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別跟山過不去電影觀看後感想



中搜訓練開始之初,就曾聽過別人聊到"別跟山過不去"這部電影,只是一直沒有很在意,也沒有積極想要一睹究竟。
這兩天在做有關山難相關研究的文獻探討時,又再度看到這個名稱,該篇文章提到戶外活動的盛行,這部電影有帶來一部份的影響。這終於引起我的好奇,尋找相關的報導與觀看影片。通常沒有意外的話,這類電影都可以在土豆網之類的中國網站上看到免費的全片長影片。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本書改編而成,勞勃瑞福自導自演。電影原名為A walk in the woods,中國翻譯為"林中漫步",算是中規中矩的直接翻譯,台灣翻譯為"別與山過不去",想要透過片名表達電影的真正意涵,不過我的慧根不深,實在無法體會出來。電影敘述一位年近花甲的長者,與一位年紀相仿者卻一身殘疾的老友, 突然興起到美國東部著名的阿帕契步道健行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是敘述一時興起,卻在一場意外之後收場的故事。凱茲中途有幾次想要放棄,也考慮要租車,還好都可以一路前行。依據片中的對推估,應該走了大約一半的里程。
整個活動途中也經歷了登山健行中,會遇到的狀況,下大雨,下雪,重裝落水,遇到灰熊騷擾,令人屏息的美景,以及活的地球演化教材等。
這部電影雖然內容詼諧,充滿了笑料,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
心得與感想:

  1. 就登山健行安全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不是好電影,它或許可以帶動人們親近大自然的風潮,但是一派輕鬆的樣子,會讓人們對於活動潛在的危險失去戒心。
  2. 郊區健行是老少咸宜的活動,超過月餘的重裝徒步行程又是另當別論。雖然阿帕契步道規劃完善,也有經過一些都會區,但是畢竟是耗體力的長程活動,而且大部分是在不是很多人活動的郊區,相形之下風險很高。所以完整的準備與規劃是必要的,本片在這一部分完全沒有著墨,只有在體育用品店的一些不痛不癢的對話。
  3. 可能是因為電影的關係,這兩位長者背負重裝,看起來仍是一副輕鬆之狀,依據我的經驗應該不是這樣子。帳篷,睡袋,睡墊,炊具,食物,飲水,備用衣物等,夯不啷噹少說也要十幾公斤。即便是氣候舒適宜人的春季,這麼一身行曩上身,絕對不會是輕鬆。
  4. . 四月份由喬治亞州開始健行,由片中得知橫跨了5, 6月。即便是由4月底到6月初,也有將近1個半月的時間。一個半月的時間,雖然有時會穿越都會區,但是所需要的食物、飲水與各種資源,看起來都應該不會如片中所呈現的那麼少。
  5. 女山友瑪莉說,三月份出來露營沒有帶三季帳是很愚蠢的事情,三季應該是指冬、春、與夏季。在這個冬末初春的季節進行戶外活動,作為健行者休息的最大保障來源之一的帳篷,應該具備這些能力。片中的三季帳應該是有內外帳,內帳有蚊帳的組合。不知道美國大陸型國家春季的氣候狀態,在台灣天氣陰晴不定,多雨,山區的天氣變化更大,所以攜帶可以適應多種季節所需的裝備是必要的。瑪莉也說麵條沒有營養,看起來她是一位有豐富登山健行經驗者。
  6. 主角在上完大號後,會做簡單的掩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而且挖糞坑的鏟子在片中出現三次,顯見導演很重視這個行為。想起去年在南湖山屋旁遍地是黃金的景象,顯見我們的登山教育有待加強。
  7. 在步道起點處,布萊森講了一段頗富禪意的話,值得記下來:"有人說阿帕契步道就像人生,你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但你得竭盡全力"。雖然有禪意,但是在踏上橫跨數個州,總長超過2千英里,大部分位於國家公園內的步道之前,講這句話就不恰當。腳踏出第一步之前,登山者對於整個行程所經過區域的環境、資源、與狀況雖不至於到達聊若指掌的地步,至少也要盡可能充分了解,以便讓這趟旅程更豐富與更安全。不過,根據片中的場景,兩位健行者中至少布萊森對於步道的狀況,是有相當的掌握。
  8. 片中,看到其他的山友幾乎都是典型的歐美雙杖健行,而兩位主角卻全程將登山杖掛在背包上,沒有拿出來用。我不知道導演是要表達甚麼,是用反喻法,讓大家知道要登山健行要使用登山杖嗎?否則就是一個負面的示範。
  9. 發現睡墊都是掛在背包外面,而且是掛在下方,但是好像沒有看到將帳篷掛在背包外面。
  10. 在山下,山友告知山上晚上會下6~8吋的雪,兩人抬頭仰望晴空萬里的藍天,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沒想到真的在山上遇到大風雪。顯見山區氣候變遷迅速,一個不小心就會有失溫的危險。
  11. 經過前方危險的警示牌, 但是沒有注意到。間接造成掉落涯邊,幸好隔天有登山客經過,協助他們脫困。不過晚上睡覺懸崖邊,卻沒有做任何的確保動作,也不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做確保,若是影片可以傳達這個概念會更好。
  12. 被困時說了很多感性的話,或許人總是要在這種時候才會想到很多事情
  13. 比爾不斷說出知識性資料, 應該都是來自大量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14. 有用石頭砌成的小矮牆,可以生火煮東西或是取暖,台灣的國家公園或是步道的管理單位,或許可以參考在國家步道的適當地點設置類似的設施。
  15. 比爾與凱茲也住了幾次的民宿或是背包客的住宿處,也可以到賣場,自助洗衣店,或是餐廳等。台灣有眾多的國家級步道系統,或許可以學習阿帕契步道所提供的服務與設施,會讓登山健行更安全,也讓活動者有更大的收穫。
5/29/2016補充
依據Nownews的報導[2],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的66歲女子拉姬(Geraldine Largay),在2013年7月到阿帕契登山時迷路。她的丈夫在與她失聯2天後報警,即便動員大批搜索人員前往搜救,但始終找不到。直到2015年10月14日,才在美國海軍的訓練營地發現遺體。依據她所遺留下來的手機和詳細的筆記本內容顯示,發現她至少存活26天,這期間曾試圖用手機傳簡訊給丈夫,告知自己不慎走失,但卻因為山中訊號不良,即便嘗試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也無法發送。
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6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01%2F9d%2F019dadbd5c90343c177e66c58c10abde.PNG

