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徒步中國閱讀心得

 8月初欲在誠品網路書店購買樹的智慧一書,為了湊足免運費的金額,加購了一本特價的徒步中國[1]。

這一本書先前就聽過,但是沒有很刻意的去了解以及購買。

購買樹的智慧過程中,看到了這一本特價書。先看了作者雷克在YouTube上面的簡短敘述,發覺他的中文很溜,看起來也很風趣。又看了這本書的頁次有四百多頁,特價之後只有兩百多元,二話不說買了。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七人協力車ConferenceBike

 歐美街頭出現一台稱為ConferenceBike的多人協力車,精確說應該是7人座協力車[1]。

圖片來源[1]

豐原中正公園生態觀察

氣候不穩定的夏末,走了一趟豐原中正公園,也是有不少的收穫。
一直觀察其他生物,很少以人為觀察與拍攝對象,主要是涉及肖像權的問題。
那麼動物或是植物也沒有肖像權?
美國第九巡迴上述法院於2018年4月23日,對於善待動物組織(PETA)控告攝影師David Slater侵犯猴子動物肖像權一事做出判決,認為"動物沒有合法權利進行版權主張",換言之美國法院已經認證動物沒有肖像權[1,2]。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2020 UCI三大公路自行車賽資料

 UCI每年的三大公路自行車賽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比賽時間都受到影響。

以下為三大賽事的彙整。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CCM Tour: Aug. 22水崛頭附近生態

 今天(109/8/22)又是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執勤的日子,按照慣例先到周邊拜訪生態界的朋友。

中科管理局前方水池旁一隻白色的鴨子,看到我接近,竟然主動靠過來,看它的眼神是在討東西吃。顯然在此活動的人餵習慣了。剛吃完早餐,剩下一點麵包屑,它也吃得津津有味。不過它還算識相,最後還是乖乖的回去吃旁邊的蔓花生花朵。

剛剛進入農曆七月,俗話說"七月半鴨子不知死活",顯然它沒聽過這句話!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CCM Tour: Aug. 13 筏子溪起點與中科生態觀察

 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值勤前後,也騎UBike到附近做生態觀察。

沒想到卻是禍不單行,先是掉了悠遊卡,稍後連皮夾也掉了。早上掉了皮夾還渾然不知,傍晚才知道掉了,幸好晚上就得知身在何處。

被稱為台中迎賓河的筏子溪,是由兩條灌溉溝渠在大雅橫山附近合而為一之後,始稱為筏子溪。

灌溉渠1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2020年海洋影展 望海遇川導讀資料

日期: 8/9/2020 PM02:00 ~ 04:30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這是2010年完成的紀錄片,並於2010/5/25首播
影片主要敘述人們對於大甲溪開發的歷史,並探討影發的問題,包含:
中橫公路開闢
上游溫帶農場開發,以及後續引發的環境問題
中游水力發電所需水壩興建,阻斷水中生物迴游問題
下游水圳
活水溯源 第2集 源鄉 大甲溪


台中市政府配合2018年台中花博,而出版飛閱大甲溪一書,書中並且提供約17分鐘的影片以及相片。
這本書與影像內容,呈現大甲溪美好的一面,以及沿途的人文景觀。
飛閱大甲溪 : 探訪臺中的母親之河

飛閱大甲溪 探訪臺中的母親之河

這是台電官方所出版,介紹大甲溪各電廠開發的歷史與營運狀況
大甲溪發電廠 :水力開發蛻變與綠能永續

這是文史工作者,對於葫蘆墩圳開發的歷史,以及水圳的分布與溝渠的介紹。
葫蘆墩圳開發史

這是在2014年出品的紀錄片,敘述美國水壩興建的歷史背景,以及現有水壩的狀況。本紀錄片也訪問各相關人員,特別是正反雙方的意見。也詳細敘述反對水壩興建人士,所採取的一系列活動內容。
對於自1997年開始以來,陸續拆除現有水壩的過程,也有詳細的紀錄。
DamNation | The Problem with Hydropower

我們的島 穿梭島嶼20年-危機 大甲溪 (第983集 2018-12-03)

