難與有危險性路段,畢竟落差大的下降,總存在若干風險。
內金敏山回到起登點
這段路程大部分走在產業道路上,踢了二、三公里的產業道路,不過也可以走原始的林道。走了將近五個小時,回程路段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產業道路。
雖然第三段稍具挑戰性,整體來說這是一條適合一般人的大眾路線。
途中遇到一位輕裝的跑山者,這條路線看來也適合愛好這類型活動者。
藍天登山隊在路線開始處與途中適當位置,貼心的提供淺顯易懂的全線路徑圖。該圖面製作時間標註於二0二0年三月。這些詳細的說明版,提供給健行者有用的資訊。
健行心得
生態觀察
本年度大約十次的山區活動,今天應該是極少數沒有拍到鳥禽與生物的一次。徒步過程處處聽到熟悉的鳥叫聲,包含小彎嘴、繡眼畫眉、綠繡眼、山紅頭、五色鳥、紅嘴黑鵯等,但因為植被太茂密,未能清楚看到它們的身影。虛晃一招的小彎嘴與紫嘯鶇來不及捕捉畫面。
這個區域降雨充足,植被茂密多樣性又高。行車途中夥伴告知,今天有機會看到艷紅鹿子百合。雖沒細問,他應該是看到他人分享的心得。
棲息在台灣北部潮濕岩壁的稀有特有種植物,之前曾在萬里近距離欣賞它美不勝收的模樣,也看到長喙天蛾穿梭其間的景象。所拍攝的花朵,是親手設計與生產兒子婚宴禮物的主角之一。
沿途,只要經過它可能出現的地方,總是不停地張望,盼望有機會再次目睹它的丰采。很遺憾未能如願,倒是看到不少也會開很漂亮花,也有點神似的毬蘭植株。
見到水鴨腳秋海棠小苗,葉子很像腎臟,起初以為是巒大秋海棠,查詢後發覺錯誤是同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水鴨腳秋海棠。它的莖幹富含水分,類似酢醬草的酸鹹味道,可做為野外求生水分來源。
沿路看到滿樹黑色熟果小喬木,得知是紫金牛科竹杞屬的大明橘。
主要觀察到的植物如下:
新認識綠花肖頭蕊蘭、能高羊耳蒜、水鴨腳秋海棠、大明橘(黑色熟果),已經認識的大仙茅(船子草)、觀音座蓮、穗花蛇菰、鳥巢蕨、石葦、腎蕨、台灣桫欏、裡白、芒萁、山胡椒、鹽膚木、烏心石、毬蘭、柚葉藤、風藤、階梯草、申跋、幹花榕、台灣山菊、...

前後呼應的虎頭柑

離開產業道路,開始徒步前經過的第一戶人家,門前種植一株果皮尚深綠色的虎頭柑,碩大的果,令人忍不住多看兩眼。
主人剛好在附近,道早後,他看到三人一身打扮,問道,爬山喔,今天的天氣很適合。肯定語氣回覆後,問道,這株是虎頭柑嗎?果實真是巨大!也同樣得到肯定的回覆。
接著的話題便圍繞在這株虎頭鉗上頭。
突然間,瞥見一個巨大的身影伴隨聲音滑過眼前,停棲在主人家圍牆上,紫嘯鶇!即便相機已經在手上備妥,剛拿起來,它立即飛走,可惜!走完全程才知道這是今天唯一看到清晰身影的鳥禽。
邊拿起相機,邊追隨它的身影時,口中唸出它的名字,這位民眾立刻回應,這裡很多!挖塞,有這回事。
他繼續加碼,這裡野生動物很多,包含山羌、長鬃山羊,哇,今天有福了!他繼續補充,這裡的原住民,好像是泰雅族,現在很少打獵了。
既然談道原住民,順著這個話題請教,這個區域是以前是大豹社的傳統領域,日據時代被強迫遷移到詩朗區域。他沒否認,但似乎也不是絕對的肯定,大概是如此吧!
道別後,看了房屋牆上門牌一眼,隨口念出金敏,因為今天拜訪的第一個山頭是金敏子山。這位民眾回應,這裡以前是金敏里,後來因為人口較少,與另一個圳頭里合併為金圳里,了解,額外多一項資訊。
說到虎頭柑,返程離開步道回到產業道路,遇到第一戶人家門前也種兩株虎柑,主人也剛好在門前,道好後,又是以虎頭柑開啟話題,有始有終真是好巧。


