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雜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雜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聯合報願景工程新加坡經驗的省思

朋友在群組上PO出聯合報願景工程報導[1],談到星國經驗加冷河改造的成果。
難得一個端午假期,原本要去確認葫蘆墩圳真正的舊入水口在何處,沒想到老天不賞臉,下起雨來。
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就看看內容。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一杯咖啡內含140公升虛擬水的探究

Tony Allan教授的"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Virtual water)[1],最令人訝異的資料之一是,生產一公斤的咖啡大約需要21,000公升的水,竟然比生產一公斤的牛肉(需要16,000公升的水)消耗更多的水。
這麼大的數字,大家或許沒有特別感覺,以大約7公克的咖啡豆煮一杯125cc的咖啡,其內涵的虛擬水高達140公升(0.1度的水),換言之,要讓人可以品嘗一杯125cc的咖啡,整個生產過程需要耗用140公升的水。
大家第一個直覺是"哪有可能這麼高"。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圖文並茂的氣象資訊Windytv

氣象局在2016年5月份推出透過色彩豐富的連續動畫,顯示未來7天風速、溫度、氣壓、累積雨量及雲量變化的「風場預報顯示圖」。這些天氣數據又分為地面、1000hPa 925hPa、850hPa、700hPa、500hPa,選項,這剛好涵蓋台灣戶外活動的主要區帶,925hPa大約是600~700m高度的氣壓,850hPa大約是1500m高度的氣壓、700hPa大約是3500m高度的氣壓,約略對應於郊山,中級山,與百岳的活動地帶。因此這個服務不只可以嘉惠一般民眾,對於戶外活動愛好者更是提高活動安全與舒適的一大利器。
這個服務的網址為http://www.cwb.gov.tw/cwbwifi/,乍見之下發現怎麼會用wifi?由說明資料得知原來wifi表示WInd Forecast dIsplay。


依據風場預報顯示圖的說明資料中顯示,這個服務是基於由Cameron Beccario透過The MIT License (MIT)授權方式釋出的原始程式碼開發而來。這個原始程式碼放在Github之上https://github.com/cambecc/earth,可以免費下載。Cameron所開發的系統稱為Earth ullschool https://earth.nullschool.net/,可以用動態的方式,表現即時全球風向和氣象資訊。
而這個系統的原始資料是從許多氣象超級電腦蒐集資訊,經過彙整之後以動畫的方式呈現。

一位名為Ivo的風帆、直升機與飛行等的愛好者,基於這些活動都與風有關,因此在2014年以Cameron Becarrio的開放原始碼為基礎,獨立開發了windyty.com網站,提供更豐富的氣象資訊內容。隔年2015年底加入兩位成員,而且在2016年3月開發了Android版的APP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有史以來台灣人口首見減少

課堂上跟學生說明如何取得統計資料,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些資料時,突然發現台灣的人口出現負成長!105年2月份人口數為23,496,935,3月份人口數為23,496,813,2~3月份的人口增加率為-0.01。我想這應該是台灣首見的人口增加率變為負值。
或許下個月人口增加率又會變成正值,但是台灣總人口會變為負值,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近年屢次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台灣人口即將出現負成長,因為這個事實,將會出現的社會問題,政府與民眾都應該要有所因應。絕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那是幾年之後的事情,所以可能不痛不癢,現在這個呼籲已經不再是狼來了,而是已經迫在眼前了。
新政府揭櫫的施政方針,大抵上已經朝面對與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至於個人,也有一些各方提供參考的資料,就看自身的條件與合適性自我調整。


2016/5/12補充
昨天公布的最新資料,2016/4的總人口為23,499,404,比2016/3增加0.11%,所以暫時確定上個月只是一個暫態,但是值得持續觀察。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http://www.stat.gov.tw/np.asp?ctNode=683
全國統計資料的人口
首頁->全國統計資料->人口->人口靜態統計->人口數及人口增加率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ods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綠色魔法學校

在TED的推薦下,看了一場TEDGlobal 2010,綠色學校的演講: My green school dream
這位演講者是住在巴里島的珠寶設計師John Hardy,演講主題是竹子建造的綠色學校。這個背景與之前看過的一場TED演講,Elora Hardy主講的Magical houses, made of bamboo很類似,起初不以為意。