荒野保護協會2019年12月1日所舉行之河川廢棄物快篩工作坊的報導。海洋廢棄物問題,引起各方的關注,然而這些廢棄物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河川。知道河川廢棄物的狀況,並且給予有效的處理,就可以減少海洋廢棄物,這是從源頭下手的好策略。這個工作坊的目的是學習如何快速評估河川廢棄物的數量,然後使用可能的方式予以清除。
河川廢棄物快篩工作坊

荒野台中分會每年都會舉行國際淨灘活動,邀請各界人士參與。這是2019年9月21日在大甲松柏漁港進行之活動的紀錄。
2019不只撿更要減國際淨灘.台中.管定了

Google永續,提供一些植基於Google Earth的環境觀察地理資訊系統

全球森林觀察,提供全球森林的歷史與現況資訊

全球地表水資源觀察,提供全球地表水資源的歷史與現況資訊

環保署 環境資源資料/河川水質監測與指標資料

last updated: 8/6/2020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3D列印碳纖電動輔助自行車?

3D列印碳纖維電動輔助自行車是很吸引人的標題。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SUPERSTRATA,於2020年7月的報導中提出,推出號稱全世界第一台,客製化3D列印耐衝擊的一體成形碳纖電動輔助自行車[1]。
該產品透過募資平台Indiegogo集資,預計2020年12月底前出貨[2]。
SUPERSTRATA[1]
自行車價位約USD2000~2800,電動輔助自行車約USD4000。由募資網站的資訊顯示,集資金額超出預期募款金額甚多,看起來很多人熱烈響應。
當今主流的3D列印技術包含熱熔融層積(FDM: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光固化(SLA)與雷射粉末燒結(SLS)三種,FDM是最普遍的技術[3]。
FDM的製造程序是將可熱塑性的複合材料,例如ABS或是PLA製作成長條形,如線一般纏繞在圓形的捲軸上。打印時,將原料抽出經過加熱頭加熱成流體狀,在由噴嘴射出。過程很類似DIY手工藝使用的熱熔槍。
FDM列印過程展示[4]
FDM列印使用的原料ABS或是PLA強度均不佳,因此有人想到加入某些原料讓強度增加,輕量化強度佳的碳纖維當然是選項之一。做法是將碳些微切成長度比3D列印噴嘴小(小於0.4mm)的小屑片,並且混合到原來的列印原料中。
雖然仍有碳纖維,但是跟傳統的碳纖維已經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不再是長纖維狀,而是非常短的纖維屑片。不過這並不表示它的強度不如原始的纖維絲弱,特別是與強度相對高的塑膠材料,例如尼龍,混合時強度可能更好[5]。
下圖為位於美國加州的MatterHackers公司的NYLONx碳纖維強化尼龍絲,內涵20%的碳纖維(以重量計算)[6]。
NYLONx[5]

由MatterHackers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技術與價格看起來都已經達到親民的程度,所以新創公司順勢推出3D列印自行車,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依據該公司對於產品的介紹,車架跟前叉使用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Thermoplastic Carbon Fiber Composites),這應該就是跟NYLONx類似的原料,只是用比較專業的名詞描述。
碳纖維原料大廠TORAY所生產的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 TORAYCA™Resin,主要透過射出成型技術量產複雜形狀的產品或零件[7]。
以碳纖維為原料製成各種產品時,一般來說可以使用三種方式:
單一方向預浸(UDPP)
先進鍛造碳纖複合材料(AFCT)
射出成型(Mould Injection)
上述三種製造程序所使用的雖然都是碳纖維,但是在不同的製造過程中,會以不同的原料形式出現。那3D類印跟這三種有何關聯?
就我自己對於射出成型與FDM 3D列印的認知,兩者有蠻多相似之處[8,9]。
FDM列印的原料是長條型棒狀原料,而射出成型的原料則是細小顆粒狀。
兩者的原始狀態是固體,生產過程首先須將原料加熱成液體狀,透個直徑很小的噴嘴,將液態的原料由噴嘴射出。
FDM機器將噴出的原料,依據所要生產之成品的形狀,以很薄的薄層逐一累積成最後的形狀,類似將奶油擠在蛋糕上,形成各式花樣一般。
射出成型則是將液態狀原料射到一個跟最後產品外型吻合的模穴中,並且將之注滿。
兩者皆須等待一段時間,讓尚為半固化液態的成品冷卻並固化後,再行取出進行後續的程序。
西班牙Castilla-La Mancha大學的一群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以尼龍(PA6)為原料,分別以3D列印與射出成型製作成品,並比較兩種方式所產生的成品的各種特性[10]。所使用的原料是3DX Tech公司的CarbonXTM CRF-Nylon為3D列印原料,內含重量為20%的碳纖維,射出成型也使用相同成分的材料,只是形狀為顆粒狀。
研究結果顯示,3D列印件的抗拉強度比射出成型件差,這與其他研究報告的結果吻合。兩者在壓縮試驗部分,呈現類似的響應。
3D列印件的剛性優於射出成型件。
對於抗拉強度與壓縮試驗之間的比較顯示,這種碳纖維強化聚合物,不論哪一種製造程序中,在壓縮性與拉伸性負載下,會呈現不同的行為。因此在選擇製造程序時,產品的哪一種特性是重點,是很重要的因素。