解析

  1. 她應該是獨自健行,為何一位超過六旬的女子會獨自健行?為何沒有同伴同行?
  2. 再次對比"別跟山過不去"電影中,所描述的兩位年紀與這位女士相仿的男士,在同樣的區域活動,卻看似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景,不禁令人捏把冷汗。
  3. 美國是各項救援經驗、知識、與設備均俱佳的國家,大批搜救人員仍然沒有辦法在她存活的26內找到她?這也顯示搜救的困難性。
  4. 雖然有手機,但是即便是較為省電的傳統手機,電池也僅有數天的電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更耗電,所以一旦發生迷途,對外最重要的通訊工具的電力必須要非常非常的注意。最好只有在必要的時刻才開機,其他時間最好關機,以保有電池電力。
  5. 台灣林務或是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在健行路線上會在有手機信號的地方標示,是一項貼心的服務。


參考資料
1. 線上完整影片
2015林中漫步A Walk in the Woods
http://tangrentv.com/thread-196.htm
2. Nownews, 婦人登山不慎迷路 留下心碎的最後遺言, 5/27/2016, http://www.nownews.com/n/2016/05/27/2114658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負利率的另類看法

當今尚生存於世的物種都有儲蓄的概念與做法,雖然絕大多數都不知道何謂儲蓄,因為不會天天都有食物,所以需要因應無法取得的情形。
除了人類之外,所以的物種所儲蓄的都是食物。
冬眠動物最直接,將食物儲蓄在體內。其他則是有些挖地洞,有些高掛樹上,有些則是找地方藏匿。這個行為的基本動機是生存,而行為則是經驗與世代傳承。除了自有文明以來人類以圈養取代狩獵,以栽種取代採集之外,包含遠古時代的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都知道,不是每天都可以得到所需的食物,例如嚴寒的冬天或是乾旱季節,能夠確保可以活到明天的保證是隨時可以取得食物,而儲蓄就是必要的手段。
食物放久了會腐爛,或是損壞,所以所有物種的儲蓄顯然都是負利率,隨著時間的增加,即使沒有使用,儲蓄的東西也會減少,這就是負利率。
聰明的人類發明了貨幣,讓人們可以將多出來的A東西,例如肉品,跟種菜的人交換B東西,例如蔬菜。而為了鼓勵大家多儲蓄,所以採取正利率,儲蓄越久可以有越大的利益。
這個人類用了千百年的制度,立意良善,但是在這個投入與所得被扭曲的時代,更精確說是利益分配不均的年代,正利率變成幫兇。有錢人的資本利得比一般人的勞力利得多太多,導致不用投入任何心力,仍可快速累積財富,造成貧富更大差距。
負利率或許是一個解方。一個儲蓄不多的人,正負利率對他的差異不大,但是對於財富愈多者,減少愈多,所以時間越久就可拉近有無者之間的差距。
所以看到很多人在媒體上批評負利率的壞處,特別是讓年輕人沒有未來的說法,實在無法苟同。
或許因為我是經濟的門外漢,所以才會跟主流經濟學者有南轅北轍的想法。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有史以來台灣人口首見減少