更巧的是,沿途盡是青楓亮眼紅色的身影,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沿途看到不少小苗,就是證據。這戶人家屋旁也種植兩株高大青楓,紅葉撲滿整個車道。車道上完整撲滿楓葉,沒看到車痕輾過的跡象,轉頭望了停在院子的汽車一眼,問道,車子很少開嗎?他回,沒有,經常開!真是太神奇了。
回程踢了二三公里產業道路,也看到路上零星種植楓樹,附近也有不少落葉,但黃色葉子沒有步道上紅葉漂亮,這是楓香。
都會區種植的楓樹,絕大多數是楓香,它的樹幹筆直樹型優美,而且具有經濟價值,因此較常被當成行道樹或景觀植物。
楓香與青楓是不同科的植物,楓香是楓香科或蕈樹科楓香屬原生植物,青楓則是無患子科楓屬特有種植物。
葉子的差別為楓香是互生三裂,青楓則是對生五裂;楓香開花期為三、四月總狀花序,青楓則為八、九月聚繖花序;楓香果為球形聚合果,青楓則為翅果。
任教於台大植物系的李學勇教授考究中國古代典籍,與日本的資料後,將原本稱為楓樹的楓香,以及稱為槭的楓樹正名。也就是將當時人們所稱的楓回復為正確稱呼楓香,將槭恢復回楓樹,換言之楓與槭相等,槭就是楓。
大溪河階地形



大豹溪匯入三峽河,三峽河匯入大漢溪,大漢溪匯入淡水河,所以大豹溪是淡水河上游。
告別當地熱心民眾,準備踏上旅程,抬頭遠望前方,一個高聳露出大片岩壁的獨立山頭出現眼前,夥伴估計它應該是今天要拜訪的第一個山頭。也附帶提道,途中會遇到打卡景點的大岩壁。
聽到大岩壁,期待又怕被傷害,期待看到壯闊岩壁,很怕帶來的困難度。
大岩壁出現眼簾,確實很壯觀。
接近後,看到岩壁上出現壺穴,以及不少侵蝕的孔洞,這表示這片岩壁曾經受到水的侵蝕,立刻聯想到河階地形。台灣有幾個著名河階地形,因住家附近的新社河階地形而認識,這附近有另一個大溪河階地形。這裡距離大溪不遠,這種地質現象,可能有所關連。查詢相關資訊後,極有可能是如此。
大漢溪與三峽河,各有古大漢溪與古三峽溪的名稱。目前大漢溪在三峽河匯入後,繼續往下直到匯入淡水河之間,流向朝東北方向。
但十幾萬年前古大漢溪開始改道前,卻是直接朝西流入台灣海峽。溪流會改道通常是地表發生變動的結果,古大漢溪會改道也是如此。幾十萬年前發生在北台灣的地殼變動,抬升了林口台地,也陷落台北,因而逐漸形成台北盆地。
古大漢溪逐步從朝正西方往北邊改道,也逐漸向逼近古三峽溪地盤。地勢較低的古三峽溪,經過十萬年的漫長時光侵蝕源頭山谷,最終發生向源襲奪的現象,而與古大漢溪發生連結,形成目前的狀況。
正如台中新社河階地形是發生在新社,位於另一邊豐原郊區的公老坪山區也是它的一部分。大溪河階地形發生在大溪,位於另一邊的三峽山區廣義來說也是它的一部分。這麼一來,壺穴或侵蝕的地表,所造成的可能原因就明朗了。
當然絕對的門外漢的推測,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結果,不過這是自己所知範圍推測,提出來就教大眾。
在這裡另外發現有趣的現象。這片大岩壁上頭呈現突出狀,下方形成一個可以避雨的環境,甚至有人在某一角落擺上香爐。看到這景象,想到中國終南山,隱士與修道者利用自然形成的山洞與岩壁,作為修道處所的情景。
蟻獅陷阱?