3D列印
射出成型
發展年代大約1980年代出現大小輪骨董車出現的隔年1872年,核准射出成型第一個專利
原料型態線狀顆粒狀聚合物
生產型態適合客製化生產適合大量生產
抗拉強度略差
剛性略差
壓縮性相同相同
不過觀察該公司在Youtube上發表的產品影片,才三個星期,簡直是一面倒的噓聲,真是令人產不忍賭[11]。甚至有人說,就不要太認真了,因為這個產品不會上市!老實說我有同感!
不過還真想看看3D列印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的效果如何。

參考資料
  1. SUPERSTRATA, https://www.superstrata.bike/
  2. Indiegogo, Superstrata Bike,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superstrata-bike#/
  3. 3DMART, 3D列印知識】新手入門:常見3D列印技術比較及原理(2019.12.17更新),https://3dmart.com.tw/tutorials/comparing-fff-sla-and-sls-technologies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_QhY1aABsE
  5. Fabbaloo, Is “Carbon Fiber” 3D Print Material Really “Carbon Fiber”?, https://www.fabbaloo.com/blog/2017/7/18/is-carbon-fiber-3d-print-material-really-carbon-fiber
  6. MatterHackers, NylonX Carbon Fiber Filament - 2.85mm (3kg), https://www.matterhackers.com/store/l/nylonx-carbon-fiber-filament-300mm-3kg/sk/M22FN3AQ
  7. TORAY, TORAYCA™Resin, https://www.toray.eu/products/plastics/pla_0080.html
  8. 蔡穎玫、葉羽馨、王茂齡。「當我塑膠?」欸!塑膠生成學問高!。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Hl.htm
  9. 林鼎勝。3D列印的發展現況。科學發展。 503期。2014/11, PP32~37。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sd/download?source=10311-04.pdf&vlId=254DBE09-AB70-4348-B759-E678BD8862FD&nd=1&ds=1
  10. Verdejo de Toro, E., Coello Sobrino, J., Martínez Martínez, A., Miguel Eguía, V., & Ayllón Pérez, J. (2020). Investigation of a Short 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amide and Comparison of Tw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used Deposition Modelling (FDM) and Polymer Injection Moulding (PIM). Materials, 13(3), 672.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Ra0JyILQE&feature=emb_logo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淺談與應用GIS與政府公開資訊關心大甲溪

大甲溪流經區域全部在台中市境內,為了灌溉豐原週邊地區,200多年前開闢的葫蘆墩圳,稍後開闢的八寶圳,以及日據時代為灌溉新社地區而闢建的白冷圳,都是源自大甲溪,說它孕育是大台中地區的母親之河,一點也不為過。隨著時代的變遷,200年前在下游闢建水圳,所建構的綿密灌溉水利設施,其功能已經由原來的灌溉轉換成區域排水,或是都市裡面的水景觀,也當成洪水期間的緩衝功能。
大甲溪沿岸除了下游后里附近有紙廠之外,沿途沒有什麼大型會汙染水質的工廠,東勢以上沿途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住家,除了在谷關與梨山環山地區之外。嚴格說起來大甲溪周遭環境還好。

