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美國星級自行車 vs 大小輪骨董車

九世紀自行車草創期,曾經出現兩台極為類似的形式,分別為大小輪骨董車(Penny Farthing)與美國星級自行車(American Star),兩者的特點是前後輪的直徑大小很誇張的懸殊。
大小輪骨董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小輪骨董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星級自行車[2]
美國星級自行車[2]
大小輪骨董車騎車示範
星級自行車騎車示範
大小輪骨董車目前仍可以在市場上購買,也有一群愛好者會固定的活動。而比較晚問世且看似有比較多改良的星級自行車,就幾乎銷聲匿跡。
茲將兩者的差異性列表說明如下:


大小輪骨董車(Penny Farthing)美國星級自行車(American Star)
首次出現年度1871 ,發明者James Starley[1]
1880, 發明者G. W. Pressey[2]
整個自行車發展過程中,唯一在美國開發的自行車
國別英國美國
前後輪構造大輪子是前輪大輪子是後輪
傳動機構踏板加上曲柄槓桿加上皮帶
騎乘與身高的關係大輪徑大小需要屈就騎車者的身高,特別是大人與小孩大輪子的輪徑不需調整,直接調整槓桿上的位置,就可以適合不同身高的騎車者
騎車方式循環式的踩踏,從自行車的側面觀看,以順時鐘的方向循環踩踏,直接帶動輪子轉動,就是一般慣用的騎車方式
不是使用曲柄與踏板,使用類似槓桿的踏板,配合輪軸上的棘輪,順時鐘踩踏時,可以透過連接在槓桿與輪軸上的皮帶,將動力傳達感後輪。
踩踏到定點後,棘輪上的彈簧可以讓槓桿復歸到原來的位置,這個返回的動作因為棘輪的緣故,不會干擾輪子的轉動。不過彈簧的力量只足夠讓槓桿回到原來的位置,卻不足以也將騎車者的腳一併復歸,所以騎車者在彈簧讓槓桿復歸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將腳稍微抬起,以免干涉復歸的動作。若長久騎車,會讓腳部感覺疲勞。
不是慣用的方式
剎車
原始設計沒有剎車裝置。可能的原因如下:
1)因為騎車者坐在前輪上,剎車直接作用在前輪最方便。剎車時前輪會被制動,但是後輪尚在轉動,可會有翻車風險。若是將剎車作用在後輪上,機構可能會很複雜,而且制動力可能會不足。
2)因為後傾角(Caster angle)很小,車子比較難操控,若在停車時其中一隻手還要分心去剎車,可能會讓車子更難操控。
3)當時路上交通不如當今這麼繁忙,而且車速也ˇ不快,所以就直接將踏板往後採來做剎車。
有剎車機構,作用在後輪的輪胎上。
平穩性因為後傾角(Caster angle)很小,車子比較難操控,容易摔倒。騎士坐在後輪上方,操控機構也位於附近,而驅動輪位於前輪,所以操控軸跟前輪與地面之接觸點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後傾角,增加騎車時的穩定性,這也是星級自行車最大的訴求。
普級性很普級比較不普級
現在的情況仍有一批忠實的愛好者,仍在使用這款車子鮮少看到

參考資料
  1. Grace's Guide, Penny-Farthing, https://www.gracesguide.co.uk/Penny-Farthing
  2. Wikipedia, American Star Bicyc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Star_Bicycle

CCM Tour: Jul. 31th 中科台中園區水崛頭

 今天(109/7/31)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有導覽解說行程,抽空到附近晃了一圈。

中科管理局後方(24°12'39.2"N 120°37'05.8"E)木薑子屬的潺槁樹結滿果實,部分已經逐漸成熟。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淺談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歷程

