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谷關七雄老二馬崙山

爬山日期:2015/1/29

爬谷關七雄老二馬崙山,依照慣例搭乘0725由高鐵站發車的153新幹線,有點誇張一上車就沒有位置,最差狀況搞不好會一路站到谷關,還好過了東勢就有坐位。
馬崙山是谷關七雄的老二,標高2305公尺,由步道口算起單趟為7公里。
今天由谷關豐客總站起算,來回大約走了24公里,花了將近7小時時間,上升高度約為1600m,其中在步道的時間大約為5小時,總里程約為14公里,上升高度約為1200多公尺。
這個步道沿途完全沒有繩索,也很少看到登山步條,算是很安全難度不高的步道,但是就是路程遠了一些,要安步當車慢慢前進。遇到一團也是腳程很好,領頭的山友告知他這條步道已經走了N遍了。
台電巷入口

台電巷起點

台電巷終點,登山口起點




行程摘要
0934谷關
1004台電巷
1034馬崙新山步道口 1070m
1118 2K 1450m
1200 4K  1900m
1310 7K  三角點
1325 6.5K涼亭休息吃午餐
1535 台電巷斯可巴步道口
1620搭上往豐原的豐原客運,因為153新幹線是1645的車子,還要等25分鐘,二來也想搭看看一般的客運行駛時間差多少。站牌數比新幹線多了一倍以上,可能是遇到下班下課尖峰,所以超級慢的,預估雖然比新幹線早25分鐘發車,但是會比較晚到國家教育院,下次就真的絕對不可以搭這班車,除非發車時間差一個小時以上。


2017/2/3補充
去年由登山社群得知,馬崙山入口的私有土地地主,因為山友一大早爬山的喧嘩,吵到他高齡父親的睡眠,因此決定封閉入口。不過若是他有在家裡,他會開小門,讓山友還是可以進出。當時對於這則訊息半信半疑。
今天再度探訪馬崙山,到達登山口時,果然看到一道鐵門堵住入口,不過確如訊息所言,有開一小門,走進去看起來就是私人的場所,忐忑不安的走過去,沒事,這應該就是現在運作的模式吧。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谷關七雄老三屋我尾山老五東卯山:屋東縱走

爬山日期:2015/1/24

網路取得資料
屋我尾山海拔高度:1796公尺,登山口:台8線(中橫) 31.2K,麗陽軍營左邊進入,爬升高度:1000公尺
東卯山海拔高度:1690公尺,登山口:台8線(中橫) 25.2K谷關大道院,爬升高度:910公尺

依據MyTrack所紀錄的資訊,總共花了6.5小時,走了約15.45公里,特別是僅花了2小時步行3.8公里,上升海拔1000公尺。屋我尾山上山平均坡度約為30度,而且很多地方都需要拉繩索,真不是蓋的具挑戰性。
屋我尾山縱走東卯山的這一段約3公里多的路線,在3.6k入口處,不過入口被封閉而且擺上警告標誌。這段路非常危險,步道不明顯,稍不留神就會迷路,而且一眼望去景物都是一樣,就會走不出來。所以沿途佈滿標示條,在行進期間都在確認眼力所及,有看到指示步道的標示條後才前進,所以推進較為緩慢,而且有幾個嚴重的崩塌地,也蠻危險的,難怪會禁止登山客進入。還好在入口處遇到一隊迷路的山友,一起走了一段,也算是幫忙壯膽。不過這一段路除了在極度不方便之處有人放了1-2條細繩之外,完全沒有人工設施,踩在遍地枯葉的步道上,可以體驗真正原野風情。若是有人同行,加上天氣好體能佳,值得一探這條路線。
東卯山算是熱門路線,碰到一團超多人的團體,幾乎佔據整個廣場。
東卯山6公里上升約900公尺,坡度大約為15度,所以只有屋我尾山的一半,高下立判。東卯山步道雖然為6公里,但是由谷關大道院牌樓到登山口大約為2公里,所以由此算起大約為8公里。



屋東縱走入口

屋東縱走複雜度






0625在國家教育院站搭上第一班153
0650在東勢站停留約5分鐘,繼續行駛
0735麗陽下車,沿台八線往谷關方向大約步行200公尺,由左邊的十文巷進入登山口
0745進入屋我尾山步道,沿途遇到零星登山客,依照慣例一一超過
0855 2K
0910 2.5K
0945 3.5K
0950 3.6K分叉點
1000 屋我尾山三角點
1010離開屋我尾山三角點
1140崩塌地
1205到達東卯山
1230東卯山下山
步道長度為6公里,花了一個半小時下山,時速大約為4公里
1355到達東卯山步道口
1420到達25K谷關大道院牌樓口
1450在25K谷關大道院牌樓公車站牌搭上153新幹線
1545到達國家教育院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谷關七雄老四波津加山