後來看到一張以竹子搭造的橋樑,發覺與之前看到的非常雷同,這引起我的注意,稍加比對資料,發現兩個講者的姓氏相同,直覺兩者應該是父女,查證之後果然是父女。

 這位父親是加拿大人,自述小時候有學習困難,後來移居到巴里島,從事20餘年的珠寶設計工作。
 退休之後在太太的推薦之下,無意間看了高爾所製作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引發他立下為後代子孫留下永續生活空間的宏願。

他的作法是在巴里島創辦綠色學校,不論建築物本身,教學設施,教學內容,以及活動方式都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實施。




他想在全球興建50所類似的學校,在演講結束前他邀請有興趣的全球各界有興趣的人士一起參與。


應該是他的舉止與宏願啟發了女兒,使得她願意到巴里島進行竹造房屋的創作。
真是虎父無犬女。

John Hardy: My green school dream, July 2010 at TEDGlobal 2010, http://www.ted.com/talks/john_hardy_my_green_school_dream#t-185700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網路活動資料全都露

芬蘭的資訊安全專家與專欄作家Mikko Hypponen在TED,所做的演講"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這個演講談到三個主題,首先是美國政府對於任何一位外籍人士,當他的資料會經過美國的實體(例如網路或是伺服器)時,不論是否涉及不法,均會進行地毯式的監控。換言之,任何一位網際網路的外籍使用者都會被監視。因此在其他地區人士在使用美國公司所提供的資訊時,似乎需要找出替代的方案。其次他也提到下一個殺手級的病毒為何,我們能應付這個可能的超級病毒嗎?最後的主題是在這個政府監控的時代,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數位隱私?
這些議題確實是資訊時代,尤其在這個巨量資料的時代,一般人需要非常留意與思考的問題。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一書中所塑造的老大哥Big Brother,已經成為真實。其實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這類的電影出現,最真實也最具戲劇張力的莫過於由D.J.卡魯索擔任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擔任執行製片的鷹眼(Eagle Eye),以及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但是似乎大家都只是認為那只是虛幻的電影情節,不過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對於巨量數據Big Data的取得與處理能力成為主流之一時,這些電影情節已經是成為真實。
圖片來源:wikipedia

鷹眼預告片
其實美國國家安全局早在2007年透過稜鏡計畫(PRISM),就已經在幹這些事情了,只是在今年6月被目前遭到美國政府通緝,人正躲在莫斯科約的聘人員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之後,大家才確信真有其事。
圖片來源:Wikipedia

Juan Enrique 2013年2月在美國加州的TED演講中提到數位刺青(electronic Tattoos),他其實是講四個相關聯的主題巨量資料(Big data),刺青(Tattoos),永生(Immortality)與希臘。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kedIn、手機、GPS導航系統、Wikipedia、Foursquare、Trip Advisor、信用卡等都會留下足跡,而且這些足跡理論上會活得比你久,因為他可能會被一直保存下去,某方面來說,這似乎就是永生。而且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以及已經非常成熟的影像辨識技術,任何一個人可以輕易地被辨識出來,因此Juan Enrique透過四個希臘人物的故事,建議在使用資訊工具時應該要注意的四件事情:1)留心自己在網路上所留下的任何資料,包含貼文、相片、影片等,2)不要時時掛在網路分享或是活動,而這些可能會羈絆你往前進的動力,3)不要過度挖掘他人的過往,4)不要太過於自戀,事事都在網上分享。

網路上有些人談到Google, Facebook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與不爭的事實。網路的確是豐富了生活,也讓生活更為便利,但是一方面也存在著某些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個人隱私的部分,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在於個人的判斷沒有一定的準則。不過世事難料,若是沒有特別的考量,還是謹慎小心一點比較好,尤其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所謂數位原生族一群。

參考資料
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 http://www.ted.com/talks/mikko_hypponen_how_the_nsa_betrayed_the_world_s_trust_time_to_act.html?utm_source=newsletter_daily&utm_campaign=daily&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button__2013-11-07
鷹眼電影介紹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764
全民公敵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全民公敌
每則臉書貼文都是你的「數位刺青」http://tedxtaipei.com/2013/05/online-life-permanent-as-tattoo/
你的網上生活, 變成永遠的紋身,http://www.ted.com/talks/juan_enriquez_how_to_think_about_digital_tattoos.html
Big Brother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 and They’ll Tell Your Dad,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繼續張貼部落格文章