作為現代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的自行車,它的發展歷史一直受到某些歷史學者與有興趣民眾的關注。1990年在英國首度舉行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1],除了今年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停止之外,每年都會舉行,讓對自行車發展歷史有興趣者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第一台自行車發展的歷程,一直受到高度的關注。
德萊斯[2]
自行車是德國發明家德萊斯(Karl Drais)於一八一七年發明的跑步機(Laufmaschine)[2],這個陳述目前看起來比較沒有爭議性。德萊斯是一位發明家,除了自行車之外也有不少有創意的發明。
Laufmaschine[2]
除非當事人可以現身說法,或是留下夠多的文獻資料,讓後來者可以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否則通常會有不同的說法出現。
德萊斯雖然發明了打字機,不過可以猜想這部剛發明的機器,應該還不是很實用,所以當時的紀錄大部分應該都是用手寫的文件。除非很刻意詳細的紀錄研究與發明過程,否則用手寫的紀錄或許不會很詳細。
德萊斯在200餘年前的創新發明,在其發明自行車的靈感來源與動機上,顯然沒有留下足夠多可以讓大眾信服的證據,導致後來對於自行車發展有興趣的學者或是民眾,有一些分歧的看法與意見。
火山爆發跟自行車有甚麼關聯性?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但是根據某些人士的研究,自行車的誕生似乎跟火山爆發有關。
已故MIT工程學教授David Gordon Wilson,所出版膾炙人口的自行車科學(Bicycling science)一書中[3],引述德國對於自行車歷史有深入研究,且撰寫德萊斯傳記的Hans-Erhard Lessing[4]博士的說法,認為德萊斯會發明跑步機,是因為1815年印尼發生人類史上最大的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中歐與英國地區1816年是沒有夏天的一年,北半球農作物欠收家畜死亡,造成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馬匹也因為飼料缺乏而大量死亡,自行車是為了替換瀕臨滅絕的馬匹而發明的。這個說法,在每年舉行的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上,引起正反雙方的論戰。
衛報記者Hazae算是支持的一方,她指出德萊斯最主要的興趣是不需要馬匹的旅行。她在文章中引述德萊斯傳記作者Lessing的假說,德萊斯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主要是對政治以及環境危機的反應[5]。
歐洲於西元1812~1815之間飽受農作物收成不佳之苦,主要是受這段期間歐洲發生的戰爭所致,加上1812年拿破崙由莫斯科撤退時,士兵突襲了穀倉讓情況更加嚴峻。而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1816年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更讓情況雪上加霜。
Hazae在文章中也指出,因為德萊斯對於不需馬匹的旅行有極高的興趣,因此先從當時流行的四輪馬車著手。他第一輛不須要馬匹的車輛,很單純直接將馬匹換成人力,只是馬是從前面拉車,改成人力時是由後面推車,很類似用腳踏車推著雜細車的樣子。稍後在1817年才修改為大家熟知的兩輪跑步機。她認為這或許是德萊斯受1790年代在法國很風行的hobby horse的啟發,而得到的點子。這個應該就是有些文獻提到,1790年代法國西夫拉克所發明的裝置。
在加拿大Ryerson大學室內設計學院教授永續性設計的Lloyd Alter,在Treehugger發表的文章中引述Lessing的看法,德萊斯所設計的跑步機,是第一個使用現代自行車設計原則:平衡的車輛。在現代人眼中兩個輪子可以取得平衡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是200年前二輪自行車誕生前夕,一般人卻是不容易理解[6]。
慕尼黑記者約斯特·皮特奇(Jost Pietsch)對於Lessing有關於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說法深不以為然[6]。他於2017年舉行的28屆國際自行車歷史研討會中發表一篇文章,談到德萊斯曾經自述發明跑步機的靈感來自於溜冰(skating)[7]。而且德萊斯在1817年稍後發表關於他的發明的說明中談到,溜冰與快速滑動的跑步機,其基本原則是相同的。這個說法是合理的。溜冰時先用腳蹬地板滑動到一定速度後,讓腳懸空之下,只要溜冰者可以保持平衡,就可以滑行一段時間。同樣的,在騎跑步機時,只要用腳蹬地板讓跑步機達到一定速度,騎車者將腳離開地面,只要可以保持平衡,就可以滑行一段距離,跟溜冰類似。
所以他認為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靈感來自於溜冰,而非坦博拉火山爆發所引發的後續事件。
探討賈伯斯構思出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生活最大的iPhone過程,或許可以作為德萊斯創作自行車的一個參考。
任何的創新發明,一般看起來都像是靈光一現突然蹦出來的想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常言道: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一個創新的發明或是概念,都是在某一個大環境的脈絡下,因為某個有天賦的人,應用自己所具有的專長或背景知識,將體驗到的創新想法實現或是提出論述。
iPhone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現身不是偶然,而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二十世紀以來,一路不停發展的結果。而賈伯斯早期與友人沃茲尼克創作出膾炙人口的APPLE電腦,一路扮演資訊科技進展推手之一的角色。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下,iPhone終於水到渠成的順勢推出。換言之iPhone是在外在環境完備,恰好有一個具備深厚根基的賈伯斯,洞悉這個趨勢而提出這個創新之舉。可以說一個有能力與創新思考的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創造關鍵的創新事物。同樣一位賈伯斯若出生在一個世紀之前,壓根兒也不會有丁點跟iPhone的念頭,因為根本沒有這個環境。
時間拉回200年前,德萊斯發明自行車的那個時空環境,就前面所談到的相關脈絡,例如拿破崙戰爭,坦博拉火山爆發都是事實,而且也確實有可能影響氣候或是造成農作物欠收。
德萊斯熱衷發明與創新,也確有其事。當時蒸氣火車也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身為一位創新發明家,有別於他人的方向,而朝發展依靠人力並捨棄馬匹的交通工具,也是很合理的思維。他本身對於需要平衡技巧的溜冰也在行,在這個時空脈絡下,以當時馬車的輪子結構為基礎,發展也需要平衡的自行車,是極其自然的發展。因此前面各家的說法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可性度。
或許我們可以論述如下:
具有創新發明精神的發明家德萊斯,對於溜冰技巧熟悉,也熱衷於創造不用馬匹的交通工具。由1812年開始因為戰爭而引發的農作物欠收,造成食物價格飛漲,不僅威脅百姓的飲食,馬匹與其他家畜的飼料的影響更巨。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影響隔年的氣候,讓歐洲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讓食物的問題雪上加霜。這激發德萊斯發揮自身的發明精神,利用當代已發展或是出現的技術,融合自身的經驗,而在1817年創作出現代自行車雛型的跑步機。
這或許是比較中庸的論述。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或是狀態叫做心流(flow)[8],這是由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Csikszentmihalyi)教授所提出的。心流(flow)是一種個人全神貫注於某種活動上的心理的狀態,特別是指要以高度自己熟悉技能,完成相當程度任務時,心理所得到那種飄飄然的喜悅狀態。若只是簡單的任務或是活動,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相信德萊斯在發想跑步機的過程中,應當不時會體驗到心流的感覺。自己在探索德萊斯的心路歷程中,也有心流的感覺。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Cycling History Con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Cycling_History_Conference, 存取日期 7/24/2020
  2. Karl Dra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Drais, 存取日期 7/24/2020
  3. Wilson, David Gordon, and Theodor Schmidt. Bicycling science. MIT press, 2020.
  4. Hans-Erhard Lessing, https://de.wikipedia.org/wiki/Hans-Erhard_Lessing, 存取日期 7/24/2020
  5. Victoria Hazae, 200 years since the father of the bicycle Baron Karl von Drais invented the 'running machine', Cycling UK, 2/28/2017, https://www.cyclinguk.org/cycle/draisienne-1817-2017-200-years-cycling-innovation-design, 存取日期 7/24/2020
  6. Lloyd Alter, How the Eruption of Mount Tambora 200 Years Ago Led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Bicycle, Treehugger, 10/11/2018,  https://www.treehugger.com/how-eruption-mount-tambora-years-ago-led-invention-bicycle-4855936, 存取日期 7/24/2020
  7. Jost Pietsch, Karl von Drais and his „Eureka!“ on ice, 28th International Cycling History Conference, 5/30/2017, Mannheim, http://fahrrad-history.de/karl-von-drais/karl-von-drais-and-his-eureka-on-ice/,存取日期 7/24/2020
  8. Nakamura, Jeanne,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ory and research."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9): 195-206.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探索自行車文化的內涵


