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走讀水社大山

  日期:2023/5/15

行程紀要

步道總長5.5K,海拔落差1267公尺。
07:30登山口起登 792公尺。
11:30抵達三角點 2059公尺。
時程為4小時,但耗費許多時間等候同伴,推估可以在三小時內完成。
12:00離開三角點
14:40抵達登山口
扣除吃飯時間,徒步時間為6:40
若扣掉等待時間,包含吃中餐時間,應該可以在6小時之內完成。

步道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0K青年活動中心登山步道口到1.6K伊達邵登山口匯流點的登山口路段:
步道採取之(Z)字型配置,海拔由792上升到1100公尺,增加一點長度換來較緩和的坡度。屬於設施完善的石階步道,0K 開始是大石頭切片的石板路,0.69K換成典型長方形的石板鋪面。這個路段屬於闊葉林帶,邊坡隨處可見海棠與蕨類等植物,是最親民且安全的老少咸宜休閑路線。


1.6K涼亭到3.7K景觀平台路段:
大部分的林相為孟宗竹林,是原始的步道模樣,某些地方使用木板作為台階。單側設置非常粗的護欄繩索,作為步道範圍界線與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作為扶手。與前一段相比,稍具挑戰性,但一般體能者可以應付。


3.7K到5.48K三角點路段:
屬於中海拔區域,步道週邊回復原始林相,出現中海拔常見的植物,最有特色者為沿途幾乎隨處可見的台灣杜鵑林。這個路段沒有護欄繩索,在需攀岩或較陡峭路段,藉助山友自行架設的繩索。很多路段佈滿樹根。這一段路沒有Google街景,顯見它的挑戰性。
這短短不到2K的路段,比前面3.7K的路段還須花更多時間,耗費更多體力,因此沒有相當山林經驗或同行者,務必要謹慎量力而為。而且不要被前面路段的路況給蒙騙而輕敵。

沿途設置兩個可以避雨的涼亭與4個觀景平台:
1.6K涼亭
2.7K觀景平台
3.7K觀景平台
4.2K避雨亭
4.7K觀景平台
5.0K觀景平台
步道的里程樁有兩種,每0.5K立一個里程樁,與涼亭或觀景平台前立有里程樁。

觀察與心得
猴吃筍


步道0K處登山口豎立一面有別於常看到的警告牌「小心猴、蜂、蛇出沒」,多了猴字!塔塔加或高雄壽山地區出現這種說明尚可理解,日月潭周邊的山區則頗為奇怪。
大約2公里的孟宗竹林,偶爾可見到尚未達到正常竹子高度的新竹子被斷頭,這肯定不是人為。人只採摘個頭幾公分或尚未冒出頭的竹筍。
也見到竹子頂端較嫩的部位被咬過,類似人吃甘蔗般,只是沒有咬斷。途中聽到類似山羌的聲音,認為有可能的山羌或山豬的傑作。
上述都只是猜測。
回程剛過2K,聽到竹林內傳來頗大的聲響,有個頭不小的生物在活動,趕緊拿出相機搜尋聲音來源,出現在眼前的是壓根兒沒想到的兩隻成年猴子!
哇,兩隻都攀在竹子上頭,一隻看到自己身影趕緊跳到地面,位於較遠處的另一隻則不為所動。兩隻猴子都盯著自己的動靜,停下腳步讓它們警覺性更高。
俗話說「猛虎難敵猴群」,若旁邊尚有沒現身的猴子,自己孤單一人是處於劣勢,因此緊握登山杖也緊盯它們。另一隻手趕緊用相機捕捉它們的身影。
僵持一陣子,它們大概察覺自己沒威脅,放鬆緊戒似乎有準備轉移陣地的趨勢,自己也認為拍夠了,需要繼續趕路,兩造方才逐漸脫離對峙的處所。
以大螢幕觀察取得的猴子影像時,發現雙方對峙期間,它們手中仍握著狀似筍子心的東西,而且不時啃手上的食物。
明白了!被斷頭的新冒出竹子極有可能是猴子的傑作,目的是為了取得竹子心食用。
真是很特別的健行經驗與觀察。
紅頭山雀