也看到乾燥的沙土間佈滿大小不一的小孔洞,第一個念頭認為這是登山杖造成的。
另一位有經驗的夥伴,則是認為這是沙豬的傑作,不過他認為這裡沒有螞蟻,怎麼會有沙豬。沙豬!是甚麼東西?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聽完解釋後仍然是一頭霧水,聯想到的是沙灘上的蝦猴。他之所以認識,是因為小時候曾經養過。真是太神奇了,我連聽都沒聽過,他竟然養過!
經他這麼一說,更仔細查探這些小洞,也希望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查探後,否定一開始認為的登山杖造成因素,也沒有發現任何螞蟻的蛛絲馬跡。
這麼新奇的事情,當然值得繼續追下去。
餵了一張最清楚的圖片給Google Lens,出現許多非常神似的圖片,大部分是外文資料,少數中文資料中出現蟻獅與沙牛,還真有這種生物!
閱讀文章內容後,認為夥伴的猜想是對的。
台灣稱為沙豬的蟻獅,中國稱為沙牛。
蟻獅是蛟蜻蛉(蟻蛉)的幼蟲,頭部具鉗狀大顎,會在沙土中挖掘漏斗狀的沙坑,並潛藏在沙坑底部。若有螞蟻等小型昆蟲經過且掉落。因沙土鬆散,讓這些生物無著力點爬出沙坑,而且這個動作會讓蟻獅知道獵物上門。
根據昆蟲專家Gaga老師的說法,雖然常見蟻獅在沙地上挖掘的沙洞,但要看到廬山真面目卻不容易。
夥伴試圖用登山杖撥弄沙坑,卻也無發現蹤影,不知是真的不存在,還是因為認為沒螞蟻,所以蟻獅也離開了,只是隨意撥弄,若仔細檢查其它洞穴,或許會發現也不一定。
想起來還真有點扼腕
媒體報導四湖鄉有一座沙豬生態館,除了沙豬別名外,還有沙猴、沙虱、沙鱉、倒退嚕等稱呼,有機會前往可以順便瞧瞧。
從沙豬認識蟻獅,依稀記得幾年前參加環境社團活動,曾經看過一種會將枯葉或廢棄物背在身上的幼蟲,不明就裡的人會驚訝於垃圾怎麼會移動,名字好像也有「獅」字。查詢後確實名稱為「蚜獅」,它是草蛉的幼雛,因為喜歡吃蚜蟲,加上與蟻獅一樣大顎發達,所以有「蚜獅」的名號。
烏心石
大伙心滿意足地欣賞沿途美麗的楓紅景象,夥伴有感而發地提到,霞喀羅步道的楓紅不及這邊的漂亮。
依稀記得霞喀羅是某一種當地盛產植物的原住民話,聽他這麼一說是楓樹嗎?查詢後得知當地盛產的烏心石,泰雅族語為Syakaro,所以霞喀羅是烏心石。
離開第一個山頭剛踏上銜接第二座山頭詩朗山的產業道路,被散落地上一些小白色花瓣吸引,這不是烏心石嗎?怎麼這個時候開花,平地的烏心石大概都要春天才會開花。抬頭搜尋,果然看到兩株高大的烏心石,上頭開滿白色的花。這個時候開花也算正常,院子跟它同屬含笑的含笑花也正要開花。
原住民的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是這次總統大選的主軸之一,徒步於步道間,看到沿途景物,三不五時有感而發而談到這個話題。居住正義不是現在才有,就以今天活動的區域而言,日據時期也曾發生居住正義問題。
日本人讓平地人來到這個區域,砍伐樟樹提煉樟腦。這是泰雅族大豹社的生活領域,因伐樟而與平地人發生衝突,引發著名大豹社事件。事後僅存的數十戶大豹社住民,被強迫遷移到詩朗,這就是對當時原住民的居住不正義事件。
遙想大豹社事件