什麼是自行車文化?跟日常生活有何關係?
文化是常民生活型態,自行車文化就是自行車融入常民生活的樣貌與過程。

自行車的出現在人類史上有何意義?
自行車出現之前,人類主要的交通工具馬車依靠獸力。
自行車出現之後,出現的主要交通工具汽機車依靠燃料。
逐漸普級的電動車輛依靠電力,而電力主要來自石化燃料,水力,太陽能與風力。
自行車的出現,代表人類向擺脫束縛邁進一步,擺脫對如獸力與其他能源的依賴,朝自食其力前進。
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到,他發展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其他的案子,都是圍繞在改變能源使用方式[1]。
自行車則不受能源的限制,因為能源來自騎車者本身。
甚至現代人經常花錢將這些能源消耗掉,那為什麼不使用騎自行車消耗這些能源,也省去其他能源的消耗,例如化石燃料?
所以自行車沒有能源危機問題,自行車的能源危機就是人類本身生存或滅亡的危機。
簡言之,自行車的文化可說是人類自食其力的演進過程。
延續15~17世紀探險家探索地球未知領域的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科學與技術狂熱探索的十九世紀,也引領自行車進入大航海時代,探索它的無限可能性。
動盪衝突妥協與爆發交融的二十世紀,自行車融入常民生活,成為最普遍使用代步工具。
多元覺醒與萬物共生的二十一世紀,自行車成為包容友善與覺醒的象徵,以及如陸學森所言對於能源的重新思考。
自行車出現後的這200餘年間,地球產生了相當劇烈的變化。 這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這期間人口迅速增加。
自行車誕生前夕的18世紀末,人口不到10億。即使到現代自行車樣貌都完備的佩德森自行車出現的19世紀末,人口不過17億,這百年間人口增加約10億。
二十世紀的前半世紀,受到人類兩次互相毀滅的戰爭影響,1950年的人口約25億,這半世紀中,人口增加持平的8億。
二十世紀的後半世紀,戰後嬰兒潮加上人類對前半世紀生靈塗的覺醒,導致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世紀末人口達到前所未有的 61億,這半世紀增加近36億人口。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加上逐漸安逸富足的生活型態,加重地球本身,以及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壓力與危機。
如今二十一世紀只過了1/5,人口又增加15億現在達 75億,根據預估本世紀末將達100億。
人口過剩的問題一直是持續受到關注,從馬爾薩斯的人口極限論開始,一路以來都是有相關的說法與看法不斷的出現。二十世紀中期"成長的極限"是另一個里程碑,但是最終這兩個論述都沒有成真,人口還是持續不斷的成長,也沒有發生飢荒和者是糧食不夠的問題,那是否人口不斷的成長下去,這些問題一樣都可以迎刃而解呢?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或者是錯,也有一些團體或者是個人在推動以及鼓吹,減少人口的極端做法。最極端的作法是自我毀滅,比較和緩的做法是不要懷孕,不要有下一代讓人口自然凋零。不論如何這些都只是給小數的一群人,對於抑制人口的成長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人類就目前的現況看起來,會發生像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多人口消失的機會也不大,因為即便有這樣子的趨勢出現,在初期就被抑制了,所以現在人口要減緩成長,甚至逐漸降低的方法,除了人類自覺以外,已經沒有天敵或者其他的物種,可以辦得到。
唯一比較有可能的就是相類似這一次造成肺炎的冠狀病毒,若有一天有超級無敵的病毒出現,讓人類無法很有效的予以圍堵,而造成大量的人口滅絕,或許是一個比較有可能性。
有人臆測這一次冠狀病毒的來源,是實驗室流出來的,是人造的病毒。這樣子的說法應該不是空穴來風,甚至也有電影模擬這樣子的情境來拍攝。
Inferno海報[6]
Inferno海報[2]
影評通常將之歸類為驚悚影片的"地獄(Inferno)",是由湯姆漢克主演,改編自與達文西密碼同一作者的作品,是自己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故事情節懸疑驚悚,類似達文西密碼的情節,也是由湯姆漢克所飾演的大學教授,透過各種線索進行一連串的推演,最後終於水落石出,化解人類的危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意涵,他的另一個層面是探討當人口危機到一個程度時,有能力也很激進的人,可能會使用很極端的手法解決,觀眾的看法如何?
甚麼危機呢?這部電影的壞人是一位天才科學家,發明一種足以殺死全世界一半人的病毒,這個病毒就是要透過湯姆漢克主演之教授英雄的解謎,讓它最後可以引爆擴散,然後讓世界一半人死亡,另一半人可以存活。故事的結尾當然是飾演英雄的湯姆漢克,拯救了全世界。
面對人口邁向百億,且有無限可能性與挑戰的未來,撇開前面關於人口問題的各種預測與解方,人們與自行車關係演化所形成的新文化,如何適切的讓人類邁向更永續的未來,以減緩這個趨勢所造成的衝擊,或許是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可以著力之處。
文化探索館在個人廳後半部分,與城市廳的內容,恰好提供解決這個橫亙在眼前的巨大壓力的契機。
在動感劇院影片的後半段也可以融入適當的內容,這也與"探索"相呼應。

參考資料
  1. 黃靖萱。Gogoro發表電動自行車》陸學森:我賣的不是車,是「智慧輪子」。商業週刊。7/2/2020。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3003
  2.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f/f1/Inferno_2016_Poster.jpg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外觀聯想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基地的東大路與中科路交叉路口,近期出現一高一低極富現代感的兩棟建築物,較高的建築物是世界知名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的新總部,旁邊較低的建築物則是剛於7月2日開幕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轉動自行車向前行的輪子,大約6千年前出現後就如同他的形狀所展現,不停的引領人類往前進。而輪子的圓形,與為克服空氣阻力而出現的弧形,恰好與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外型相呼應。
 宇宙間的星球,基本上圓形是主要的形狀。一般人的認知,圓形也代表著和諧與圓滿。雖然不知道當時建築師或者是設計團隊,是以什麼樣的理念來打造這一個建築物,就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圓弧形除了與前面所敘述跟自行車的外型與構造呼應之外,也代表著探索自行車文化所要依循的路徑,是一個和諧圓融的方向。
這個外觀,讓我想起三個跟它外型有關的事物。
首先是被稱為"上帝的建築師"的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他曾經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如同維基百科上,很貼切的形容高第所設計之建築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構件,幾乎找不到直線。也連帶想到2018花博花舞館的外型。
安東尼高地作品:米拉之家[1]

2018台中花博 花舞館外觀
第二個讓我想起iRobot的Roomba機器人。 前往探索館參加開幕活動途中,跟同車親友談到探索館的外觀時直覺得說出Roomba 一詞,意思就是他的外型有點像。

Roomba [2]

第三個讓我想起的東西是中華鱟,雖然鱟有一根長長的尾巴,不過前端的形狀跟探索館的正面很神似。
鱟示意圖[3]

