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地球病了

最近的氣象新聞,看來真是令人怵目驚心。剛剛看到新聞"北半球各國不斷傳出異常的高溫,而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今年的氣溫將創下 13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明天就進入七月下旬,今年迄今沒有颱風侵台,令人覺得毛毛的,不知道未來的颱風會是如何?只能夠多做準備。
人類要是不趕快覺醒,將會自食惡果。目前最新與最時髦的口號是節能減碳,但是大家的做法是依然如舊,這是一手念經,一手摸@@。天佑人類。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處理大門縫隙

玄關大門有蠻大的縫隙,其實之前就知道,因為下雨時雨水會滲進來,而且風大時也會有灰塵。
前天在院子發現蛇之後,擔心萬一是一條小蛇會不會鑽進來,而且縫隙大,蚊子也容易飛進來。因此到五金行買了3M的縫隙貼條,將大門的縫隙填滿。



之前




 之後

將澳洲茶樹移位

過年期間到花露花卉農場玩時,來用門票可以購物的情形,購買了一些花草。其中買了兩棵澳洲茶樹的小樹苗,分別種在庭院的兩處,結果其中一棵可能是曾經被狗踩過,所以幾乎沒有成長,另一棵則是長的非常好,而且似乎會排擠到旁邊樹的生長,所以趁著還不是很大,根沒有很深之際,趕忙移位到門口處。
結果兩棵同時種的茶樹,大小真是天壤之別,真是有趣。


幫狗狗洗澡

自搬入新家,養了米魯以來,已經半年。趁著今日天氣很好,小瑋在家幫忙,第一次幫它洗澎澎。第一次,剛開始時它有點惶恐,後來可以覺得也不會如何,而且可能覺得涼快,所以就安靜下來。


第一次幫狗狗洗澡,感覺還好,沒有一般網路上看到的麻煩。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院子有蛇

早上正在穿鞋子要出門時,在院子吃早餐的媽媽突然大聲驚叫,好像有蛇。一聽趕快過去看,果然是一條大約30cm常的蛇躲在院子長椅下方的樹邊。本來想要將它夾起來,抓到外面放生。但是一時找不到工具,加上它又到處亂竄,結果一不小心就被我用鋼筋弄得奄奄一息。這一條蛇看來應該不是毒蛇,外面還有蠻多空地,而且雜草叢生,有蛇躲在裡面算是正常的。蛇要進到院子除非它用爬牆的方式,否則應該是有3個管道,人員出入的外門下方是有蠻大的空隙,這個應該是最有可能的入口,另一個是車庫門,因為要讓水可以方便排出,所以留了一個小空隙,這個的可能性較低。第三個是由原來臨時用電的管道,我將它改為院子地排的管道,這個的機率也是很低。
對於日後預防,可以採用下列方式。傍晚下班時首先將院子的長椅下方的東西清除,將信箱下方的東西清乾淨。其次,將人員進出的前門加上紗網,將地排加上罩子,將出庫門密合。希望可以不要讓蛇再進來。
另外後院也可能要注意,尤其是水槽下方以及置物箱的後面。以後整理院子時可能都要戴手套,以防止再有蛇進來躲在樹叢下方。不國後院通往菜園的門可能也要處理一下,以防止有蛇溜進來。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無知的時代 The age of stupid

無意中由TVBS的新聞得知這部發人深省的紀錄片,看完心有戚戚焉,這部紀錄片完全道出我的心聲。
曾經與友人談過,人類要是不節制自己的物慾生活,我預測人類活不過兩代。中國人的一代表示30年,二代表示60年,由此推估約2070年,無知時代的預估是2055年,比我預估的還早15年。
 無知年代-0
 無知年代-1
無知年代-2
無知年代-3
無知年代-4
無知年代-5
無知年代-6
無知年代-7
無知年代-8

無知年代-9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綠色建築相關標準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LEED)
Ecology,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Health (EEWH)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想起來令人毛毛的:全民公敵,鷹眼電影的啟示

這個周末連續看了兩部性質類似的電影:

全民公敵 Enemy of the State e
鷹眼 Eagle eye 

看看現在到處佈滿的監視器,個人隨身攜帶的通訊設備,GPS, 衛星,...

電影的內容其實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只是那個bad guy還沒出現,誰能把握那個bad guy不會出現,即使出現,那個電影中戲劇化的英雄人物會不會出現?