中上水庫的影響
大甲溪的六個水壩都已經存在多時,除了石岡壩是屬於水力單位管轄,其他的5個都是台電所管轄的水庫。
因為大甲溪上雖然有洄游性的魚類,但是種類不多。不像水壩國度影片[1]中所介紹華盛頓州幾條著名河流,是鮭魚返鄉產卵繁殖的必經路線。而這些水壩的存在確實也阻擾了他們的傳宗接代使命,人們也知道這種情形,所以才會有人工孵育場的出現,協助鮭魚可以在河川上 繁衍然後回到大海。
所以大甲溪的水壩是否要拆除,並沒有那麼樣的迫切性。而且現在大家對於石化燃料發電的疑慮與管制,替代的綠色能源開發與興建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綠能的三個主要來源:風力,太陽能與水力都各有他們的一些潛在的缺失。太陽需要用用到可觀的土地,風力發電機方面,即使是離岸的風力發電也會對環境造成一些影響。水力發電當然也是會有負面的影響。兩相其害取其輕,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綠能來源之前,水力發電還是屬於綠能的一環,所以現在的重點不在於是否要拆掉水壩,而是要怎麼樣讓水壩可以持續的運轉,可以長久使用甚至超過他預期的使用壽命。因為劇烈天氣越來越頻繁,水壩還是有一些正面效益。
台灣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下雨的季節不平均,水壩可以在雨季儲存一些水,讓旱季可以使用。在洪水期間也可以調節河川的水量。
水壩的壽命取決於淤積的程度,一個淤積嚴重沒有辦法蓄水的水壩,就是死亡的水壩。 有兩個做法可以延長壽命,第一個是定期的將淤積物清除,這通常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而且通常效果不張。第二是讓淤積的程度減緩,甚至不會淤積。淤積的主要的來源是兩岸的土石,土石沖刷量的多寡受集水區所覆蓋的植被密度影響。集水區有非常完整的植被可以保護土石,下雨期間不會被沖刷下來,如此不僅可以積蓄水量又不會造成淤積,這個是維持水壩壽命的最關鍵作法。
森林是水的故鄉,有完整健康的森林,才得以確保生命要素之一的水。關心水資源,就需要關心與保護水資源的集水區。
大甲溪的集水區主要是雪山山脈。大甲溪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就命運多舛,中上游附近日據時代1910年代開發的八仙山林場,以及政府於1950年代開發的大雪山林場,兩者都是直到1980年代才停止砍伐。這段期間有大量的林木被砍伐,也間接造成大甲溪的危機。因為樹木被砍伐後,土表容易受到雨水沖刷,增加水庫淤積的速度。
目前最嚴重的是梨山地區的開發所造成的影響,從早期的溫帶水果到現在的高冷蔬菜。這種情形雖然已經受到政府的重視,也在進行相關的處理,但是都還是在進行式。從Google影像或者各方的影像資訊,可以看出梨山週遭的樣貌幾乎是光禿禿的一片,它又剛好位在德基水庫的集水區,這種情形實在是令人憂慮。破壞容易,但是復原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不一定可以趕得上,各種補救措施可能會緩不濟急。