已經有將近2個月沒有在部落格建立新文章,主要的原因是免費相片空間已經用罄,而沒有相片的部落格,顯得單調無聊。雖然一開始嘗試透過把相片上傳到Flickr網站,然後再用連結的方式放進部落格,但是總是覺得很煩瑣。前兩天心血來潮,突然想到過了兩個月了,Google搞不好又有什麼好康的釋放出來。查了Picasa的規則發現若是有加入Google+,則只要相片的解析度不超過2048*2048則不會計入到quota之內,而且即便原始相片的容量超過規定,在上傳時會自動壓縮到2048*2048,那不就等於只要加入Google+就可以永久使用免費空間?想到前些日子才完成Google+的帳號設定,姑且試看看是否如其所說明的規則。果然如其所言般,用可以上傳相片到Picasa,又可以繼續po文章與相片了。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BRT公車捷運系統

 一則報導台中市政府爭取一○八年辦花博的新聞中看到一個新的名詞BRT [1],經查詢得知全名為Bus Rapid Transit,中文翻譯為公車捷運系統。高鐵嘉義站與市區之間已經設有BRT系統,此系統稱為e-bus [2]。依據網站的資訊顯示,BRT和一般公車有許多不同,以嘉義BRT為例,主要的不同點是『公車動態系統』、『公車專用道及專屬候車亭』、『公車優先號誌系統』、『低底盤公車』、以及『停站數少』等特徵。我覺得上述BRT特徵中最重要的是公車專用道及專屬候車亭,那台北市某些路段有公車專用道,也有BRT的味道,不過台北市有完善的MRT[3],相形之下BRT就微不足道。

 BRT範例 [4]
台中市的BRT經過二十九區,大致路線如下:
  1. 藍線102年動工,第一階段由台中火車站到靜宜大學,第二階段則是分別延伸到台中港及太平屯藝中心,
  2. 棕線是由文心路到后里,
  3. 橘線由霧峰經台中車站到清泉崗機場再接台中港,
  4. 紫線由鐵路高架大慶站接松竹路
  5. 金線由神岡經石岡再到和平
  6. 黃線則是大安到后里

這六條路線規劃延伸路線,例如橘線會有延伸路線到中科、金線延伸線要到新社、大雅,藍線則可能延伸到大甲等。
無魚蝦也好,台中市要發展出如台北都會區的MRT,機會不大,這種可以快速建立的系統或許是一個選項。問題是台中市某些偏遠地區道路只有單線,如台八線東勢到和平段,哪來的公車專用道。若要建一條專屬的公車專用道,那不如就闢為雙線道就好了,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和平只是個中點,真正的目的地大部分是谷關以及附近地區。政府的大餅,有時聽聽就好。

參考資料

  1. 自由時報 ,《預測后里人口負成長》BRT看衰花博? 交局:重新評估,自由時報 – 2012年10月21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24259
  2.  http://61.60.38.100/sub-1.htm
  3. http://www.trtc.com.tw/
  4.  http://potiguarbus.blogspot.tw/2012/02/questoes-sobre-o-brt.html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搭火車往返台南經驗談


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中,火車是最舒適的交通工具。而區間車則是最經濟的選擇,若能好好規劃,不只時間不會多太久,而且可以享受搭火車的閒情逸致,也不怕沒位子坐,因為中途總是有人下車。自強號雖然快很多,但票價也貴很多,在放假期間若未早早購票,跟本不可能有位子。即可有位子,滿車子無坐位者把車廂擠的水洩不通,也會感覺很不舒服。高鐵的速度更快,但是價格也更高,而且除了台北,新北,及高雄之外,都需要台鐵接駁,所以整個算下來也沒快多少。
今天搭火車到台南看看正在唸書的兒子,有一些心得。
豐原到斗六之間的區間車的行車時間大約1:30分,單程票價大約為120元,來回票為214元。因為距離超過80公里,所以回程可以至多3天。
在斗六站發現磁卡購票機最南可以買到屏東的票,但是在台南最北只可以買到嘉義的區間車,所以每站的購票區間並沒有對等。
會選擇在斗六當中間點的原因:

  1. 很多往南的區間車的起站在斗六,只要在開車前10分鐘到達,大部份時間都有位子可以坐
  2. 豐原站目前的磁卡購票機,只可購買的最南端車票為斗六

在斗六車站月台候車座位是水果造型很特別。
斗六到台南之間的行車時間大約為1:40分,單程票價大約為136元,來回票打9折為244元,同樣的因為距離超過80公里,所以回程至多可以3天。
由斗六往南發覺各站之間的距離比較長,比起豐原到斗六間行經一些都會區,有比較多的車站,這段路主要行經嘉南平原,地廣人口較少。
若使用磁卡購票,又可以打9折,所以豐原台南間來回最低的區間車票價為413元。
行車時間,連同中間換車約20分鐘,全部時間約為3個半小時。
其它車輛的行車時間

  1. 自強號單程約2小時10分鐘,票價來回約720元
  2. 國道巴士到台中約2個半小時,外加到豐原火車約半小時,全部大約3小時,費用在200~250元之間。但國道行車時間變數大,容易塞車。

所以區間車是最佳選擇。
就以今天來說,早上搭乘6:55分區間車南下,在斗六換車,約10:25到台南。陪家人逛了成大校園,到圖書館查了期刊資料並下載了6篇論文電子檔,一起用了午餐,再晃了校園ㄧ會兒,再到圖書館休息,最後到宿舍看看腳踏車的現況以及宿舍的情形後,搭乘下午2:44分的區間車離開台南,在嘉義換車,,在嘉義車站自動售票機發現豐原為最北方可以買到票的車站。回到家約6:30。因為成大就在後火車站,所以一下車就到校園,搭火車是最便利的。雖然才過ㄧ個月大學生活,看到孩子閒暇時間會窩在圖書館看書,也參加壘球隊,開始正面的大學生活,ㄧ顆心也放下了不少。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秋高氣爽


一直認為秋天是最棒的季節,它雖沒有春天的生機盎然,夏天的熱鬧,冬天的冷酷,但也不像春天的多變,夏天的酷熱,冬天的嚴寒。常言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所以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農民的收穫是農作物,我的收穫之一是豐富的庭院,其它人都各自有自己的收穫。
秋天較為乾燥,不論有沒有活動都不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是最適應活動的季節。
落葉性樹木開始落葉,每天早上雖然都要花時間掃落葉,但是看到這個景像有一種說不出的恬靜。今夏表現最優的九芎終於結束繽紛的花期,開始落葉準備過冬,桂花及含笑已經可以看出準備接手的跡像。
秋天對老饕來說是嚐蟹黃的好時機,我不是美食主義者,平日也大多以素食裹腹,所以對這個項目沒有太大的興趣。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通勤記趣

晚上與小胖等三人在原燒用完餐後搭乘自強回豐原。上車一陣子後開始聽到手機鈴聲,而且一直持續,初期不以為意,後來覺得很誇張,便回頭尋找聲音來源,發現旁邊的其它人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應該是跟我一樣的想法:誰啊,怎麼那麼吵!過了苗栗之後鈴聲繼續。當時心想有可能是有乘客怕睡過頭,所以請人提醒,或者是有白目的人正在玩手機。因為這是第一節車廂,恰好是車上服務人員的休息位置,所以有人受不了,請車上的服務小姐幫忙處理,這才發現那個人恰好在我的正後方,看起來睡得非常熟。服務小姐試著要叫醒他,但經過一陣子他仍然沒有反應,這時旁邊其它人的表情看來都跟我一樣:該不會是掛點了吧!此時服務員也不敢碰他了,接著二、三位看來像是正在服役的小伙子,也過來試試脈搏,呼吸看看是否仍活著。
服務員沒辦法了,只好請列車長幫忙。過了約10分鐘,列車長來了,他用更激烈的動作要叫醒他,結果一樣還是沒用。此時列車長蹦出一句:車上不知是否有人會CPR!這句話表示他認為這個人已經掛了。此時其它乘客開始七嘴八舌,有幾個人說有聞到酒味,所以應該是酒醉了。沒有辦法了,必須叫醒,否則可能會坐到終點站高雄。列車長最後以幾乎要將他推下座位的力量弄了幾下終於有反應,大家也鬆了一口氣。
搞了半天終於得知果然是喝醉酒,而且睡過頭了。還好車上的其它乘客機靈,讓他只超過ㄧ站。
話說多年前自己也曾有類似經驗,只是當時是短途,所以沒有睡著,也因此沒有像這樣子鬧笑話。
以前就曾經想過要如何提醒到站旅客到站了,其中一個方法就跟這次一樣請旁邊的乘客叫醒。不過因為牽涉到某些問題,所以後來就沒有繼續,或許可以再來研究看看。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網路對空氣汙染與電力的影響