高科技如同刀的雙刃,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打造雲端上另一個台灣奇蹟(轉貼自科學人2010年第100期6月號)

打造雲端上另一個台灣奇蹟
雲端正夯,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希望幫助該國在雲端產業佔得一席之地。台灣政府也很快 制訂出一套雲端政策,不過,這套政策是否真能引領台灣創造下一個經濟奇蹟?
撰文∕李名揚

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
30年前建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可說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年政府大膽決定投入半導體產業,產業界的領導人又選 擇了「專業代工」這種首開先例的做法,由於策略正確,為台灣創造了驚人的產值,成為舉世稱羨的「台灣奇蹟」。

台灣雖然成為資訊產品生產大國,但是近年來,這種製造業的利潤越來越低,發展另一項不以製造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台灣下 一步必須要走的方向。雲端運算屬於資訊領域,做為資訊大國的台灣當然具有某些優勢,但是,雲端產業中能發展的領域不只一種,政府能否 提出正確的方針,將決定台灣下一個30年的命運。

與世界同步起跑
綜觀目前全世界的雲端運算產業,毫無疑問,美國是最領先的國家,目前已經提供雲端服務的公司如Google、Amazon、IBM、 HP、Salesforce、Yahoo!、微軟、賽門鐵克、甲骨文等,全都是美國的大公司。但美國政府並沒有提供什麼政策支援,只 是在2009年年底決定建置「政府雲」,導入雲端運算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效率、減少耗電。

至於其他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歐盟各國及台灣,都是從2009年才開始注意到雲端運算的前景,並陸續提出一些政策與計畫。目 前各國都打算建置政府雲,除此之外,工研院雲端運算行動應用科技中心主任闕志克指出,韓國是選定已有應用服務優勢的線上遊戲、網咖等 產業加以雲端化,歐盟也是從具有優勢的電信領域出發,而中國提出的政策還不具體,但手筆很大。拓墣產業研究所通訊研究中心副理謝雨珊 表示,日本目前比較著重於雲端資訊安全、相關法規、著作權的部份,強調雲端服務出問題時責任該如何釐清,但相較於其他國家,這 樣的發展腳步似乎稍嫌緩慢。

台灣行政院剛於4月底公佈「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包括了「發展全方位、高度整合C4產業生態鏈」、「推動政府雲端應用」、「全方 位協調、統合與管理執行方案」等三大策略(見右方〈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台灣的腳步可說與美國之外的各國並進,並不算慢。

雲端領域由底層到高層可分為:基礎的軟、硬體技術、建造雲端資料中心所需的組裝硬體及系統軟體技術、提供網路服務業者使用的平台技 術、提供各種網路服務的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連結的上網裝置,此外還有貫通各層的寬頻網路。

台灣是電腦硬體大國,最底層的基本硬體及最高層與服務連結的各種硬體裝置本就是產業界強項,目前政府提出的雲端產業方案中,主 要強調的是發展第二層將硬體組裝成資料中心的軟、硬體技術,以及第四層的網路服務應用軟體及與其連結的創新上網裝置,至於資料中心和 應用服務之間的雲端平台則未特別強調。

以應用服務強化硬體裝置
資策會及工研院是政府擬訂雲端政策背後的主要幕僚單位。資策會副執行長王瑋坦言,雲端運算興起對台灣而言是一個危機,因為台灣的主要 產值來自硬體產業,原本利潤就偏低,而雲端運算會使硬體的利潤再減少,一方面是雲端運算提高了電腦的工作效率,以前很多機 構都要採購伺服器,以後會漸漸集中到提供雲端服務的資料中心,使需求總量減少;另一方面,以前用戶端的電腦需不斷升級,以 後卻只要擁有最簡單的上網裝置即可,這些都會對台灣硬體產業造成衝擊。

王瑋主張台灣應發展各種應用服務軟體,才能將雲端的危機化為轉機。他指出,有人把雲端運算比擬做20幾年前的晶圓代工廠,那 是台灣創造的成功模式,就是IC設計者不必管如何生產IC,只要將設計好的樣品交給晶圓代工廠負責生產就好了,這種分工模式創造了現 今的IC兆元產業。現在的雲端就像晶圓代工廠,可以執行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式,軟體設計者只要專心設計出受歡迎的應用服務即可,不 必擔心複雜的平台和資料中心的問題。

他舉Facebook上最有名的遊戲Farmville(農場鄉村)為例指出,因為這款遊戲廣受歡迎,開發者Zynga在第二年營收 就達到一億美元,比當年的Google還快,而且團隊也不過30~40人。Farmville有一間「戰情室」,每天分析 玩家點了那些指令、趨勢如何,以掌握販售什麼產品對玩家最具有吸引力。正是因為有雲端的平台,給了Farmville這樣的機會,而 且剛開始也不需投資太多就可以推出遊戲。
像這樣善加利用雲端平台的創新雲端服務,比的是創新,看誰有好點子。雲端這個平台是提供給全世界的,那麼,台灣的優勢在哪裡?王瑋表 示,台灣的資訊終端機產品世界第一,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應思考可以開發哪些雲端服務,跟我們的資訊終端裝置結合。