鱟[4]
高第,Roomba,與鱟三者有何關聯與共通性?
老實說好像沒有,至於個別跟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關係,似乎有著墨的空間。
最早出現時間可以回溯到4億年前的鱟,被稱為活化石。全世界各處仍可發現其蹤跡,而且仍是某些人們的盤中飧。
有學者嘗試將現在稱為人類世,若要讓人類世可以長久,象徵人類反省與自力更生的自行車必定持續為人類代步的要角,而且有機會成為人類世的主要代表之一。這意味自行車將如同鱟一樣一直存這個星球。
安東尼高第跟自行車淵源最深。他大約跟震骨車同時間誕生,在安全自行車出現的年代,著手代表作品"聖家堂"的設計。
聖家堂[5]
而UCI三大賽事之一的環西班牙比賽,則是在他逝世十年後開始。
Roomba則標示人類對於工藝駕馭的另一個層次。
如今廣為人熟知,也確實帶給人類許多便利的AI人工智慧,雖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但是真正普級並走入日常生活,不過是最近幾年的光景。Roomba大概是AI最早走入人群,融入家庭的代表之一。而探索館內處處可以見到智慧科技的呈現。
所以探索館與Roomba有類似的外型,也都有智慧科技的內涵。
見微知着,由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外觀所呈現的意涵,就可感受與預期,對自行車文化所要傳達張力的內在。

參考資料

  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0/Casa_mila_ag1.jpg/1280px-Casa_mila_ag1.jpg
  2. https://www.irobot.com.tw/-/media/images/features/navigation/roomba/s9_s9-_photo_studio_frontstanding_hero_desktop_550x550.ashx?h=300&la=zh-TW&mh=300&mw=300&w=300&lm=0&hash=D12A76A777EDD6C3CFCE2D6792E52211
  3.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c/Horseshoe_crab_eyes.jpg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rseshoe_crab#/media/File:Limulus_polyphemus.jpg
  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6/%CE%A3%CE%B1%CE%B3%CF%81%CE%AC%CE%B4%CE%B1_%CE%A6%CE%B1%CE%BC%CE%AF%CE%BB%CE%B9%CE%B1_2941.jpg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科博館的楓港柿

拍攝日期:109/6/5
拍攝地點:台中科博館
原產於台灣、菲律賓、與中國沿海地區的楓港柿,是柿樹科柿樹屬常綠灌木,因為樹形不高,葉形類似越橘葉小巧,因此偶爾會當盆栽種植。
與同樣是同科同屬的象牙樹類似,主要差異點在葉形。
楓港柿屬於雌雄異株,花期約在4月份,6月份拍攝只剩下極少的花朵,倒是可以看到不少的果實。甚至有去年的熟果。








雌花



卵形漿果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武界山與妹原山遊記

一趟就登山的程度來說算是輕鬆行程的中級山之旅。行程是由武界茶園停車場開始,經由武界山到獅魯凸山,止於妹原山。然後原路折返,大約花了將近8個小時的時間。
有了非常多的啟發與想法,真是收穫良多的一次行程。

武界
幾年前跟著騎自行車的車友,第一次來武界騎車後,陸續又來了幾次。最早那一次來騎自行車,是由武界沿著濁水溪河床,一路往下騎到非常非常下游的地方,才掉頭回來。因為是在枯水期,自行車對於溪裡面的生物與生態,不會產生太大的干擾。所以那一次對於武界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覺這是一個靜謐的山地部落 ,印象非常好。
過沒多久因為朋友的邀約,他的親戚是原住民所以在這邊取得了一片原住民保留地要進行開發,所以邀請朋友來這邊聚聚,這是第二次到武界,樣貌也是還沒有太大的改變。
又過了一段時間,因為同學會要舉辦活動,印象深刻的武界就浮上心頭,而且由媒體上看到 武界有一兩家民宿,推出套裝行程可以認識武界的美景,活動包括欣賞瀑布,雲海,以及在濁水溪河床溯溪,也可以享受這裡的美食。
因此就安排來這邊,參加了兩天一夜的套裝活動。整個活動由中午開始,首先是四輪驅動吉普車載著遊客溯溪,沿著溪谷往下游方向移動。看到穿梭於溪谷之間的四輪傳動車,感覺很刺激,但是當時對於生態保育沒有太多的關心,只是覺得很刺激,但是沒有覺得什麼不對勁的。溯溪通常的終點是在稱為一線天的特殊地景處,然後就是在濁水溪的溪谷裡撿拾所謂的龍紋石,以及到曲冰遺址參觀。
第二天的重點行程,是到武界知名的摩摩納爾瀑布,以及欣賞武界壩到瀑布之間的一些生態。覺得這一次的行程收穫滿滿得到很多的喜悅。後來逐漸關心生態與環境,就覺得四輪驅動車對於濁水溪河床內的生物,會構成相當的威脅與幹擾。而且似乎情況似乎比我參加的那一次行程更嚴重,人潮更多遊客更多。當地的業者就開發更多的行程,來滿足更多遊客的需求。因此武界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武界,這是後來自己的體驗。
上一次來武界是去年,到武界旁邊的四于台山健行。也是跟這一次來武界山的山友相同。那一次則是全程用走的,包括上到四于台山,又走路到摩摩納爾瀑布,又再走路到一線天,整個全程是採取最環保,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走訪武界知名的幾個景點,也欣賞到的紅藻的特殊景觀。
這是以往自己跟武界的接觸。印象中上次來參加套裝行程,第二天的清晨業者就開著四輪驅動車,上到這一次活動的停車場附近的茶園
,欣賞武界著名的雲海。當時這邊就有種茶 ,不過面積好像沒有這一次看到的那麼多。這次看到種茶的面積似乎變更多了。因為武界容易產生雲霧,所以武界的雲海才會那麼有名。因為有雲霧有雲海,就是一個比較潮濕的環境,就適合茶葉的生長。好像台灣著名的幾個產茶地區比如鹿谷的凍頂,或者阿里山等等。
今天這個行程,別的山友是以O型的走法走一大圈,但是需要耗費10幾個小時,從天亮走到天黑,會浪費耗費很多的體力,我們則是將行程拆成兩段,時間可以比較充裕,也不會那麼樣緊張持續趕路。自己現在到山野活動,主要目的已經由純粹的享受登山給予體能帶來的挑戰,並享受其中的喜樂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環境當中的生態,所帶給自己的額外收穫與啟發,特別是蟲鳴鳥叫與各種植物所展現的生命奇蹟,都是自己觀察的重點。若是以趕路的心情在行走,那就會破壞了這一份的雅緻。