最近看到一篇數位時代雜誌轉譯自紐約時報的文章,標題是網路是怎麼造成空氣汙染與電力浪費的?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現代人省思的議題,大家都以為使用網路是乾淨,沒有任何汙染,其實是大錯特錯。現在的雲端服務公司,一個比一個提供更大容量的免費儲存空間給使用者。結果是不用白不用,利用免費的空間到處放資料,尤其是相片現在動不動就是千萬畫素,一張相片容量少說也有幾MB。將這些資料放到雲端平台,彈指之間就可以完成。但是在這之後,雲端平台就至少要有一台伺服器保持運轉狀態,以便使用者隨時會來取資料。伺服器保持運轉需要電力,電力的產生,除了目前正在大力研發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提供部份電力之外,其它大部份仍來自於石化燃料或核能。依據這篇報導所言,全世界的資料中心所消耗的電力,等同於5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而且有1/3~1/4是在美國,這真是一個駭人的數字。
人應該都有一個慣性,只要看不到就不會特別的在意,譬如一般人在使用公家的東西跟使用自家的就會有不ㄧ樣的態度,因為自家的要自己付錢,公家的是大家買單。一樣的看不到污染不表示沒有污染,雲端資料中心的使用仍會有污染產生,因此在使用上仍要有它還是會對環境造成負擔的想法,而不要受到廠商的引誘而毫無節制的使用。
另外我們也相信,資料中心的能源管理技術ㄧ定會與時俱進,因為他們也看到這個問題,而且在這些公司中具有環保意識或願意為環保多付出心力者,應該會多於其它行業,所以應該會有改善的契機。 
不論如何這篇報導具正面的價值,是讓普羅大眾知道便利的代價。

參考資料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28/id/24684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無獨有偶:韓國博士沒頭路


媒體報導過去兩年韓國首爾大學畢業的1,054位博士生中,到今年上半年仍有289人未就業及就業不詳,占總畢業人數的27.4%。而這個情形並不是特例,依據首爾大學的統計,自2007年以來,畢業後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出路的博士畢業生的比率是逐年攀升。首爾大學是韓國首屈一指的大學,就業情況都如此不佳,更何況其它大學的博士畢業生。這篇報導也提到,目前韓國已取得博士學位卻沒有工作的博士失業率超過50%,其中又以人文系為首,其次為醫學系、社會系及工程學系。
前幾天媒體才剛報導臺灣碩博士畢業生破百萬,臺灣跟韓國都碰到高級人力過剩的問題。不知道其它東方國家如日本與大陸的情形如何?又西方國家是否面臨一樣的問題?隱約之中認為東方應該比西方嚴重。
還是老話一句,實力重於學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才是王道。

參考資料
譚淑珍,韓國博士沒頭路,中時電子報,2012年8月19日,  http://tw.news.yahoo.com/韓國博士沒頭路-213000277.html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一記棒喝


報載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超過100萬人,這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台灣大量開放研究所是在1990年左右。記得念碩士期間,當時若是承諾取得碩士學歷後,願意到專科學校教兩年書,就算完成任務,則在學期間每個月可以領大約18000元獎金。在那個年代念國立大學碩博士,每個學期只需繳交幾十元的學生平安保險費,其餘學雜費全免。另外教育部每個月給5000元獎學金,再加上擔任教授研究助理每個月也會有大約5000元,合計就是10000元。換言之,當時念研究所,不僅完全免費,每個月至少還有5000元的收入。現在的研究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原因無他,當時研究生少所以各個都是寶。後來大量開放碩博士名額,人多了所有福利都縮水或沒了。尤其是近幾年卓越計畫,每年給予研究型大學龐大經費,聘任眾多教職人員,也大量擴充研究生名額。別的不說,就我自己所知道的交大某一電資熱門科系,博士班考試竟然要經過多次備取遞補才可以錄取到所核定名額。國立大學還有備取生可以遞補,算是幸運了。自己服務學校的研究所,報名人數根本就少於錄取人數,青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
研究所本來就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要念的,而是對於研究有興趣的學生,才值得再繼續深造。現在很多學生是為了將來可以找到事少錢多的工作,或是延緩進入職場的時間,甚至有些是看了別人念也跟著念。正常碩士2年博士4年,合計大學畢業後,到取得博士學位至少需要六年,所以進入職場時至少是30歲。若是並非真的有志於研究工作,若能早六年進入職場,日後的成就不見得會比取得博士學位差。而且現在進修管道那麼多,若於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真覺得需要再進修充電,哪怕沒有地方進修。
總之這則新聞的出現是好事,讓大家知道現況,也可以惦惦自己是否真的要念研究所,免得不小心就會變成流浪博士之一,尤其博士最主要的吸納管道:學校,面臨105年起少子化的衝擊,不僅新科博士難謀得教職,需多已經取得教職者,恐怕都要加入流浪教授行列,而且為數可能不少喔。