例如可以開發「教育雲」。台灣國中以下的學生有350萬人,若能把雲端服務跟電子書之類的裝置結合起來,就會有產業優勢,甚至還能賣 給有上億學生的中國,這就是值得發展的方向。或是將台灣生產的各種醫療設備和雲端服務結合,也可提供很多不同的服務。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100期6月號】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人人都是基地台--隨意無線網路(轉貼自科學人雜誌電子報)

人人都是基地台--隨意無線網路
由手機等行動裝置相互連結而成的無線隨意網路,讓我們再也不需要龐大的基地台,也不必再擔心停電 造成通訊中斷。

撰文/Michelle Effros、Andrea Goldsmith、Muriel Medard翻譯/王怡文

重點提要
■隨意網路不需要固定的網路基礎設施,
而是靠各個裝置互相連結成網路,以接力的方式傳遞資訊。
■這種網路可以用在傳統行動網路設施建造起來太難或太貴的地方,例如偏遠地區及戰場。
■所有隨意網路都是不斷變化的,必須運用創新策略來避免資料遺失並降低干擾。

身在這個Facebook、推特和iPhone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把聯絡外界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最需要通訊的時候,往往正是通 訊設施失靈的時候。例如2010年初的海地大地震後數天內,當地的通訊大多只能靠救援機構提供的衛星電話。不過,就算只是 像停電這樣的普通事故,也會使手機通訊網失靈,讓我們的主要緊急通訊設備變成只會閃閃發光的紙鎮。

這類事故發生時,有個越來越值得考慮的選擇,就是建立「隨意網路」(ad-hoc network)。只要內建專用程式的手機等通訊 裝置位在彼此的通訊範圍內,它們就能自己建立隨意網路。網路中的每部裝置都兼具發送器與接收器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們還 身兼附近其他裝置的訊號中繼站,所以就算是距離遙遠的裝置也能通訊,只要位在它們中間的其他裝置能夠幫忙,就能像接力賽跑一樣,一 個接一個把訊息傳遞下去。換句話說,網路中的每個節點,不但能為自己收發訊息,也是他人訊息的傳輸管道。

救災只是隨意網路的可能用途之一。在任何建設固定基礎設施太慢、太難或太貴的地方,隨意網路都能派上用場。美軍已投資大筆資金設計這 種系統,以供戰場通訊之用。家裡有了隨意網路,客廳或辦公室就不必再拉一堆線路。缺乏寬頻建設的偏遠地區和低收入社區,可透過隨意網 路上網。有意研究樹梢或海底熱泉等微環境的科學家,也可以在他們想研究的環境遍撒感應器,而不必煩惱哪些感應器能接收彼此 訊號,或資訊如何穿越叢林傳到研究人員的筆記型電腦上。

隨意網路已經發展了30年以上,但直到近幾年,才在網路理論的進步之下,實現了第一個大規模實用案例。美國舊金山的40萬戶居民,在 新創公司Meraki Networks的解放網路計畫(Free the Net)下,以隨意網路技術連上網際網路。手機、電腦遊戲系統和筆 記型電腦裡的藍牙零件也是用隨意網路技術,讓裝置不用接線或手動設定就能互通。隨意網路也已運用在多種偏遠或不宜人居的環境,蒐 集低功率無線感應器回傳的資料。隨意網路要普及,還有些地方尚待突破,但已經逐漸有進展了。

隨時自我修復
隨意網路目前仍很少見。要了解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可以想想這種新方法和手機、Wi-Fi這類無線技術之間的差別。當你用普通手機打給 朋友時,只有手機到最近的基地台之間是無線的,定點設置的各基地台之間是透過龐大的有線網路來通訊;Wi-Fi之類的無線 區域網路,也都要靠固定的天線和有線通訊設施。

這種方法有優點也有缺點。傳送資訊需要電力,而典型的無線網路為了幫電池供電的裝置(例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省電,盡可能把大部份通 訊負擔交給以電力網供電的固定設施。同理,無線頻寬是固定而有限的資源,傳統無線系統為了節省頻寬,大部份資訊也都是透過線路發送。 運用固定設施,才能在通訊需求最高的地方,建置大多數時候都很可靠的大型電信與Wi-Fi通訊服務。

然而運用固定設施的網路系統容易受停電及其他中央系統問題影響,導致通訊網路失靈,遇上這種情形,就算手機和筆記型電腦是好的也沒 用。相較之下,隨意網路有其獨特的強韌性,如果其中一部行動裝置沒電或關機,其他裝置會盡量修改網路結構來彌補消失的部份。裝置來來 去去,網路也會跟著不斷調整與「修復」。

不過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是要付出代價的。隨意網路發送資訊的方法必須很聰明,以便就算發送器與接收器中間有些連結在傳輸時中斷,還 是能重組出訊息。系統也必須判斷出把訊息傳給接收端的最佳方式,就算發送裝置不知道接收端的位置也一樣。最後,由於許多部 裝置可能會幾乎同時傳送訊息,隨意網路還必須克服訊息彼此干擾產生的雜訊。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9期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