走訪的四座山頭,金敏子山與塞口坑山有極佳展望點,大豹溪流域以覽無疑。
金敏子山可以看到遠處某一很高的煙囪,認為有可能是木柵動物園的煙囪,鏡頭拉近後沒看到動物圖像,不是該處。
透過Google Lens搜尋,藉由煙囪表面塗裝,猜測極有可能是新店垃圾焚化廠。兩點的直線距離大約十四公里,兩點之間最高的山脈約莫同高度,所以是該焚化爐該錯不了。
四座山頭海拔最高的塞口坑山,可以從三峽河谷一路遠眺鶯歌樹林河谷平原。
遙想百餘年前,日據初期,漢人與日本人沿著三峽河谷進入,佇立十數公里外山頭的大豹社原住民,早已洞悉,而且隨時掌握即時動態。
一九00開始的大豹社事件,主要戰場在大豹溪右岸(北邊),而走訪這幾座山頭則是位於左岸(南邊)。對於交戰多年的所有大小戰役,均逃不過位居山頭的瞭望者。這應該是日軍久攻不下的因素之一。這應該也是事件後,日軍必須將大豹社殘餘住民,遷移此處的原因。徒步過程伙伴曾問及,日本人為何不將大豹社原住民遷村到大豹溪谷就好,反而離鄉背井往南遷,當時回答不知道原因。
透過觀察該處的地理條件,猜測原因之一是不讓他們有機會再搗亂吧!
在這兩座山頭可清晰看到北方,大豹溪對岸二公里餘外的三峽忠魂碑區域。佇立山頭遙想百餘年發生在此的戰役,慘烈到日本人要在此樹立紀念碑,悼念在此犧牲寶貴性命者,想到人應當記取歷史的教訓。

像原住民一樣思考
自拜讀生態學家與文學家Aldo Leopold的大作《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便經常掛在嘴邊,也作為生活態度的參考。
將單純登山健行視為走讀山林,也有好一段時間,也具體力行走讀。
這次走讀大豹社事件發生地,佇立在山頭遙想當年情景,腦海中出現「像原住民一樣思考」的念頭。走讀或走跳被早期原住民視為家的山林,在此活動當然要以他們的生活態度為依歸。敬畏山林是基本理念,山林提供食衣住行育樂所需,所有要「敬」;山林雖提供生活所需,卻也處處隱含可能危險,所以要「畏」。
登山健行可以接近大自然,陶冶身心與帶來健康,但也處處潛藏危機,稍不留神危機就在眼前。
夥伴聊到曾經遇到一位警員,閒聊間得知喜歡穿比基尼在三角點拍照,綽號「G哥」的女登山客,發生山難不幸凍死,是他將遺體運下山。這就是需要畏山林的原因,雖然它也提供讓人成名或實現瘋狂念頭的無償服務。
如何像原住民一樣思考走讀山林。
若知道組成山林的一景一物,山林蘊藏無窮寶藏,反之則是一堆草木與高低起伏地形地貌。走讀山林的第一件事,盡量認識擦身而過的動植物,那些可以食用,那些危急時可以救急,那些可以做為環境判斷。看到鳥巢蕨,嫩葉可以食用;腎蕨富含水分;稀子蕨表示有相當海拔高度等。
走讀山林的第二件事,認識這片山林曾經發生的故事,並理解來龍去脈,鑑古觀今知未來,任何歷史事件都可做為借鏡。
再來是永續山林的理念,永遠只取所需,而不會貪婪地多取,讓後代子子孫孫都可享用。
像山一樣思考,那山會思考嗎?
不知道。
人會不會思考?
當然會思考!
骨頭會思考嗎?手,腳會嗎?
頭蓋骨會思考嗎?
膝蓋會嗎?
頭腦會思考嗎?
好像只有最後一個會!
人是一個複合系統,只有特定器官會思考。
山也是一個複合系統,由岩石,動植物,以及被稱為山的範圍內的全部有形物體組成。
岩石會思考嗎?
植物會思考嗎?
動物會思考?
動物會思考!
有研究指出植物也會溝通。
以人為參考標準,山是會思考的。
這個論述站得住腳嗎?
好像可以喔!

結語
這是一個收穫滿滿的走讀山林跨年日。

參考資料
國家文化記憶庫。利豐煤礦。 http://tacr.goodays.cc:8106/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23206
國家文化資產網。三峽大豹忠魂碑。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107000001
大嵙崁3萬年-桃園地質河川探索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3_show.php?passion3type_id2=34&passion3_id=1688

鄭旭凱。沙豬生態館不住大男人 蟻獅當家。自由時報。5/20/2015。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81784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南庄東河村知性之旅