參考資料
于國欽,台灣博碩士破百萬人,中時電子報,2012年7月30日,http://tw.news.yahoo.com/台灣博碩士破百萬人-213000031.html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2012 A+創意季


週末下午抽空到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參觀『2012 A+創意季』,這個活動邀集大專院校建築、設計及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為參與,主要目的是提供學生創意發表的平台。
因為這個地點就在後火車站,所以搭乘火車前往,並到園區對面的老牌台中肉圓吃飯,中午用餐時間人山人海。因為唯一主食就是肉圓,外加兩種湯,所以就定位店家服務人員就端來肉圓,叫了三個我兩個老婆一個,還是那麼好吃,比起前一陣子到彰化吃的肉圓好吃多了,35元一個真才實料算是便宜。後來又多點了一個,2個人吃了4個肉圓喝了一碗湯,過癮。
這個創意季參與的學校都是中部地區設計相關系所的學生,學生創作的作品琳琅滿目,也跟幾位展出的學生聊了一些他們創作的內容。




也聽了10隊作品入圍的學生簡報他們創作的理念,每一隊報告的時間雖然只有3分20秒,但是大多可以表達創作理念。特別是第一個報告的團隊題目為『泣官』,令我印象深刻。這一個團隊藉由以繪畫來喚起人們對於體內器官的注意。一般人皮膚或是外在器官受傷時,都會特別照顧與注意,但是對於看不到的器官即便知道某些行為可能會傷及內在器官,例如抽煙對於肺部不好,但是卻因為不會看到受傷的情形,所以就不在意,直到因為嚴重到外顯時才注意到,而很多時候都已經太晚。以與『器官』同音的『泣官』,來表達哭泣的器官之意涵。最後由著名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先生介紹他參與北京某一品牌設計的過程。
參加這個活動讓我發覺不論是資訊傳播或是數位內容在大華都是孤鳥,沒有其它設計相關的科糸來構成設計生態圈。大華從來就沒有這一個領域的課程與師資,所以對於數科糸而言備感艱辛。工商設計相關科糸在目前屬於熱門的科系,很多現在的學生可能不在行數理相關課程,但是或多或少都有創意的點子,因此對於技職體系的學生是適當的。要有設計生態系,或許可以將數位內容科技系當成一個火種,以作為建立生態圈的基礎,不過就怕生態圈尚未建立,火種就被踩熄了。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機車失竊記

昨天傍晚準備將停在圖書館後面的機車牽到比較不會淋到雨的雨遮下面時,發現現車子竟然不見了,真是難以置信,特別是這輛車子己經有8年多的車齡,而且是屬於此較不討喜的笨重型,所以應該不會有人會偷,而且平常都是騎單車只有極少數的時間會騎機車,大約一個月騎一次,昨天才騎的今天就不見,真是很扯。
經過來回確認是不見之後,立刻聯絡校安人員,因為己經是下班期間,而且也不是那麼緊急,所以等明天上班時再調閱監視器,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到派出所報案。完成手續後,繼續回學校上課,但是心裡仍惦記著車子不見的事情,真的搞不懂原因。
今天一早到校立刻請肋理詢問校安人員 ,結果剛跟門口警衛講完車號之後,他立刻告知鄉公所人員剛騎回來還,因為他昨天來學校洽公後離去時,不小心騎錯車子,今天一早發現錯誤立刻送回來。
聽完之後立刻到原來停車的位置,果然車子回來了,此時校安人員也趕來查看總算是虛驚ㄧ場。然後到派出所告知車子己尋獲,這件烏龍機車遺失案,總算圓滿收場。
後來與同事閒聊此事,發現竟然有兩個人也有騎錯車子的經驗,而且都是回家後才發現錯誤。聽說車子的鎖匙是一批一批的出貨,所以會有重複的機率,雖然不是很肯定,但是自己親身經歷加上別人的經驗,看來是有可能性,所以下次停車時,不論時間長短最好還是加上大鎖,因為會兩個鎖都重複的機率應該會低很多。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家庭型態的改變