中級山
高度介於1千到2千公尺之間的中級山,是最近幾年自己獨自或與夥伴一同活動的領域。大約5年前開始,自己每年都會獨自利用寒假走一趟谷關七雄的七座山,這個做法大約持續了3年。這3年的活動型態,是以最快的速度走完每一座山,重點是自己所花的時間跟其他山友的時間做比較,是否比較快或是比較慢,以及自己在不同年度的時間比較。例如,今年花在馬崙山的時間,是否比去年多。如果沒有比較多,那表示體力還可以。大概就是那幾年爬中級山的模式。爬這幾座山都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外加自己的兩條腿,而不借助車輛或者摩托車前往。後來因為事情的改變,也就沒有持續的進行每年的行程。
因為自己不喜歡獨自開車前往山野活動,除非是有幾個人共乘,不論是自己開車還是搭別人的車子,這樣子才不會覺得對於環境有內疚感,特別是要去親近山野的過程中。
因緣際會跟登山嗜健客的夥伴,建立起在中級山活動的一個模式,也讓自己的中級山活動有了改變的機會。
大約開始花時間在中級山的這個階段,自己逐漸對生態產生興趣,也參加相關的團體,並且參與相關的訓練與活動。至此登山活動的性質,就逐漸由享受體力的挑戰轉移到欣賞週邊生態之美。 登山嗜健客的成員,雖然不多只有四位,但是都是登山高手,有豐富的山野活動經驗,也受過登山安全與搜救的訓練,甚至有參與搜救的實際經驗。
因此於山野走跳期間,即便專心在別的事物上,也會相對安全不怕會有走失或者發生意外的機會,這就讓自己在健行當中,可以更從容的觀察周邊的生態,並且可以跟生態產生對話。
中級山是比較不受大眾青睞的活動區域,1千公尺以下的郊山或者淺山,通常只要輕便的裝備就很容易抵達,因為他最接近人類生活的都會區域,例如大台北地區周邊的山岳,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郊山等級。在這些區域活動,通常會遇到很多其他的山友,也有比較完善的設施,包含指引或者廁所等等。所以這一個區域相對安全,也是大家比較願意接近的區域。
相對於淺山的山域是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俗稱百岳。台灣蕞爾小島有超過260座高度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其中100座稱為百岳的山岳,是登山界熱門的活動地點,特別是這幾年台灣休閒風氣欣盛,攀登這一種高海拔的山區,不再是艱苦的事情,可以透過協作或者登山團體的安排,甚至可以參加豪華團以接近於輕鬆行的方式 ,進行高山百岳的行程。
政府去年推出2020脊樑山脈旅遊年的活動,若不是遇到武漢肺炎,想必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在登山界的相關媒體上,看到如火如荼大量的文宣與活動。
攀登百岳除了可以看到跟平的很不同的生態與樣貌之外,也是人們拿來炫耀的一個重點,這也是讓這幾年百岳行程,在一般民眾的活動中成為主流的間接因素之一。
中級山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有一點挑戰性,但是對於登山高手或是喜歡爬大山的民眾,則是覺得略微小兒科。因此除了像谷關七雄或者部分熱門的中級山外,是民眾比較少踏足的山岳。其次中級山有很多區域,都是位於原住民保留區,也有很多地方是未經開發,或者曾經開發但是已經停止砍伐或者開發,因此很多都會保留原始的風貌。也因此通常不會有設施完善的步道,更不用說如廁所之類的便民空間。很多的區域都是要類似密林穿越般的通過,所以在中級山活動,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或者帶領的團隊有相當的經驗,通常會稍微具有危險性,特別是迷途的危險。因為中級山比較少人探訪,也比較少人為的足跡,所以通常維持比較原始的面貌,譬如植被很茂盛,樹冠層下方生態豐富,腐質層較豐富等。
今天所探訪的武界山到妹員山這段路,海拔的起伏並不高,依據GPS的資料顯示,海拔大約介於1330m左右的停車位置,到最高的是獅魯凸山的1587m,又稍微降低到妹原山的1400m,所以海拔落差大約在200多公尺左右, 總行程距離還不到7公里。大部分是在能稜線上面行走,只有部分危險的斷崖區域是採取腰繞的方式通過。
 中級山上的開發是在生態環境的議題上,爭議比較大的區域。中級山的溫度大約比平地低將近10度左右,因此夏季平地無法栽種溫帶蔬菜的時候,中級山區域則是還可以栽種,因為此地夏天的溫度,大約是平地春天的溫度,所以還可以栽種溫帶蔬果,例如最普遍的高麗菜,或者所謂的高冷蔬菜。因為此時產量少價格高,很多擁有中級山土地的民眾就紛紛種起這些高冷蔬菜。這些耕作對於水土保持來說是一個威脅,特別是台灣年輕的地質特性,不是很穩固的地質,若地表表沒有適當的覆蓋或者地保護,很容易就會造成流失,這對於土地或者生態來說都是一個災難。
但是原住民在自己的鄉里,謀生其實也不容易 。若是有土地,就可以種植價值比較高的蔬果,以獲取生活中所需要的錢財,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要怎麼樣透過兩全其美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是為政者與民眾要一起來努力的。

