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橘子的成長

豐原、新社、東勢、卓蘭等地區是中部柑橘主要的產區。不論爬山或是騎車都會經過橘子園,感覺橘子的成長過程非常漫長,由年初開花到秋末收成,幾乎將近10個月。一直以來想要簡略的紀錄生長過程,今年利用運動的機會大概粗略的透過相片紀錄了成長過程。其實最佳的紀錄方法應該是利用縮時攝影,但是一來時間實在太長,再來也找不到適當的場域,所以就先用這簡略的紀錄。
2013-02-18

2013-04-03

2013-0403

2013-04-28

2013-05-05

2013-05-25

2013-06-23
2013-07-26

2013-09-24

2013-10-09

2013-10-09

2013-10-29

2013-11-05

2013年美國0-8歲兒童媒體使用情形調查

由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對美國0~8歲孩童有關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 顯示,將近1/5的孩童每天至少會使用一次媒體。

觀察該組織於2011與2013年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認知的傳統媒體如電視、DVD、電視遊樂器等的使用明顯下降,而新興媒體如行動裝置與電子書則顯著增加,這與整個趨勢吻合。
這個調查2011年曾經做過一次,2013年依據2年前所使用的方法再次進行一次調查,兩次的調查得到下列的發現:

  1. 孩童比二年前顯著增加行動裝置的使用
  2. 與兩年前比起來,使用行動裝置的人數幾乎增加一倍,,而使用的時間幾乎增加三倍
  3. 與兩年前比起來,孩童花在電視、DVD、電視遊樂器等傳統螢幕媒體的時間顯著下降,每天的時間大約減少半小時
  4. 電視仍然佔據孩童主要的時間,不過觀看電視的新途徑所佔的比例則是顯著上升
  5. 與兩年前比起來,窮困與少數民族裔孩童使用行動媒體裝置與應用程式的比例顯著提高,不過貧富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6. 電視仍然是最常使用的孩童教育內容平台


參考資料
Common Sense Media Research, 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 10/28/2013, http://www.commonsensemedia.org/research/zero-to-eight-childrens-media-use-in-america-2013
Infographic, http://www.commonsensemedia.org/zero-to-eight-2013-infographic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網路活動資料全都露

芬蘭的資訊安全專家與專欄作家Mikko Hypponen在TED,所做的演講"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這個演講談到三個主題,首先是美國政府對於任何一位外籍人士,當他的資料會經過美國的實體(例如網路或是伺服器)時,不論是否涉及不法,均會進行地毯式的監控。換言之,任何一位網際網路的外籍使用者都會被監視。因此在其他地區人士在使用美國公司所提供的資訊時,似乎需要找出替代的方案。其次他也提到下一個殺手級的病毒為何,我們能應付這個可能的超級病毒嗎?最後的主題是在這個政府監控的時代,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數位隱私?
這些議題確實是資訊時代,尤其在這個巨量資料的時代,一般人需要非常留意與思考的問題。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一書中所塑造的老大哥Big Brother,已經成為真實。其實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這類的電影出現,最真實也最具戲劇張力的莫過於由D.J.卡魯索擔任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擔任執行製片的鷹眼(Eagle Eye),以及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但是似乎大家都只是認為那只是虛幻的電影情節,不過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對於巨量數據Big Data的取得與處理能力成為主流之一時,這些電影情節已經是成為真實。
圖片來源:wikipedia

鷹眼預告片
其實美國國家安全局早在2007年透過稜鏡計畫(PRISM),就已經在幹這些事情了,只是在今年6月被目前遭到美國政府通緝,人正躲在莫斯科約的聘人員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之後,大家才確信真有其事。
圖片來源:Wikipedia

Juan Enrique 2013年2月在美國加州的TED演講中提到數位刺青(electronic Tattoos),他其實是講四個相關聯的主題巨量資料(Big data),刺青(Tattoos),永生(Immortality)與希臘。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kedIn、手機、GPS導航系統、Wikipedia、Foursquare、Trip Advisor、信用卡等都會留下足跡,而且這些足跡理論上會活得比你久,因為他可能會被一直保存下去,某方面來說,這似乎就是永生。而且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以及已經非常成熟的影像辨識技術,任何一個人可以輕易地被辨識出來,因此Juan Enrique透過四個希臘人物的故事,建議在使用資訊工具時應該要注意的四件事情:1)留心自己在網路上所留下的任何資料,包含貼文、相片、影片等,2)不要時時掛在網路分享或是活動,而這些可能會羈絆你往前進的動力,3)不要過度挖掘他人的過往,4)不要太過於自戀,事事都在網上分享。