課堂上跟學生說明如何取得統計資料,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些資料時,突然發現台灣的人口出現負成長!105年2月份人口數為23,496,935,3月份人口數為23,496,813,2~3月份的人口增加率為-0.01。我想這應該是台灣首見的人口增加率變為負值。
或許下個月人口增加率又會變成正值,但是台灣總人口會變為負值,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近年屢次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台灣人口即將出現負成長,因為這個事實,將會出現的社會問題,政府與民眾都應該要有所因應。絕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那是幾年之後的事情,所以可能不痛不癢,現在這個呼籲已經不再是狼來了,而是已經迫在眼前了。
新政府揭櫫的施政方針,大抵上已經朝面對與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至於個人,也有一些各方提供參考的資料,就看自身的條件與合適性自我調整。


2016/5/12補充
昨天公布的最新資料,2016/4的總人口為23,499,404,比2016/3增加0.11%,所以暫時確定上個月只是一個暫態,但是值得持續觀察。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http://www.stat.gov.tw/np.asp?ctNode=683
全國統計資料的人口
首頁->全國統計資料->人口->人口靜態統計->人口數及人口增加率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ods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聖母峰電影的啟示

到浸水營與阿朗壹古道健行時,在車上看了一部依據1996年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山難事件改編的電影,台灣翻譯為聖母峰Everest。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Mount Qomolangma)在台灣早期稱為聖母峰(Mount Everest) ,高度約8848公尺。任何人都希望有機會到此朝聖,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得以如願,許多人也因此喪失寶貴的生命。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將親身經歷寫成《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改編而成。雖然有同樣經歷1996 珠穆朗瑪峰重大山難的登山客反駁這本書的部份內容,但是仍不損它的重大意義。

在前往登山健行途中看到山難的電影,感受格外深刻。這部真實記錄的電影,有3點值得登山愛好者深思。

  1. 貝克在最後攻頂時,發現曾經開過刀的視力似乎變的模糊,不太對勁,在領隊的強力要求之下,就地休息不再前往。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絕對重大的決定,人生就這麼一次,是全世界70億人裡面的極少數人,可以幸運的登上世界屋頂,然而在最後一哩路,竟然需要因為不是絕對問題的視力模糊而放棄,這是多麼痛苦的決定,然而他的理性最後戰勝感性,也使得他雖然必須截去手指與鼻子,卻是全隊唯一倖存者。這是任何一位山岳愛好者都一定要效法的對象。
  2. 而道格則是犯了絕大多數人都有的迷失,而這迷失是害人害己。攀爬珠穆朗瑪峰有一個「兩點鐘規則」,表示攻頂時間一定要在下午兩點前完成,不然就必須回頭。 當全隊人員都在2點登頂時,道格卻仍在半途。 待一段時間後,隊友還是下山,只讓領隊照顧道格。領隊勸戒道格放棄登頂,然而道格跟99.99%的人做了一樣的決定,怎可放棄人生這麼一次唯一的機會,雖然最後如願登頂,但也因此耗盡體力,用罄氧氣,更糟糕的是碰到超級暴風雪,導致永遠無法親自跟任何人分享這個喜悅。也因為他的這個耽擱,間接造成其他隊友罹難,以及直接造成領隊罹難,真是令人扼腕。
  3. 羅伯是一個稱職的領隊,整個行程對於隊員照顧的很好,而且成功勸阻貝克登頂而救了他一命,卻因為無法說服道格這個隊員,而讓其他需要照顧的隊員罹難,這是哲學上典型的要救一個人或是5個人的問題。在山腳下其他隊的山友發現天候不對勁,也知道道格的狀態時,雖然極力勸告羅伯只可能一個人活著回來時,羅伯的抉擇是陪道格,結果是雙雙罹難。雖然拋棄道格是很殘忍的事情,但是當時已知暴風雨將至,道格狀況極度不好又沒有氧氣,他當時若有想到另位幾位隊友可能需要他的協助,而果決的拋棄道格,趕緊與其他隊友會合,並盡力幫助大家脫困,或許自己跟其他人都還有活命的機會。

自己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山難搜救訓練,學成之後可以自救救人。然而不管搜救體系如何健全,搜救人員如何賣力,除非任何登山者都可以理性認知,遵守登山該有的規則,否則令人遺憾的山難就會一再重演。
前幾天一位體育大學的學生,不聽排雲山莊管理人員的勸阻,仍仗著自己經驗豐富體力佳,執意在氣候不佳的雪季攀登玉山,很不幸的在小風口處墜落,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又連累一群山難救援人員,在惡劣的天氣下,冒著風雪進行搜救任務,真是非常的不智與不值得。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15歲末嘉義大凍山之旅