植物群像
這裡看到跟其他中級山很類似的植物群像,譬如中級山最典型的植物之一冷清草,這裡也是有相當的族群。第二個是稀子蕨,也是中級山常看到的特殊蕨類,因為他的形狀很特別,會長出像果實般的苞,所以很容易變認。
另外這裡也有蠻多的蕨類,根據蕨類的種類還有它的數量,可以推估這是比較潮濕的地區,他的蕨類商數應該有4以上。雖然大部分的蕨類自己都無法辨別他們的名稱,但至少可以分辨他們的不同。
不過這裡有一些在別的中級山步道比較少看到有那麼大範圍分佈的植物,例如台灣桫纙,而且各齡期的植株都有。另外在這一片原始闊葉林之間,參雜一小片的孟宗竹林。竹林的竹子除了長得很快很好之外,它的走莖也延伸到很遠的地方,並長出筍子出來。筍子距離母株的距離,有些非常誇張的遠,甚至長達10幾公尺以上。而且在步道上發現竹子的地下莖冒出地面,但是環顧周圍都沒有看到竹子,所以這個地下走莖走得更遠,很奇特的一個現像,很少看到竹子這麼攻城掠地的。
依據汪大雄與陳財輝的研究,竹子與常綠樹或闊葉樹混生時,若竹子的高度高於樹木,竹子因為優先取得陽光,加上繁殖地下莖繁殖快速,因此會成為優勢種,而排擠樹木的生長。反之,若樹木高於竹子,則減弱竹子的繁殖力,因此對於樹木的危害降低,但是因為竹子地下莖伸展能力,所以仍可以在可以接受陽光的孔隙地蔓延。
依據日本的研究,若竹子沒有每年或隔年採伐竹子,任意讓竹林向外擴張,日本預計7年後竹林面積會增加一倍。如此會對於淺山丘陵地區的生態系,造成明顯的影響[1]。
這一片原始闊葉林中,幾乎沒有看到松科或者其他裸子植物。只有看到零星的柳杉,還有在妹員山三角點旁邊有一些巒大山之外,在步道 周圍好像就沒有看到其他的針葉樹。不知道是因為數量太少,或者是在別的地方有,至少所觀察到的是沒有,很奇特。

蟲鳴鳥叫
在武界山旁邊的高麗菜園,剛好是森林的界線 ,所以在武界山就可以聽到旁邊闊葉林中,傳來聲音宏亮的蟬鳴,走進去樹林更是震耳欲聾的蟬聲,中間穿插一些鳥類聲。比較常聽到的聲音是白耳畫眉,很奇特這裡的白耳畫眉特別多。另外偶爾也聽到五色鳥聲,以及聽到很大聲的啄木聲音,由聲音傳出來的高度以及距離 還有聲音大小,可以推測這應該是蠻大的啄木鳥,但是因為植被很茂密,所以沒有觀察到正在辛勤工作的傢伙。
整個步道幾乎都是蟬鳴,但是過了中午回程時,就變成很寂靜。不是說夏日午後時光會有豐富的蟬鳴嗎?現在為什麼沒有?會不會是因為這個時候剛好有一些雲層在上方,所以天氣看起來陰陰的,這些在唱歌的蟬受影響,就不再鳴叫,還是說他們下午本來就會休息,很好奇!

選擇人少的路走
詩人佛瑞司特的著名詞句"我選擇了人煙罕至的小徑,而這讓一切如此不同,在冷門的中級山活動也有這種感覺。
今天在活動的七八個小時中,遇到的兩隊也是來此活動的山友。第一對是早上遇到,是比較典型裝備的山友。不過其中一位女山友看起來就是現在流行的網紅的樣子,穿著有點誇張的打扮,手上拿著自拍棒,頭上紮一個髮嚳,有點類似Cosplay的樣子。大家在猜測他是不是一邊走一邊在直播,很少在山區遇到打扮這麼奇特的山友。不過跟他同行的一位男性山友,看起來就專業多了。告訴他我們要走的位置跟方向,他用手中的APP就推估出大概行程,並講出應該4點鐘左右可以回來,還說得真準回到停車場剛好4點。所以應該是這一位經驗豐富的男山友,陪伴著一位網紅的女山友 ,在做某些的報導或者說一些直播。第二隊遇到的也是一對男女,回程已經到獅魯凸山才遇到他們。他們似乎才剛入山,而且是輕鬆的打扮,手上拿一隻類似竹仗的東西,詢問往前會是什麼地方?不知如何回答,只告訴他前方有一片竹林或許可以去看看。按照現在的時間還有他們的裝扮,他們不適合再往前走,應該要掉頭回去以策安全。

根系淺的植物像
整個活動的路線上,至少發現4到5棵連根拔起倒下的枯木,這些枯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根非常的淺,大面積的貼在地表,所以傾倒的時候整個根就整個翻起,好像1朵菇類一樣,他的根就像菇的傘狀,而樹幹就好像是菇的柄,感覺蠻特別的。倒下去的都是喬木,照理說喬木為了要能夠長很高,所以通常它的根多會往下紮得很深 ,以防高度太高容易傾倒,或者會長出板根,目的都是要防止外力,特別是風力把樹木吹倒。但是這邊看到的樹木很特別,都是很淺的根。這個就讓自己思考,哪幾棵倒下去的枯木,是特例還是這邊的常見的現象?根系會很淺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是這裡水氣豐富地表經常保持潮濕,所以不用太深入地底,就可以取得所需要的水份。第二個可能性是這裡的地質表土層不厚,而地下是岩石層,根系無法深入,只好在岩石上很薄的泥土層中橫向擴展根系,因為沒有特別挖掘這邊的泥土,所以不知道是否如此。
但是回程接近停車場時,發現產業道路旁邊有挖出一個類似駁坎的橫剖面,可以看到表層的泥土不厚,底下很多類似破碎的岩盤。如果今天活動的這整個山域,都是這樣的地質型態的話,那可能就是這一座山大部分是岩石,表土層不厚,樹木才會有這種現像。在斷崖旁邊的杜鵑花林有成片傾倒的樹, 觀察掀起來的根系似乎也有同樣的狀況。因此粗略的結論就是,這邊地質的關係造成植物根系淺而容易傾倒。
依據經濟部"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內容所述[3],武界地區位於雪山山脈的東斜面,主要的地質有變質砂岩、板岩、或是硬頁岩等。武界山附近的地質屬於變質砂岩,因此應該是跟地質有關係。

武界山
來過武界數次,不知道武界有個武界山!其實這也沒甚麼,去過更多次劍潭,直到去年才知道且爬過劍潭山,雖然海拔只有154M,上頭卻有一個二等三角點。
沿著產業道路往目的地前進途中,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茶園。離開鋪設混泥土的產業道路,轉進未鋪水泥的道路,似乎就是沒有開發的荒地。沒想到接近高點時,看到開墾的土地,並且剛種上高麗菜苗,這副景象有點突兀。因為旁邊就是武界山的三角點,表示這裡是一個相對的高點。為了灌溉這些高麗菜,主人在最高點處使用不透水帆布做了一個諾大的蓄水池,用來灌溉這些作物。
水池旁邊有一棟廢棄的鐵皮工寮,以及一株枯樹,倒映在池中,呈現一幅很有詩情畫意的景象。馬致遠的"枯藤 老樹 昏鴨"詞浮上心頭,也對上一段"枯樹 頹屋 倒影",增添健行的樂趣。
根據同行的山友告知,5年前來此活動時沒有這些設施。顯然剛開發沒多久。雖然高麗菜的面積沒有太大,這裡的坡度也沒有特別的陡峭,但是在山頭看到一大片裸露的土石,總是令人擔憂。
回家後查看地圖才知道自己只是看到冰山的一角。這是一片大約2公頃的開墾地的最上頭,這片開墾地由西北往東南方向,以大約10%的坡度延伸約400公尺。由Google地球的衛星影像可以清楚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這是合法申請開發的嗎?