網路上有些人談到Google, Facebook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與不爭的事實。網路的確是豐富了生活,也讓生活更為便利,但是一方面也存在著某些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個人隱私的部分,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在於個人的判斷沒有一定的準則。不過世事難料,若是沒有特別的考量,還是謹慎小心一點比較好,尤其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所謂數位原生族一群。

參考資料
How the NSA betrayed the world's trust -- time to act, http://www.ted.com/talks/mikko_hypponen_how_the_nsa_betrayed_the_world_s_trust_time_to_act.html?utm_source=newsletter_daily&utm_campaign=daily&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button__2013-11-07
鷹眼電影介紹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764
全民公敵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全民公敌
每則臉書貼文都是你的「數位刺青」http://tedxtaipei.com/2013/05/online-life-permanent-as-tattoo/
你的網上生活, 變成永遠的紋身,http://www.ted.com/talks/juan_enriquez_how_to_think_about_digital_tattoos.html
Big Brother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 and They’ll Tell Your Dad,
Facebook Knows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可以手腳併用的腳踏車Varibike

德國公司研發出可以手腳併用的腳踏車Varibike,這台腳踏車定位在運動的用途。依據學術單位在20幾年前的研究,在某些條件下,手腳並用的方式可以比傳統的腳踏方式多約31%的動能,這也表示在登山時可能會更加省力。這款腳踏車的重量約為15公斤,除了連接手搖裝置到後輪齒盤的鍊條罩之外,與一般的腳踏車無異。除了手搖裝置外,Varibike也有傳統的把手。


Varibike號稱不僅速度較普通腳踏車快,而且可以兼顧上半身的運動。看起來不錯,不過的確不菲,官方網站售價高達4,449 歐元,約等同於台幣17萬8千元
不過在這家公司的網站上所展示的相片或是影片,都沒有看到手搖裝置與前輪鍊條連接的畫面,這是Varibike精華所在,因此不願意曝光,只要大家知道這輛車子是可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就可以。
根據影片上所展示的騎乘方式,手搖部分可以兩手同步的方式,以及與腳踏方式一樣的交叉運動。同步手搖的方式還好,但是交叉運動的方式若是平衡感較差,可能會比較容易出事。

參考資料
http://www.varibike.com/Seite32.html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改變未來生活的12項技術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102年5月下旬公布,從100種科技中選出有可能在2025年帶來14兆至33兆美元經濟效益,且可能改變未來生活、企業經營與全球經濟的12項科技:

1. 移動式網際網路
2. 知識工作的自動化
3. 物聯網
4. 雲端科技
5. 先進機器人技術
6. 可自主或半自主導航與駕駛的交通工具
7. 新一代基因組學
8. 能源儲存
9. 3D印刷
10. 更強韌和更有傳導性的先進材料
11. 石油和天然氣探勘與發現
12. 再生能源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

References:

  1. James Manyika, Michael Chui, Jacques Bughin, Richard Dobbs, Peter Bisson, and Alex Marr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nsights & Publications,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 May, 2013, http://www.mckinsey.com/~/media/McKinsey/dotcom/Insights%20and%20pubs/MGI/Research/Technology%20and%20Innovation/Disruptive%20technologies/MGI_Disruptive_technologies_Full_report_May2013.ashx
  2. Aimee Groth, 12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That Are Changing The World, Business Insider,  May 23, 2013,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mckinsey-technologies-that-will-disrupt-our-world-2013-5#ixzz2UmGy2AAO
  3. 陳維真,改變未來生活與全球經濟… 美智庫公布12項破壞性科技,自由時報, 2013年5月26日,http://tw.news.yahoo.com/改變未來生活與全球經濟-美智庫公布-12項破壞性科技-221209435.html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學生喜歡可在平板上使用的電子教科書

Photo:flickingerbrad/flickr
開學季對於很多商家來說是一個旺季,舉凡各種文具用品,書籍簿本等都是商機。近年來行動裝置的普以及豐富的數位內容,給了學生與家長另一個有別於傳統的選擇。
尼爾森(Nielsen)在2013年第一季具連結能力的裝置季報中,於一則父母是否較樂於讓孩子使用電子版本教科書的研究中表示,71%有平板電腦的學生有興趣使用平板電腦上電子書版本的教科書。Google 是注意到這個趨勢的公司之一,學生現在可以在Google Play 上購買或租用數位教科書。

在年齡超過13歲且會在學校中使用自己的設備的學生中,由尼爾森所提供的圖表中可以看出,51%的學生會使用自己的設備搜尋網路上的資料。此外,46%的平板的擁有者會用它來收發電子郵件,42%會閱讀電子書,40%會用來作筆記,30%會用來作老師指定的作業。
對於11歲以下的學童,78%擁有平板的父母,會讓孩童在家中使用平板。54%的父母表示是基於教育的目的讓孩子使用平板。不過即便某些家長期待有多一點教育相關的內容,但仍有五分之一的父母即便被提示將會有更多的教育內容可以使用,他們仍然不允許孩子使用平板電腦。