2015/12/13跟社大與台中市愛山協會的山友搭遊覽車到嘉義大凍山步道健行。


摘要

這個步道難度不高,但是有些地方標示不清楚,例如有坍方無法通過之處的標示
有多林與頂湖兩個登山口,由多林登山口較為方便,而且不用走產業道路。頂湖登山口則需要走一段產業道路,不過這條路線人比較少
國家步道網站上建議的時間差不多,但是路線在十八羅漢洞與明月窟之間是坍方,也就是流星崖(巖?)無法通行。若是要到這兩個點,都要先下切到景點,然後再爬上來,這是一般人不喜歡的方式,十八羅漢洞沒有景觀,可以不用過去,不過明月窟倒是很值得看看。
若要搭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搭嘉義客運或是阿里山火車到奮起湖。然後步行到多林登山口,初估路程大約5公里,步行需1小時。



行程經國道3號接台18線阿里山公路,在石棹轉169線道,再轉155道於么妹山莊旁的多林登山口開始爬。
約10:00開始出發,浩浩蕩蕩近80人的隊伍,真是壯觀,也延緩了推進速度。因為昨天已經由國家步道官方網站下載地圖,所以大致上有行走的概念。到觀景平臺後因為人很多,連拍照都很困難,所以很快就依據地圖的指引往步道另一端前進,途中遇到壓隊的林老師,他告知要由觀景平台的另一邊下去,哇晴天霹靂,再三確認之後,雖然心中依舊狐疑,不過還是再上一次平臺,真是傷腦筋。

上了平臺果然發現另一頭有另一個步道,所以不做停留就繼續前進。沒多久步道結束,接上產業道路,看到指標顯示是前往頂湖停車場,心理很徬徨,旁邊另一團的山友也不確定,就且走且問對向山友的方式摸到了,預計的下一個景點石獅象。這一段路走的真是忐忑不安,顯見標示不清楚。


剛剛開始行走時的超車動作,消耗蠻多體力,現在有點累,因此稍微放慢速度。
到了回頭嶺下一點是十八羅漢洞,在參閱旁邊的路線看板時,一旁的山友好心告知十八羅漢洞的路斷了。不過因為沒什麼說明標示,而且時間尚早,所以就走看看。果然,十八羅漢洞顯然已經荒蕪,而且往前的路也封閉,只好調頭回到回頭嶺,由另一條路推進。
沒多久發現一條往明月窟的岔路,而這個就是正常路徑下十八羅漢洞的下一站,顯然這條路也是要回頭。一樣基於探路的心態進去看看。這裡是整個路程中最有看頭的一段,因為地殼運動擠壓的地形,讓人必需彎腰才得以通過,真是奇特。




由明月窟回到主步道,沒多久就回到登山口,看看時間還不到一點。
依據My track的記錄,大約步行了8公里,花了約3小時,還算可以。


稍微梳洗一下,換下濕衣服,邊吃午餐邊看說明牌,對於早上回頭的事耿耿於懷。吃完午餐看看時間,決定再探一次步道。
這次完全不帶任何東西,只帶相機。這次沿另一條路徑,人比較少,長度比較長,但是有一些景觀,包含樹石盟。當接回到主步道時,發現就是早上掉頭回到平臺的地方。


到了平臺,景象跟早上簡直是天壤之別,因為人不多,陽光角度也對,所以可以從容拍照再下山。

回程走早上上山的路線下山,特別留意是否有可以接到石獅象的路線。
果然在半途的涼亭與廁所旁發現早上規劃要走的路線,這證明我早上的規劃是對的,不過實際走的路徑更大圈,而且也發現更多的點,也算是額外的收穫。
第二趟路程,花了1小時15分,走了約3公里,真是過癮。
回程在奮起湖停留一會兒,發現杜鵑花已經盛開,也發現車站旁步道的竹子是,枝幹看起來是圓的,但是摸起來是四方型的,很特別。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王爺葵

在銅鑼鄉間發現一種長的像太陽花,但是顯然不是太陽花的植物,查了相關資料得知它也是菊科的植物,名稱為王爺葵。在台灣鄉間隨處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大約是在11月開花,難怪這個時候被我發現,蠻特別的。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翅果鐵刀木

在后豐自行車道旁首次看到翅果鐵刀木,特殊的花朵形狀與鮮艷的顏色吸引我的目光。依據網路的資料顯示,這是原產於熱帶地區的豆科植物,植株可以高達3-5公尺,顯然今天看到高度約為1公尺的翅果鐵刀木,算是幼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