一個山頭各自表述的獅魯凸山
此次健行的路線中有三座山頭,除了頭尾武界山與妹原山之外,還以一個高度最高,卻是沒有基石的山頭,至於名稱為何,同行山友查到的名稱是"獅魯凸山",不過之前到訪的山友所留下的名稱則有"獅魯凹山"與"獅凸魯山",真是一個山頭各自表述。不知是哪三位仁兄分別給了這三個名字?
由Google地球的衛星影像,似乎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下圖中紅色框框內的山稜,由左邊的橫屏山到右邊的獅魯凸山,跟下面取自維基百科的獅子圖像,是否有些神似?橫屏山是獅尾,獅魯凸則是獅頭?上述三個不同名稱中,第一個字都是獅,所以顯然跟獅子有關。而名字中有凸的,是取獅頭是最凸之處之意?而名字中有凹地,是取右側凹下去之谷地之意?做了這麼多推論,發覺自己比那三位命名者更無聊!!

圖片來源:[2]
雖然山頭名字各自表述,不過海拔高度倒是蠻一致的1587M,所以何不跟一般登山路線上,山友慣常給的無名山頭命名法,就稱之為1587峰吧!

妹原山
這次健行的最後一座山岳稱為妹原山,有一個山字三角點,對於這一個名字沒有太多的聯想。因為是在原住民活動的領域,所以很直覺的認為妹原是原住民語。
事後在Google 地球審視所記錄的健行軌跡,發現在武界壩上方不遠處,濁水溪旁有一個地名叫妹原,難道妹原山跟這個妹原有關係嗎? 顯然是有關係,因為妹原山就在妹原的上頭。但是用衛星照看妹原,沒有任何的人為構造物,只是一片類似河川的高灘地或是一個河階平原。

利用搜尋引擎搜尋妹原,結果都是顯示姐妹原,而且日據時期,還曾經發生過姐妹原事件。日本人統治台灣初期,對於原住民的治理 很不順遂,一直無法平息原住民的抗爭,因此利用造成泰雅族與布農族兩個原住民族的衝突,而達到治理的目標。這次的事件有不少的原住民喪命於姊妹原,因此稱為姊妹原事件。
既然有妹原,那是否有姊原?一搜尋之下,還真的有姊原,而且就在妹原的對岸,真是太神奇了!為何稱為姊原跟妹原?搜尋許久,未找到蛛絲馬跡。姊原跟妹原剛好分別位於濁水溪上游的河階上。河階是河川兩岸經常可以看到的地形,最著名的是新社河階地形,有高達13層的河階。姊原位於左岸而妹原位於右岸。姊原共有上下兩階,第一階的高度大約海拔約930公尺。具自己的推估,這裡位於濁水溪兩個小轉向處,很類似新社河階地形的大甲溪樣貌,只是規模小很多。濁水溪在此兩個轉彎,沖刷出左右兩岸的兩個河階,左岸比較大右岸比較小,故以姊妹稱呼之,兩者合稱姊妹原。
姊原位於萬豐曲冰部落旁,這裡有小學與派出所,而妹原這個現在看似荒蕪之地,中研院歷史所於1981年在這附近,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聚落考古遺址,這是臺灣高山區域唯一保存良好的史前聚落遺址,所以這裡又稱為曲冰遺址。
5年前探訪武界時,被自己暱稱為武界才子的巴度,曾經詳細敘述曲冰遺址的緣由。只是當時印象沒甚麼特別的深刻,甚至隨手拍攝河邊灘地的畫面,現在拿出來比對一番,當時竟然無意間拍攝到妹原的畫面!


美中不足
今天在活動當中,由武界山到妹原山之間,大約6公里的里程中,發現好幾處曾經被當成營地的開闊處。這些營地最早應該是,在這個附近打獵的原住民,晚上取火休息的地方。
有一些還有看到搭帳篷綁在樹上的痕跡,看到使用打包帶綁在樹上,造成樹幹上非常深的勒痕的景象,真是令人心痛。如果這一棵樹木跟人一樣有知覺的話,他一定是痛不欲生。所以環保人士對於登山布條綁在樹木,影響它的生長並非無的放矢。不過通常登山人士所綁的布條,一般都沒有綁得很死,所以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應該會利用它的力量撐開。如果樹木長得比較慢,或許它還沒有大到足以有被勒脖子的感覺之前,這個布條已經腐爛掉了。所以兩者都沒有錯,關心環境的人士所提出的質疑,也是有他的觀點。登山人士對於綁布條的需求跟必要性,也是有所堅持。因此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使用可以自行腐爛的材質,以及在綁的時候不要打死結,讓樹木花若真的大到受布條影響,也可以把布條撐開。

再來如果某一個地方已經有布條,之前的人會綁這個布條,表示這個地方應該是比較容易造成迷惘的地點,所以綁上布條。如果這個布條的狀況還好,應該就不用再綁上新的布條。有些登山社團會在布條上印上社團名稱,所以綁上這個布條似乎有在打廣告的嫌疑,這也是不足取的做法。
這些打獵的原住民朋友,除了營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之外, 散落步道旁邊的玻璃酒瓶,香菸盒飲料盒寶特瓶,還有菸蒂等等,則是影響更大,甚至還有人將煙盒用釘子釘在樹上,不知道有何用意,純粹是好玩嗎?如果覺得這樣子好玩,那怎麼不把他釘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好不好玩,看了這一些行為真是令人痛心!