爬山日期:2015/1/19

波津加山是谷關七雄的老四,不過也不輕鬆。
即使將稍來步道的部份算進去,扣除吃飯休息時間,花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跟一般得到的資訊是6-7小時的時間,至少快了2個小時,中間也超車了兩隊。
稍來吊橋的海拔大約在730公尺左右,而波津加山的海拔是1772公尺,所以落差有一千餘公尺,單趟路程約3.7公里計算,平均坡度在25-30度之間,所以也不算是輕鬆的行程。



08:10國家教育院搭153新幹線(高鐵台中站發車,經市政府由中港交流道上高速公路,國道四號豐原端下高速公路)
08:50和平區 17k
09:15谷關(豐客總站台八線34K)
09:30稍來吊橋開始行程
中間短暫停留二次喝水
11:40波津加山三角點,吃在車站超便宜燒餅油條店買的中餐
12:00下山
中間短暫停留一次喝水與拍照
13:40豐原客運
14:00搭上153新幹線,蠻多人搭車的,而且幾乎是老人家,應該都是來谷關泡溫泉的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人口老化問題:危機與轉機

最近分別在四個地方看到人口老化的議題
 TED演講
 2014新興科技論壇
 商業週刊報導
 報紙資訊

 很驚訝人口老年化的議題如此嚴重,更重要的是大家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人口老化問題是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已經或是即將面臨的問題,台灣因為人口出生率為全世界最低,所以問題會更嚴重。
 11月22日在台北舉行的[後青春的安老學-2014高齡照護論壇]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談到,台灣老人看病 多,用藥也多,另外也與會人士也提到 2016年開始,台灣65歲人口首度超過14歲以下孩童。更嚴重的是相關單位預估台灣人口的高峰會出在2019年,之後死亡人數會超過出生人數,也就是人口會逐漸遞減。
 12月2日於台北舉行的 [2014台灣產業科技及政策論壇-下一階段之新興科技及發展策略]中,與會的日本演講者提到高齡化的照護問題, 日本人口在2005年達到最高峰,約為127,770千人(一億二千七百多萬人),之後隨著出生人口減少的因素,人口逐漸遞減,預估到2055年人口僅剩89,930千人(八千九百餘萬)人口,約略等同於1950年代的日本人口。相較於人口最高峰的2005年,到了2055年驚人的數據如下:
 日本人口將減少約3000萬人
 勞動人口約減少1100萬人
 高齡人口由佔人口比例22%躍升到約41%
 14歲以下人口由13.8%降為8.4%

另外,日本預估到2025年,看護人員將會短缺100-120萬人,這會影響高齡者的ADL(日常生活的活動性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以及(QOL生命的品質 Quality of life)。台灣在人口高峰的時程上落後了15年,但是降低的速度會高於日本,因為台灣現在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
 為了因應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各單位都投入資源,特別是希望透過引入高科技來協助解決問題。例如,會中提到會自動提醒吃藥的電鍋或是電器用品,以及會提醒吃藥或做事情的木魚等例子。
 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所以高齡照護問題不會比日本緩和,所以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

2014年10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TED活動中,德國人力資源專家Rainer strack,發表了The workforce crisis of 2030 -- and how to start solving it now演講。他出生那一年1964年是德國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有130萬新生兒出生,結果今年只剩下約60萬人,所以德國也面臨一樣的問題。若定義定義生產人口為15歲到65歲之間,以德國為例子,可以投入勞動的人口約為4千3百萬人,約略高於所需的勞動人口約4千2百萬,但是到了2030年,勞動人口需求約為4千4百餘萬,但是可以提供勞動的人口卻只有約3千6百多萬人,勞動人口嚴重短缺,大約缺了800萬勞動人口,這個交叉點約略在2017年發生,換言之,德國過了2017年就會開始發生勞動人口短缺問題。


 因此德國計畫引進更多外籍工作者,讓更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以及延長退休年齡以因應這個即將到來的問題。
 他模擬15個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勞動人口趨勢,這15個國家包辦全世界70%的GDP。模擬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時,這15個國家中只有4個國家發生勞工短缺,包含德國、俄羅斯、巴西、以及南韓。
 但是到了2030年,則只剩下美國、印度、以及印尼尚未發生缺工的情形,但是也已經是到了邊緣,其餘包含中國在內都會缺工,這是一件嚴重的警訊。