參考資料
Vignesh Ramachandran, Most Students Want to Access Textbooks on Tablets, Mashable, 8/29/2013, http://mashable.com/2013/08/29/nielsen-textbook-study/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年長的臉書活躍使用者-105歲


105歲不用人照顧就已經偷笑了,竟然還可以當長期義務志工,並且可以自己開車,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剛於2013年1月22日度過105歲生日,出生於1908的Edythe Kirchmaier老奶奶,去年成為Facebook年紀最大的註冊使用者,Facebook甚至為了她修改程式,因為Facebook的系統認為1908年不是一個正確的出生年份。她也是加州最年長的駕駛,在86年的駕駛歲月中從不曾收到超速或違規停車的罰單,也不曾發生過意外
她於8/23在她的臉書寫道,有匿名人士於昨天(8/22),捐給她一輛Honda Civic新車,而且她長期擔任志工的人道組織Direct Relief,給了她一個恰到好處的特殊停車位,感到非常的感動。

以改善世界各地受到貧窮、疾病、與內亂所影響之民眾的健康與生活的Direct Relief組織的發言人表示,過去40年來Kirchmaier老奶奶,持續奉獻她的時間帶給世界各地的人更健康的生活,自願每週到Direct Relief擔任志工,並且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因緣際會地參與救災工作,至今仍持續參與。

她在今年稍早於2月份接受NBC的Jay Leno於The Tonight Show訪問時談到,她的父親與兄弟都活到90歲,母親因為手術的原因所以較早過世,她的兒子72歲、女兒則是70歲,看來家族有長壽基因。
她在接受訪問過程中言談風趣、口齒清晰、思路順暢,真是不簡單。她認為汽車與飛機是在她的生命中最偉大的發明。她也是數位裝置的使用者,擁有電腦、印表機、數位相機、平板電腦等。
施比受更有福,看她長久以來持續不斷的奉獻付出,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樂於嘗試新的科技與事務,這應該也是她可以如此長壽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資料

  1.  Fran Berkman, Facebook's Oldest User, 105, Gets a New Car From Mystery Donor, Mashable, 8/27/2013, http://mashable.com/2013/08/27/facebook-oldest-user-new-car/
  2.  http://www.facebook.com/edythekirchmaier105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無線智慧手機充電站

現在的智慧手機非常耗電,若是一直掛在網上,則耗電量更大。依據Digital Power市場調查公司的CEO Mark Mills最近所提出的報告顯示,一台iPhone考量使用網路以及一般的使用情況下,假設每月使用1.5GB資料量,且假設處理每一GB的資料需要耗掉19KW,最差狀況下一年大約要消耗掉361度電。若以現在台灣電價最低的一度2.1計算,大約需要758元。若是夏天夏季電價加上空調用電的增加,費用可能要加倍。若與通過能源之星認證的中等尺寸電冰箱每年平均耗電322度相比,手機的耗電量竟然高過冰箱。雖然這個數據是極端的情形下的估計值,不過卻也顯示了手機的耗電量是不容忽視的。依據Bryan Walsh的報導,數位設備大約用掉全世界1/10的電量,而且這個數字是持續增加的。
上述研究與報導的資料,事實上也隱含一個情況,就是行動裝置的電力持續問題。若是大量使用無線網路下載資料,智慧手機大概只能撐一天,若沒有攜帶備用電池,則可能就需要充電器,但問題是一般人不會隨身攜帶充電器。幸好,台北某些捷運站自去年開始,就設有免費的行動裝置充電站,方便乘客臨時充電之用。這項立意良好,但是有幾個潛在問題1)僧多粥少,可能要靠運氣才可以使用,特別是在交通尖峰時間,2)充電時人不可以離開,否則手機可能會遺失,3)若是特殊充電器規格,可能得隨身攜帶充電線。

最近一位稱為Jeffrey Maganis者,成立了一家稱為ChargeAll的公司,這家公司專注於各式手機充電器的製造。最近推出一款類似自動販賣機一般的付費充電站,讓有需要的人可以付費(大約美金1~5元),以無線的方式進行充電。這個充電站可以擺放在人潮密集的地方,例如賣場、速食店、超商等地方,因為充電時可以上鎖,所以手機充電時,顧客可以先去忙別的事情,稍後再回來取件。這是一個蠻不錯的點子,如果在一些大型活動場合,例如燈會'展覽'或是演唱會等場合,擺在適當的地方應該會有不錯的回收。而且這個充電站也可以當成數位看板,以播放廣告,算是一舉數得。
星巴克的CEO Howard Schultz已經宣布某些位在波士頓與矽谷的店,將會提供這個免費的無線充電站,以服務星巴克的顧客。
看來處處是商機,但是太方便反而是一種浪費的推手,如何看待這個方便的裝置,見仁見智。