因為中級山比較少人來活動,而且又是原住民主要的狩獵地點,也是他們經常活動的地方。活動期間攜帶飲食無可厚非,但是為什麼不順手把垃圾帶下山,舉手之勞也不為,真是想不透。難道預期會有清潔隊上來整理,或者是有熱心的登山者將這些垃圾收集下山嗎?真是不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
說到將垃圾收集下山,或許下次爬中級山時,可以真的準備一個尺寸適合攜帶的垃圾袋,收集被其他的在此活動人士所丟棄的垃圾,雖然 不是一項很愉快的事情,但至少也是為這一點土地做點什麼。

小結
一趟輕鬆的中級山行程收穫良多。感謝大自然不僅提供身心靈的饗宴,又給自己上了一課。不論是對其糟蹋的人或是禮讚它的人,都以相同的風貌呈現。至於給它甚麼名號,也不予置喙。
人世間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對於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起伏,應該"像山一樣思考"般淡然以對,將更能坦然面對與享受人生。

參考資料

  1. 汪大雄,陳財輝。竹和環境及動物保育。林業研究專訊。Vol. 24 No.5 2017。PP 75~79。https://www.tfri.gov.tw/main/download.aspx?dlfn=17-%E7%AB%B9%E5%92%8C%E7%92%B0%E5%A2%83%E5%8F%8A%E5%8B%95%E7%89%A9%E4%BF%9D%E8%82%B2.pdf,存取日期 5/5/2020
  2. 維基百科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3/Barbary_lion.jpg/1280px-Barbary_lion.jpg,存取日期 5/5/2020
  3. 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 H0014南投縣武界褶皺構造與曲流峽谷, https://www.moeacgs.gov.tw/ReadFile/?p=Article&n=6ba2ac2be84e461eb07605d8b4b1fe8b.pdf,存取日期 5/5/2020

附錄(110/11/1新增)
匿名前輩10/31/2021留言提到獅魯凸山正確名字應該是獅魯凹山,並且提供佐證資料,因此花了一些時間探索這個內容。
其實此次行程的目的地是妹原山,武界山跟這個山頭只是路過。對於山頭名字為何與由來沒有太多興趣,抵達時跟著同伴的吆喝拍照留念,標註到此一遊罷了,倒是對於沿途的生態比較有興趣。
有三個不同名稱是整理相片時才發現的,沒特別想到其名稱可能是由原住民語而來。只是剛好將軌跡貼上Google地球,準備取得行程軌跡的立體影像過程中,恰好發現似乎有那麼點獅子的影子,所以據以推估其可能的命名原因。
人類尚未踏上之前,此山頭已經存在數百萬年。它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如同苗栗114歲人瑞,旁人稱他人瑞,國寶,阿公,阿祖.....都好,活得夠久可以淡定看待所有事情般,山對於人們如何稱呼它都好。
話雖如此,還是根據所提供的資料探索其來歷。
鯤鯷工作室提到西元1880年的古地圖中有"史老塌"這個地方,也有史老塌山,比對日據時代的台灣堡圖,發現改名為"獅魯凹山",現在則稱為"橫屏山"[1]。
檢索資料後初步得知,"史老塌"這一地名可能於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就出現[2]。因此確認1880年的古地圖中"史老塌"名稱。
探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名稱為"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的圖層,標註其出版時間為1897年。在"史老塌"的附近出現"西魯凹庄",根據發音與地理位置,應該是指同一個地區。根據研究資料顯示[4],日本人於1898年參考劉銘傳的清丈區域,加上現代三角與高程測量,開始繪製"台灣堡圖"。所以1897的版本應該還是以清代所繪製的地圖為準,修改後所釋出的版本。
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部分截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部分截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部分截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905年的日治十萬分一臺灣圖部分截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898年測繪的台灣堡圖已經標示獅魯凹山,高度為4917,左邊高度為4825的山頭應該是現在的橫屏山。這兩個山頭高度使用的應該是清朝或是日本的度量衡,參考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料[5],轉換為公制系統,接近現在所認知的獅魯凹山(1587公尺)與橫屏山(1508公尺)高度。
1905年的日治十萬分一臺灣圖,仍然是獅魯凹山。
1921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地圖更精細了,但仍然是獅魯凹山。
1924年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現在的橫屏山出現三角點符號,旁邊的1507單位應該是公尺。
1921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部分截圖。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959年出版的三十萬分之一臺灣省地圖部分截圖 。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985年出版的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部分截圖。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3]

1959年出版的三十萬分之一臺灣省地圖,仍然沿用日治時期的獅魯凹山。
1985年出版的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出現高度為1508公尺的橫屏山。
經過上述的探索,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1. 就整個脈絡來看,獅魯凹山是正確的名稱,其餘都是誤傳誤用。不過因為該山頭沒有三角點,所以大家可能也不會太在意。
  2. 橫屏山跟獅魯凹山不是同一個山頭,經建版地圖出現後,就不見獅魯凹山,而是出現有三角點的橫屏山。
  3. 獅魯凹山,一路由"史老塌",變為"西魯凹",再成為"獅魯凹"。為何會有這些名稱的變化耐人尋味。名稱轉換的那些年代,文字最主要仍是用手寫。文字筆劃多不僅讓書寫耗時也較易發生錯誤,所以若要取代原來的文字,除非有特殊考量,否則應該以音相同但筆畫較少的為優先。史老塌-->西魯凹的轉換符合這個論點。為何會有這個轉換?推估應該是1897的版本仍是以清代的地圖為藍本,總是要改變某些內容才像樣。地形圖不可隨意更動,改文字最安全而且發音類似,所以會有此更名之舉。但隔年的地圖將"西魯凹"-->"獅魯凹",以筆劃多很多的"獅"取代"西",則是耐人尋味。是否當時有權決定名稱者或者是建議這個名稱者,遠觀山勢時跟自己有同樣的感覺??
  4. 若"史老塌"是原住民發音,那它代表甚麼意思??
還是老話一句,學學山的思考方式吧!

參考資料
  1. 烏溪的古地圖。鯤鯷工作室。https://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516485764。存取日期11/1/2021
  2. 張家綸。清代臺灣南投社之地權流失與轉移。臺灣文獻。60:3。2009年9月。P.171-200。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3publishquery/02journal/01download.php?COLLECNUM=401060308。存取日期11/1/2021
  3.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存取日期11/1/2021
  4. 廖泫銘。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灣堡圖相關圖層。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https://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6924。存取日期11/1/2021
  5. 清朝度量衡與日制度量衡。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thdl_tool/weight_measure/。。存取日期1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