 摘要

幾經波折,登山嗜健客走讀四十二分山終於可以成行,也體驗另類的走讀經驗。
以O型方式走訪位於南庄鄉東河村四個800公尺左右的小山頭:
  • 橫屏背山
  • 食水窩山
  • 四十二分山
  • 四十二分山東峰
早上八點鐘從竹37縣道旁的玫瑰山行出發。
離開最後一座山頭,中午十二點整剛好步出柳杉與福州杉混種的林場,恰好開始下雨。
戰戰兢兢地緩慢走下濕滑陡坡,雨勢逐漸變大,不得不拿出雨具。準備繼續踢產業道路回停車處,瞥見左邊民宅屋簷下似乎可躲雨,且可以順便用午餐。
沒想到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雷雨關了二個半小時,也聽屋主邱先生敘述當地的故事。
大約三點半回到停車處。
這個輕鬆的行程,卻有數個驚喜的體驗與收穫。
路況
從玫瑰山行到產業道路終點將近二公里路段,路邊林蔭茂密,遮陰效果很好,也因此日照時間不長。
這個季節雨量豐沛,過了碧絡角花園後,一路幾乎大約15%的連續上坡,非常濕滑的路面,很少在產業道路走得那麼不踏實,還需要靠登山杖方可小心翼翼地往上。以今天早上稍微出太陽的天氣,上坡都這麼吃力,下坡更為危險。
產業道路終點,左邊下切往橫屏背山,右邊往四十二分山。
這些路段位於稜線上,沿途植被茂密,步道沒有任何人為設施,只有少數路段有繩索,是容易行走也不太會迷路的步道。
離開四十二分山東峰,穿越柳杉與福州杉交雜的林場,回到另一條產業道路。其中一小段也是非常濕滑。過了躲雨的民宅後,即便大雨過後下坡也不至於沒安全感,這也是一段不長的路程。
回到竹37縣道就不用贅言。
若扣除二個半小時躲雨,總行程大約為五小時,里程大約九公里。
撇開路面濕滑危險不談,這個行程屬於輕鬆,也不會有太大危險性。橫屏背山路步道設有救援樁,產業道路終點為編號12號。

觀察的植物
柳杉、福州杉、野牡丹、玉山紫金牛、白鶴蘭、九節木、台灣山桂花、芒萁、冷水麻、山月桃、馬告、油桐、肖楠、孟宗竹、桂竹、五葉松、腎厥、觀音座蓮等,沒有特別的植物。
生物
沿途沒遇到太多鳥類,捕捉到大冠鷲飛行英姿,聽到繡眼畫眉、五色鳥聲音,看到紅嘴黑鵯身影。
蝴蝶倒是不少,清楚捕捉到白條斑蔭蝶與金鎧蛺蝶身影。


走讀紀錄
南庄鄉東河村位於新竹北埔與苗栗南庄交接處,主要溪流是大東河,北邊與北埔接壤,西邊緊鄰五峰鄉。
往北的主要道路是竹37縣道,今天的活動範圍在道路西側。
「四十二分山」 很奇特的名字。在民宅躲雨過程,曾詢問屋主邱先生為何這座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
他聽到這個地名,手指向正前方說,喔,這個地方在那邊,不清楚為何用這個地名。很納悶追問,四十二分山不是在正後方的山頭嗎?他沒回應。不好意思追問下去。
查詢Google地圖在離東河村不遠的北埔鄉境內,北向主要道路竹37縣道旁有一地名為四十二份,邱先指出的方向無誤。
從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1]得知,台灣很多地名跟當地產業有關,北埔地區的一些地名跟當地樟腦產業有關。頭寮窩、二寮、四寮坪地名代表當地有樟腦寮;九份仔、三十二份、四十二份等,以當地煮樟腦的灶數來命名,十灶為一份,四十二份表示有420灶,應該是很大的樟腦寮。
大家熟悉的九份,在金礦業興盛前,是以採樟煮腦業為主。按照上述的說詞,九份在該年代有九十口樟腦灶,以份為單位計算則為九份,久而久之演變為九份地名。
「四十二份」旁邊的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合情合理,如同大家熟悉的台北「劍潭」,旁邊的山頭稱為「劍潭山」般。
如果上述說詞合理,那應該稱為「四十二份山」比較合理。
私有林地
今天活動的範圍幾乎是私有林地,大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總認為造林地都是國有地,特別是種植柳杉的林地。