由青年活動中心開始,前面好長一段步道幾乎沒有聽到豐富的鳥鳴聲,很令人納悶。這裡林相豐富食物來源不缺,理當有很多鳥類才對。
只偶爾聽到繡眼畫眉的叫聲。在2.75K觀景台前看到一張以它為圖像的圖卡,這似乎說明它是這裡很常見的鳥類。
海拔逐漸升高後,出現聲音嘹亮辨識度又高的白耳畫眉聲,植被太茂密無法看到它的身影。
應該說,整個步道沿途,鳥類聲音隨著海拔升高而逐漸豐富,但都無法清晰地見到身影,更遑論取得畫面。
直到三角點為止,都沒有任何的觀察。午後中海拔山區容易出現霧,請今天能見度不高,回程大概也不會有收穫,想起來來真有些遺憾。
在三角點處休息拍照吃午餐,腳程稍慢的夥伴身影出現的步道終點處。眼光朝向他來的方向並跟他打招呼。突然瞥見他身後的樹梢似乎有動靜,不熟悉的鳥類身影現身。
說時遲那時快,將手中的麵包一丟抄起旁邊的相機,迅速又低調地衝向該處。
今天帶的相機畫素好但焦距不夠長,只能盡可能地捕捉盡可能多的影像,數量多比較有機會出現清晰的畫面。
這群大約有數隻的鳥,體型頗大,遠望似乎有小彎嘴的模樣,但這個海拔肯定不是。
不知它們是沒有發現自己,或認為沒有威脅,似乎沒有受到驚嚇而飛離的舉止,因而可以盡情的取景,直到它們逐漸往他處覓食為止。
拍了一缸子的畫面,若全槓龜那真是太慘的。
用大螢幕仔細查看,並比對鳥類圖鑑,得知是台灣中海拔山區常見的紅頭山雀。真是太孤陋寡聞了,這幾年走跳中級山,竟然迄今才首度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有幾張還算清晰的畫面,總算打破鴨蛋,而且是首次目睹的鳥類。
台灣杜鵑與埔里杜鵑
過了桂竹林恢復原始林相後,地上偶爾出現幾朵已經腐爛,但仍可辨識是花冠。直覺認為是大頭茶,再仔細想想應該不對,現在不是它的季節。慢慢地隨著海拔上升,地上出現較完整花冠,發覺是杜鵑,旁邊的林相也提出佐證。不時抬頭掃描,無法見到樹上的花朵。
徒步過程首先目睹的杜鵑是開闊處步道旁灌木型態的埔里杜鵑,個頭不大但粉紅色花冠搭配紅色點點,真的是非常漂亮。
接近三角點附近,終於見到仍掛在樹上的漂亮花朵,很漂亮的台灣杜鵑。
水晶蘭
整條步道不少路面有腐質層,這個季節應該有機會見到水晶蘭。但一路上均未發現它的蹤跡,直到接近三角點不遠才看到一大片尚未全開的水晶蘭,不遠處還有一處有幾株的群聚,有幾朵已經盛開。
它們的現身,增添健行的樂趣與收穫。
木竹之爭
佔步道總長約略4成的孟宗竹林,有兩個值得關注的點。
首先是全是由孟宗竹構成的林相中,偶爾出現一株參天大樹,附近也出現幾株小樹。顯然這些小樹極可能是大樹的後代。
這顯示孟宗竹尚未成林前,曾經是闊葉林相。竹子因為生長快速,因而慢慢地攻城掠地,逐漸接收原本是木本植物的地盤。少數孤零零的倖存者,仍奮力地傳宗接代,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恢復原本的林相。
完全不認識這些大樹。
偶爾見到某一株大樹上頭掛一個小標籤,潦草字跡初步辨識為「火葉石楮」。
搜尋網路未發現類似的植物,經過一番波折,終於確認前三個字為「大葉苦」,最後一個字則是錯別字,正確為「櫧」。真的是「錯把馮京當馬涼」。

下次再見到這種喬木肯定還是不認得,但應該會記得這段有趣的經驗。
其次是某些區域仍然是竹林與其他木本植物混雜,顯然兩者仍在纏鬥。若沒有其他外力介入,最後勝出者應該仍是孟宗竹。
相較於附近其他植物,孟宗竹是有比較高經濟價值的植物。最起碼清明節前的冬筍,就是高單價的食材,即便是後來的孟宗竹筍價值也不差。而且每年都可以收成。
熟成的竹子雖然也有經濟價值,不過運送到車輛可以抵達處所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在步道接近5K的附近,有一個類似廢棄的柴油引擎牽引機,不知道原先是否用於運輸用途。
台灣到處可見的桂竹,很多都疏於管理,以至於沒有正常更迭而導致林相凌亂,甚至潛藏危機。相較之下孟宗竹林一看就是有人維護的模樣,不僅令人賞心悅目,也讓林相更健康。
石葦盆栽