 而且依據統計與調查,具備技術與高科技的勞動人力短缺更嚴重,而基層勞工則約略有剩餘,這造成缺工問題更嚴重,勞動力短缺,而且是缺需要技術的勞工,所以他稱之為Labor shortage加上skill mismatch。
 所以面臨教育,品質,以及技術提升的問題,所以大家寄望可以透過機器人來解決,但是這又造成另一些技術人力的需求。演講者提到,他在90年代曾經在美國待過兩年,當他要離開時當地人員請他多送一些德國人來,因為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像機器人,一板一眼不會出錯。(A Gernam works like a machine)。而現在大家都使用機器人,此時美國公司請他多送一些機器來,因為他們工作的像德國人(Send more machines, they work like German)
 機器人並不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萬靈丹,例如40%的機器人用於汽車工業,但是汽車工業還是需要很多的人工。特別是在1980年代汽車的成本中電子零件少於10%,現在大約佔30%,但是到2030年可能會高達50%,而這需要另一類的勞動力的投入,特別是資訊與軟體人員。
對於引進勞動人口這個方法,演講者對全世界介於20~30歲之間的20萬求職者進行調查,以了解high telent到海外工作的態度,約65%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到海外工作。不過大多集中在歐美國家,希望可以服務的海外國家依序為:
 1 USA
 2 UK
 3 Candada
 4 Germany
 5 Swiss
 6 France
 7. Australia
另外,他們也調查這20萬尋找工作者,在尋找工作時的優先順序,結果出乎一般人的預料,薪水只是位於第8順位,最高順位是獲得認同(people are loking recognition),這跟馬斯洛的人類5大需求中,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不謀而合。尋找工作的優先順序如下:
1. Appreciation for your work
 2.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
 3. good work- life balance
 4.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superior
 ....
 8. attractive fixed salary


總的來說,全球性的勞動力危機(Global workforce crisis)是由勞動人口短缺,技能與需求的不對等,以及文化的挑戰所構成(labor shortage + skill mismatch + culture challenge)。演講者建議企業或是國家在面對勞動人口問題,需要思考下列四個主題
1. 如何預測人力供應與需求( How to forecast supply & demand )
 2. 如何吸引優秀人才( how to attract great people )
 3. 如何對於民眾再教育與提升技能水準(how to educate &upskill people)
 4. 如何留住優秀人才(how to retain great people)

 最重要一點是要改變態度,因為員工是資源與資產而不是成本也不是機器。
上述的龍動力短缺與人口老化議題,跟每一個年紀的人都息息相關,現在已經有如此詳細的預測資料,自己應該提早準備以因應這個情形。

參考資料
 http://www.ted.com/talks/rainer_strack_the_surprising_workforce_crisis_of_2030_and_how_to_start_solving_it_now?nolanguage=en%3Futm_source%3Dtedcomshare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後院的知了

後院的光蠟樹上聚集了超過9隻的知了,難怪聲音特別大聲。炎炎夏日的正午,聽到吵雜的知了聲,無形中降低了不少了暑氣。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蕨葉上的桐花



爬山途中看到滿地的油桐花,又進入全民瘋五月雪的季節,今年不知道是否會如往常般熱絡。途中也看到登山步道旁,一株蕨類的葉子上整齊排列了6朵完整的桐花,蠻奇特的。很納悶這幾朵花是剛好掉在葉子上,還是有心人排上去的?觀察周圍的落花數量,以及花朵的排列狀況,有很高的機率是人為排上去的。這又觸發另一個念頭,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會思考花朵鋪在葉子上的方式,然後會去推敲是誰放上去的,以及是何時放上的。但就這片蕨類的葉子來說,不論是由樹上飄落下來的花朵剛好掉在自己身上,還是人為鋪陳上去的,實際上沒有任何的差別,一句話就是隨緣。人生也是如此,看到有些人的生活方式,旁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但是要是本人對於這種生活方式甘之如飴,那旁人也無須置喙。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大坑步道樣式

爬了大坑幾條步道,發現步道的樣式有好幾種,蠻有趣的。
1. 無人工的自然林道



這是最棒最自然的步道,爬起來也最省力,也最能享受爬山健行的樂趣。主要分布在5-1步道。

2. 以相思木原木直接做成的木棧道





這是大坑步道最具特色的步道,也是比例最高的步道。不過也是受損害較嚴重的步道,目前有幾個已經坍塌或是看來岌岌可危的路段,都是屬於這類型的步道。

3. 原木板材構成的步道


這是早期好常看到的步道型式,以刨平以及切割工整的原木板材所構成。這一部分所佔的比例不是很高,也看得出來有相當的歲月。現在這種比較豪華級的步道似乎比較少了。

4. 石板步道

主要是在一號步道靠近體能訓練場有一段是以石板所構成的步道。

5. 仿原木的混擬土棧道


這種步道也曾經流行一陣子,因為這種步道看起來像是原木,但是實際上是混擬土所構成的,可能是太假了,所以近來比較少看到新的類似步道

6. 異常突兀的白色護欄步道


這個大概是整個步道中最突兀的部分,出現在5號步道的開始的某一路段,這是第一次在知名的登山步道中看到如此突兀的畫面。若真的要用這種型式的步道,那至少也不要用白色,而選比較可以融入環境的其他顏色,例如土黃色或是咖啡色。

7. 混搭步道



某些路段是採取混搭型式,例如原木護欄搭配原始步道,或是原始步道搭配仿原木混泥土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