細想也沒錯,國有林地哪有那麼多。查詢林務局相關資料,台灣森林總面積中,以國有林地52%最高。因此看到的森林地區有一半是私有的。
制約印象總認為私有地都是有開墾種植經濟作物的,例如台中地區的柑橘、枇杷、柿子、檳榔、桃李等,或竹子等。原始狀態的次生林或林地,都是屬於國有地。
對於今天走訪的南庄東河村,民眾種植的柳杉林或福州杉林,就是當地人的經濟作物。
一開始跟邱先生聊天時,認為他家後方剛徒步經過的一大片林地都是國有,直到請教他主要作物為何,他回答種杉,才知道後面這一片山林是他家的,是有權狀的,不是跟林務局承租的造林地,才得知這種狀況。
即便是如向天湖等主要是原住民居住的區域,仍然有私有地,也有原住民承租國有林地。
聊到為何不種植一些果樹類的經濟作物,邱先生的經驗是這裡獼猴太多,種果樹牠們會幫忙採收。最討厭的是他們只啃幾口就丟棄,讓果農血本無歸。
附近仍零星有種植經濟作物,園主就必須採取防範措施。例如原住民會種植水蜜桃或甜柿,為避免他們做亂,通常會採取擒賊擒王的手法,對猴王下手,以達到嚇阻作用。
大面積種植柳杉似乎較常見於新竹苗栗地區,他告知竹苗區域才可取得柳杉苗。
他告知南庄當地一位做柳杉種苗買賣的商人,搭華航飛機到日本採買種苗,卻遇到名古屋空難而喪命。查詢該事件,得知該事件發生於1994年,距今約三十年,正是邱先生家種植柳杉的期間。
邱先生告知廠商收購價格,一才大約十幾元。商人尚需雇工(原住民)伐木、搬運、裁切等。伐木工資一天至少要兩千元。
柳杉跟福州杉相比,柳杉的價值較高,可以做家具或建築材料,而福州杉大概只能做建材。
台灣俗稱木材材積的單位才為1台尺(長)X1台尺(寬)X1台吋(厚)=30.3cmX30.3cmX3.03cm。
從木工廠(https://woodenfactory.no31.tw/)得到下列訊息:
柳杉板材
三面清毛料,10尺x 14.5cm x 3.6cm:816元。145元/才。
毛料,10尺 x 3寸 x 6分:147元, 81元/才。
最後售價跟最初成本還是有相當差距,中間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頗多。
台灣曾種植罌粟
東河村是典型客家聚落,住民都是客家人。
這裡在日據時代是種植茶樹,更早的清朝時期則是種植罌粟!很訝異聽到這個說詞,再三確認確實是提煉鴉片的罌粟。他的家族定居在此已有數百年,他應該是從長輩口中得知這件事情。他說當時鴉片並不是毒品,是做為藥物,而且似乎大部分運回中國。
查詢資料,台灣早期確實有種植罌粟的紀錄,推估可能是荷蘭人引進的。
日本佔據台灣後將原本種植罌粟的土地變成茶園,後來再為種植林木。
真的很驚訝台灣曾合法種植罌粟提煉鴉片。
黃狗全程陪同
剛徒步沒多久,一條體型龐大的黃狗出現在後頭,原本有些擔心會咬人,觀察一陣子發覺沒有敵意,只是跟著蹓躂罷了!從頸部掛項圈看來,應該是附近居民養的狗,雄狗比較喜歡到處蹓。