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
自從人造飛行器可以飛上天空後 ,就出現空拍的影像,但是這些空拍影像,通常無法在仿真的平台上呈現, 讓人們更輕易方便的審視影像的內容,與地理位置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俗稱的地理資訊系統。
對於整個集水區的即時資訊蒐集,最常使用的方式是遙測技術。
例如剛於105年完成的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報告,就是以飛機取得的空拍影像,配合地面樣區調查為依據,所進行的調查成果[2]。
21世紀資訊科技快速的進展,加上2004年Google併購Keyhole這家公司,取得該公司開發的地理資訊系統,變成Google earth這個名稱,讓地理資訊系統快速的融入到一般的民眾生活中。
Google對於永續的付出不遺餘力,其中在Google Earth這個平台上,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視覺化地呈現地球上生態與環境的變化情形,讓民眾可以很容易理解[3,4]。
這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與Google Earth原始開發keyhole有密切合作的Rebecca Moore的推動有關。Google於2004年10月收購Keyhole公司,稍後Rebecca Moore也加入Google,成為Google Earth團隊的一員[5]。
在Rebecca Moore的推動下,Google透過Google Earth Outreach慈善計劃,對非營利組織捐款與提供協助,這些通常是跟Google Earth或是Google Map相關聯[6]。
根據Rebecca Moore 2018年在Bioneers活動中的分享報告,2005年住家附近有一項伐木計畫,居民擔心該計畫會影響居住地區的安全,但是又苦無有力的證據。因此她便利用自己的專長,以及熟悉的GIS工具,製作出視覺化的圖像,清楚的呈現風險的所在,最終使得該項伐木計畫中止[7,8]。
有了這個開頭,她繼續與其他團隊合作,也利用Google給予部分的工作時間,可以進行自己有興趣的計畫的機會,繼續研究與深入視覺化森林資源的內容。
Moore在2009年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15)上,首次展現已Google資料、空間與高效能運算能力為基礎的Google Earth Engine,處理全球巨大資料量,特別是NASA所取得的影像的優異表現,以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就可以視覺化地呈現森林的變化。
這項成就吸引馬里蘭大學團隊的注意,並協助讓這個系統更完善。
過程中,為了數位化可以讓Google Earth Engine處理的65萬張地球影像,Earth Engine透過雲端運算,讓1萬台電腦平行運作,來處理這些資料。
這個平台的原型發表後,Earth Engine 團隊便免費提供熱帶國家森林監控的支援。
對這個平台提供資料以及技術支援的單位包含,主要任務是研究全球地表變化的方法,成因和影響的馬里蘭大學全球土地分析與探索實驗室GLAD(Global Land Analysis and Discovery)[9],Google,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和NASA,並使用美國太空總署 (NASA) 之地球觀測衛星Landsat的衛星圖像,在全球範圍內繪製樹木覆蓋率。
另一方面,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基於回應森林砍伐、沙漠化與氣候變遷,初期獲得芝加哥John D.和Catherine T. MacArthur基金會提供的1500萬美元,於1982年成立。其使命為驅使人類社會,保護提供當今與未來的世代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特別關心氣候、能源、食物、森林、水、永續城市與海洋相關主題[10]。
在森林這個領域,WRI於1997年建立全球森林觀察(GFW: Global Forest Watch)[11],初期只是一個NGO的網絡,關心喀麥隆、加拿大、印尼與加彭。後來逐年擴大關心範圍,並與關心這個主題的其他公司與組織合作。
Google與WRI兩個原本獨立卻對森林資源高度關注的團體,後來也攜手合作,Google Earth Engine運用GFW豐富的全球伐木資料,打造更完善的平台。因為有雲端運算技術為後盾,GFW以近乎即時的方式提供更豐富與即時的全球森林動態訊息。
美國奧杜邦學會每年春天會頒發瑞秋卡森獎,給對於環境與保育有卓越貢獻的女性人士,因為她持續對於生態與環境議題的付出,使得她於2016年獲得此獎項[12]。

公民運用公開GIS平台維護大甲溪
關心大甲溪關心有很多方式,例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關心某一段區域的即時狀態,發現問題即時向有關單位反應,或是定期到某些固定點觀察,這些都是關心環境與大甲溪的方式之一。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對於大甲溪流域這麼大的範圍,如果要僅憑個人親身前往作觀察,限於與精力的關係可能會力有未逮。在這個資訊科技特別是地理資訊系統很完善的時代,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協助。
其中以Google為基礎的各式地理資訊系統,可以提供很多的環境資訊,包括森林的現況,水資源狀況,與全球各地環境的狀況,都可以用時間與空間的方式呈現,一般民眾可以輕易的了解來龍去脈與現況。
接下來以將要以全球森林觀察為例子,說明如何得知大甲溪流域的森林即時資訊,以及歷史的變化趨勢[13,14]。

依據GFW的資料,台灣主要森林的流失程度,大約在中央山脈的範圍與週邊,在此分析中僅考慮樹木互相重疊的原始森林地區[15]。
台灣在2002~2019年間失去6480公頃的森林,大約占台灣森林面積的1.1%。此舉導致這個期間的樹木覆蓋率減少約17%。
歷史趨勢圖中可以發現2009年流失的特別嚴重,主要受88風災重創台灣南部所致。
GFW所展現的資料也顯示台灣並沒有完整的森林(Intact Forest),這種森林的定義是範圍夠大,可以維護本地的生物多樣性,而且沒有明顯的人類活動跡象。
除了民眾主動進入平台查探之外,也可以透過訂閱,如果關注的地區,例如台灣或是台中,森林有發生變化時,就會透過電子郵件發出訊息。
這些資訊或許稍嫌粗淺,不過卻可以讓民眾很容易的得到資訊,或許有人可以從中洞悉蛛絲馬跡,而讓可能的災害防範於未然。