據媒體的報導,台灣的家庭結構中,只有夫妻二人的的家庭結構己經逐漸成為台灣的主流,這種情形由台灣屢創新低的人口出生率,也可以看出端倪。加上要是沒有祖上庇佑,現代一般年輕上班族要養家糊口,說來也不容易,特別是在北部的都會區。因此有些夫婦即便有子女,也因為工作因素,而將子女寄養在老家或其它親友家。這樣的改變對於台灣未來有什影響,那要由社會學者去探討。
站在人口替代率的角度,每一對夫妻至少要生2人,才可以使得人口替代率不會小於1。台灣雖然是名列世界人口密度的前茅,但是若因為人口替代率不足,而造成勞動危機也是不妥的的。話說回來我自己也沒甚麼資格說話,因為自己也是讓替代率小於1的幫兇之一,只好鼓勵小瑋將來多生幾個,幫忙補回來。

你好台灣,台家庭結構改變 夫婦兩人世界取代三代家庭,2012年04月30日,http://www.hellotw.com/twxw/shwx/201204/t20120430_742648.htm

黑板樹被鏟除的真相

前一陣子無意間發現豐勢路上的黑板樹被斷頭,鏟除,然後種上烏桕樹。當時直覺的原因是人行道被樹根擠壓而造成隆起。不過這二天看到台中市議員召開記者會,控訴去年在豐勢路2段被—棵倒塌的黑板樹壓傷頸椎,至今尚未復原的年輕女性,在申請國賠時遭踢皮球的事情,終於了解,鏟除的原因不只是破壞人行道,而是也危害到人命,甚至己經有人因此而受了重傷。
依據觀察前院自己冒出來之黑板樹生長情況,它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樹木,院子的這棵樹己經被我修剪數次,目的是要控制它的生長速度,以及外形。心中有一個腹案,當他跟其它旁邊的茄苳或是含笑發生嚴重干擾時,它將會優先被鏟除。
話說回來行道樹要是選的不恰當,那對於經過的人車而言都是潛在的威脅。

蘋果日報, 路樹壓女傷頸椎,國賠竟無單位受理,2012年04月25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ocal/20120425/120011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豐勢路烏桕樹

前一陣子發現豐勢路上的黑板樹,因為根部將人行道隆起,造成行走不方便,而慘遭斷頭挖除,後來看到人行道重新整理以及鋪上新的步道磚。今天經過時發現種上新的行道樹,由枝幹及少許的樹葉看不出樹名,還好其中有一棵的名牌尚未移除,這種樹叫做烏桕,沒有聽過這種樹。查了教育部辭典,得知他的正確字應該是烏臼(發音同舊),烏桕是別名[1]。查了網路上的資料得知,全身是寶的烏桕原產中國大陸,是日據時的高經濟作物,會隨四季變化顏色的菱形葉,從春天的嫩綠到夏季的鮮綠,變為深秋的紅橙[2]。




參考資料
1.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FQ%A6%DD&pieceLen=50&fld=1%2C4%2C5%2C6&cat=&ukey=-770112776&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2. http://web.ptes.tp.edu.tw/民俗植物/烏臼.HTM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亞洲大學校園

今天到亞洲大學參加研習,看到校園更漂亮了,花草樹木都長得很好,特別是綠化的程度更密集。


來過這裡數次,都覺得高壓電線直接跨過校園很突兀,這次發現跨過學校的高壓電線不見了,應該是地下化了,終於消除這個校園毒瘤。

發現在湖邊的短台北草草皮中,有多蚯蚓所挖出來的小土丘,看來家中庭院的情形不是特例。太極湖旁邊的涼亭,引發在前院的五葉松旁邊闢建一個小的休憩區的構想。不過不要用傳統中國式涼亭的外型,而是用其他有創意,且可以跟周圍搭配的外觀。
亞洲大學的校園雖然不大,但是經營者有心,就可以將它整理的有聲有色,在這裡求學或是服務應該都覺得蠻舒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