產業道路終點為橫屏背山與食水窩山分岔點,不論往哪個方向均會進入原始路面。
不希望狗跟著進入後迷路,因此柔性驅趕牠離開,有人帶著一同遊玩,哪能那麼容易放棄,只好讓其跟在後頭。嚴格說來可能有一半的時間,牠都是在前頭帶路,有熟門熟路的感覺,顯然這不是頭一遭跟在人屁股後面進入林內。
看著牠忽而在前頭,忽而掉在後頭的景象,想到德國股市大師科斯托蘭尼的「遛狗理論」,提到狗與股市的對比。他形容股市像狗,實體經濟是遛狗者。股市太熱脫離實體經濟,如同狗跑到主人前面般,狗終究會回到主人旁邊,股市也會修正到合理的價位。
因為殿後所以不太清楚牠領先時的行為,根據夥伴告知,牠偶爾會朝可能有竹雞或山羌的方向追去,不過毫無所獲,給隨行的旅人一點樂趣罷了。
一路跟隨到離開林道,也跟著在民宅躲兩個多小時雨。
牠沿途以尿液標記領地範圍,即便在民宅屋簷下躲雨,也標記好幾次。因沿途標記多次又沒喝水,躲雨期間只做出抬腿的標準動作,但根本沒尿可用。
一到民宅猛喝水盆內的水解渴。經過兩個小時的醞釀,臨去秋波的一泡尿起碼有好幾百CC,直接噴在牆柱上,真是很不好意思,還好主人沒看到。
離開後回到產業道路,偶爾經過民宅聽到裡頭傳來狗吠,不知死活般侵門踏戶理論去,還好稍後總是可以現身背後。
也追逐幾次往來車輛,其中有一次久久未回,原先以為是遇到主人車子跟著回去,過一段時間還是出現。
接近停車處不遠處,牠又追另一輛車子,這次就不再現身,大概主人家就在這附近。原先還擔心若一路跟到停車處,該如何驅離牠。
除了曾經走阿白縱走,夥伴帶一隻狗全程跟團外,這是第二次旁邊有狗一路伴隨,老實說還不錯。
先民入山狩獵或採集,總會帶著狗隨行,不只可以幫忙狩獵也提供安全協助。
狗到處亂竄打草驚蛇,遭蛇吻的機率也會降低。
不過若想觀察生物那就不好,打草驚蛇也會嚇跑其他想觀察的生物。
這次行程大多數時間殿後,已經沒有太多機會觀察到容易受驚的生物,牠亂竄沒太大影醒。
因為家裡的狗是母狗,所以身上有狗的味道,牠三不五時會聞自己的褲管,顯然查覺到異性的味道。
回到家,狗一靠近身體,也聞了許久的褲管,顯然一樣也察覺主人身上有異性的味道。
狗的嗅覺、聽覺與靈敏性,確實會讓徒步過程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很特別的健行經驗。
天有不測風雲
氣象預報今天苗栗地區好天氣。
早上的天氣也確實如氣象預報,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太熱。
沒想到十點過後,天氣似乎逐漸轉變,十一點過後出現山嵐,海拔不過八百公尺,看起來似乎不妙。
離開最後一個山頭,感覺到零星落雨。
不久離開林場回到產業道路,雨勢逐漸變大,又過幾分鐘不得不穿上雨具。
還好旁邊剛好有民宅可以躲雨。
邊躲雨邊吃午餐,也邊滑手機查看雷達迴波圖,苗栗地區只有東河村週邊一小片水氣,估計午餐吃完雨也停了。
吃完午餐,感覺雨勢不僅沒變小反而變大,再度看氣象資料,喔喔區域變大且出現紅黃色,表示水氣逐漸累積。心裡頭還是認為下不久。
過了將近一個小時,雨勢持續且隱約聽到悶雷聲,打雷嗎?
雷聲愈來愈明顯,閃電也伴隨出現,而且聲音逐漸逼近。
有幾次雷聲近到狗都嚇得跳起來!
糟糕,原本預計一段時間雨仍未停歇,就冒雨離開,打雷就萬萬不可。
雷雨持續將近一個小時,才逐漸緩和。
從進入民宅到離開總共待了兩個半小時,真不是普通的久。
非常幸運,回到產業道路才下雨,而且剛好有地方可以躲雨。
離開民宅,沿途可以看到剛剛這一陣豪雨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山澗水,零星落石,路邊植物傾倒等,頗為怵目驚心。
回到竹37縣道,車子經過時駕駛還關心雨下這麼大怎麼還爬山!
這個經驗聯想到前些日子,飛龍瀑布發生數名參加溯溪活動者發生意外的事情。
當天的天氣跟今天有些雷同,天氣預報好天氣,出發時也是好天氣,卻在當地突然下起大雨。
夏季天氣型態變化迅速,戶外活動總是小心為上。這個季節,好發生午後雷陣雨,戶外活動最好能盡可能避開這個時段。例如早點出門早點回到安全點,以登山健行而言,過午至少已經在回程路上。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https://language.moe.gov.tw/readminke/電子報_閱讀閩客021期(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