水資源
關心溪流最直接的是溪水本身,關心的內容包含水文的變化,水質與水量的變化等。
歐洲委員會的聯合研究中心在哥白尼計劃(Copernicus Programme)的框架內,將過去36年間全球水資源的變化情形,建立了水資源數據集,並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以空間與時間的面相呈現[16]。
主要顯示的資訊如下:
水量(Water Occurrence):標示1984~2019年間水量的變化情形,刻度為有時候有水~經常有水。
水量變化的強度(Water Occurrence Change Intensity):標示2000~2019年間水量的變化情形,刻度為下降~無變化~增加。
水的季節性(Water Seasonality):標示2019年間水量的變化情形,刻度為隨季節性變化~保持不變。
年度水循環(Annual Water Recurrence):標示1984~2019年間水量的變化情形,刻度為>0% ~ 100%。
下圖為大甲溪流域相關資訊的截圖。
在水質監測部分,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提供各式環境資源的監測情形。在水資源部分提供「重要河川的水質概況」與「河川水質監測與指標資料」[17],前者提供河川每年統計資料,後者提供每個月的監測詳細資料。
這個資料庫可以看到由龍安橋往下到出海口之間,9座橋梁的水質採樣資料,以各別月份或是長期資料的方式呈現。下圖為2020年5月份各監測點的採樣資料。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認識大甲溪的過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與潛在危機之後,民眾可以透過適當的方式與工具,一起來關心包含大甲溪在內的所有河川。
森林是水的故鄉,大海就是水的歸宿。海納百川,除了接納河川的水之外,也接受了包含垃圾與砂石等水所帶下來的所有東西。
河水透過水循環送回到水的故鄉,砂石透過岩石循環,以火成岩之姿重新回到地表。而人類自己產生的廢棄物,很多會經由食物鏈回到我們的身上。
關心海洋就要從關心河川開始,因為很多海洋廢棄物都是經由河川管道進入海洋。因此荒野對於海洋的關心,已經由常態性的淨灘與淨溪活動,到透過快篩河川廢棄物,了解河川沿岸廢棄物的狀況,發現廢棄物的熱點,並且在它們進入海洋之前予以攔截與處理。
透過公民的力量,善用各種方便有效的工具,大甲溪的未來會更好。

參考資料
DamNation | The Problem with Hydropow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TIbNVDQN8&t=1611s
台灣森林資源調查成果https://www.forest.gov.tw/0000052
Google永續(sustainability), 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intl/zh-TW/
提供一些觀察與探索環境變遷的地理資訊工具, 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intl/zh-TW/tools/
Rebecca Moore (scienti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becca_Moore_(scientist)
https://www.google.com/earth/outreach/
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intl/zh-TW/projects/forest-wat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KmJhNjFGY&t=3s
https://glad.umd.edu/
https://www.wri.org/
https://www.globalforestwatch.org/map?map=eyJjZW50ZXIiOnsibGF0Ijo5LjM2MjYxMDE5MTI4MzYxNSwibG5nIjo3Mi4wNjEzMTQ3NjczOTQ2Nn0sImJlYXJpbmciOjAsInBpdGNoIjowLCJ6b29tIjoyLjk5MDMxMTgwMDAzNjkwODR9
Rachel Carson Awar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chel_Carson_Award
台中的觀察www.globalforestwatch.org/dashboards/aoi/5f12b114825a25001bf8ca4c
台灣的觀察www.globalforestwatch.org/dashboards/aoi/5f12a5ce825a25001bf8ca49
https://gfw.global/3jdXrIt
水資源變化資訊https://global-surface-water.appspot.com/map#v=24.26745,121.2247,10.692,latLng&t=0.00&l=wc
https://reurl.cc/0o73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