參考資料
  1. 大陸新聞中心,研究顯示iPhone每年耗電超過冰箱,8/20/2013, http://www.nownews.com/2013/08/20/91-2976719.htm#ixzz2d8vkDnbb, NowNews
  2. 東森新聞, 北捷來「電」了! 6大車站設免費充電站, Yam新聞, 3/2/2012, http://history.n.yam.com/ebcnews/life/201203/20120302824848.html
  3. Mark, P. Mills, The Cloud Begins with Coal, 08/2013, http://www.tech-pundit.com/wp-content/uploads/2013/07/Cloud_Begins_With_Coal.pdf?c761ac
  4. Bryan Walsh, The Surprisingly Large Energy Footpri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Time Science and Space, 8/14/2013, http://science.time.com/2013/08/14/power-drain-the-digital-cloud-is-using-more-energy-than-you-think/#ixzz2d8t2zzkr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3D列印生態系的生力軍:大眾價位的3D立體掃描器

剛剛於2013年6月被Stratasys收購的著名3D列印設備製造商MakerBot,於2013年SXSW發表的桌上型3D掃描器,預計於2013年10月中開始出貨,這台配備雷射裝置的掃描器售價美金1400元,若加上維護合約與搭配這台掃描器的軟體MakerCare,須另外加美金150元。
這個大眾價位的3D掃描設備的出現,代表3D列印或是複製,將要開始起飛的象徵。
3D列印須要有模型才可以列印,而這個模型可以使用CAD/CAM軟體產生,但是這種軟體的價位與使用性,會讓一般的普羅大眾却步。或者也可以使用3D立體掃描器,取得物體的立體模型,以便進行複製。這種方法容易許多,但是這種立體掃描設備,通常價位也是不低。現在有這種平民價位的立體掃描設備出現,可以預見它的普及性將會大大提升。
MakerBot的立體掃描器,利用兩個雷色光以及一個攝影機,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取得,最大可以高8英吋,直徑也是8英吋的物品的立體幾何資料,並且可以轉換為幾種標準的檔案格式。

參考資料
Stan Schroeder, MakerBot Digitizer Lets You Turn Objects Into 3D Models for $1,400, Mashable, 8/24/2013, http://mashable.com/2013/08/23/makerbot-digitizer-2/

時速可達164公里的自行車

一輛自行車可以騎多快?目前的世界最高紀錄是由 Fred Rompelberg在1995年所創下的167 mph(時速167英里,大約為268公里)。

最近位於倫敦的一位稱為Tom Donhou的車架製造商,宣稱一台手工打造的自行車,在道路上的行車時速可以到達80英里(約為128公里)。而在室內的測試中,時速甚至可以到達102英里(約164公里),這個速度對於自行車來說,真是不可思議的數字。

Donhon的這輛自行車是在幾位朋友的協助下,以客製化的工程技術所組裝而成的玩意兒。打造這輛自行車的目的多少是要展示自家工程技術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真的是要打造一輛可以飛快行進的自行車。相較之下,一般民眾在一般的自行車上,在相同的騎乘條件下,大約的時速是25英里(約為40公里)。為了要達到如此高的速度,由該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它的前後齒輪的比例,即便是跟競速的公路車相比,都是極度誇張的不成比例。一般車輛的前齒輪齒數大約為20~50,而這輛自行車的齒數為104齒。此外,Donhon也試圖將齒鍊條下壓到接近地面,以及降低把手的高度,以便讓車輛行進間更穩定。
Donhon改裝自己的福特Zephyr汽車,使得可以讓自行車緊密的跟在後頭,以當成前導車以及擋風作用。
依據Donhon的測試報告,他的這輛自行車無法打破Fred Rompelberg的紀錄,不過卻對自己藉由自家的技術可以達到如此快的速度感到非常興奮。此外他也強調這是英國的技術,也是一般的手工技術(猶如在自家後院打造的一般)
由Youtube中看到Fred Rompelberg創造這個紀錄的影片,以及Tom Donhou的影片可以看出,Donhon的測試方式應該是follow Fred Rompelberg的作法。不過Donhon有交待整個車子的製作過程,誠如其自己所說的,是使用自家後院的技術與設施打造出來的自行車,可以有如此成就,值得敬佩。

參考資料

  1. Luisa Rollenhagen, Custom-Engineered Bicycle Hits 80 Miles per Hour, Mashable, 8/23/2013, http://mashable.com/2013/08/22/bicycle-80-mph/
  2. http://www.donhoubicycles.com/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5wmkXu_v2k
  4. Wikipedia, Fred Rompelbe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_Rompel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