步道某些路段往水社大山方向的右手邊,設置作為護欄用途的繩索。
繩索是由大約間隔數公尺立在地面的鐵柱撐起。兩個鐵柱之得的繩索會打一個結,作為裝飾或者讓它不會下垂的作用。
結的中間是一個凹陷處,如果有東西卡在這裡且條件適合就會繁衍。
有幾處的打結處有石葦在此落地,樣子非常相盆栽。也就是說在步道旁的護欄繩上擺設石葦盆栽非常特別。
生物頻繁活動跡象
前1.6K石板路段,邊坡有不少穿山甲洞穴。且邊坡枯葉有被撥弄過痕跡,估計可能是穿山甲,或類似竹雞的生物尋找食物所造成的。步履輕巧地走在靜謐的步道,深怕驚擾晨起正在步道旁覓食的生物。總希望可以與牠們不期而遇,特別是在之字形髮夾彎的轉角處,很可惜無法如願。
植物與生物觀察
巒大秋海棠
金銀花
裡白
烏毛蕨
琉球雞屎樹
薯榔
吊皮栲  大葉苦櫧
繩索打結處的石葦
石豆蘭
珍珠蓮
伏牛
筆頭蛇菰(紅冬蛇菰)
厚葉石斑木
星蕨
綠樟
觀音座蓮
木賊葉石松
四季秋海棠
斑花青牛膽
偽盾刺盲蛛
跟往常的健行過程類似, 一路上充滿著未知名卻有興趣認識的植物與生物。
也有一些曾經見過,也查過其名號,但是卻記不得的有興趣植物。比如琉球雞屎樹 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花很漂亮在步道旁很容易就會吸引自己的眼光。
也看到似曾相識的植物,最後確認是搞錯名字。譬如前陣子認識了昆欄樹,記得它的花跟果特徵,以及葉柄非常長幾乎跟葉身一樣長的特徵。
徒步過程中經常發現這樣的植物,直覺認為它是昆欄樹,但沒有花或果特別是果的特徵作為佐證。
在某一處看到有開花的類似植物,但花又不是自己所認識的模樣,因此起了懷疑。
回家後查詢果然不是昆欄樹。遍查資料後得知名字叫綠樟,不是樟樹但名字有樟字。
認識植物的過程就是健行中的一種樂趣,特別是返家後延伸的樂趣。
以往回來後通常把軌跡整理好,徒步過程中的時間跟地點的關係對好,比如說幾點幾分走到幾K,提供一些步道特徵與值得分享的內容後,就打包完成整理。
現在因為多了過程中拍攝的不明植物,回來後花很多時間查詢,這過程中也充滿了樂趣。這是額外的健行樂趣,但以往都沒有享受過,也不知道可以這樣享受。
這次拍攝到的植物大約超過30種,絕大部分都不認識名字或忘記。
健行結束後,大概得知全部的名字,但有一些不是很確認。
這些植物或許下一次再遇到有可能會不記得名字,但是只要經過幾次之後就會記得,這也是健行的樂趣之一。
結語
活動中心內張貼的明潭山岳,介紹關於水社大山的內容,提到:「一路穿梭闊葉林、孟宗竹林、台灣杜鵑林,可以深刻感受到多變林相。沿途可觀賞美麗的水晶蘭,多處景觀平台沿途欣賞美麗湖光山色。」
這些內容今天全部見識到了!
天公作美沒有下雨,雖然滿頭大汗但也淋漓暢快。美中不足的是空氣品質不佳,無法俯視日月潭美景。
這埋下再度探訪的動機。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中華秋沙鴨

去年首度從石岡壩保全人員口中得知中華秋沙鴨之名。今年度冬候鳥造訪期間,努力觀察它的蹤影,不知是時間不對觀察火侯不夠,或今年未造訪,無法目睹其廬山真面目。

母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看到中華秋沙鴨的頭部模樣,立即想到108年在德國看過的冠鸊鷉,頭部的鳳冠或鳳翎有些神似。兩者是不同科的物種分別屬於鴨科與鸊鷉科。

它的體型與模樣確實與熟知的鴨子較為神似,不過動作與飛行快多了,它是鴨科動物中水性最好飛的最快的鴨子。
在水面快速行進的模樣非常可愛,有點類似水上漂的模樣。
它是第三紀冰川末期遺留下來的鴨科秋沙屬唐秋沙種古老物種,距今有1千多萬年的鳥類活化石。1864年一位英國人在中國發現,並賦予中華秋沙鴨名稱。中華秋沙鴨數量稀少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CCTV紀錄頻道近期上傳3部紀錄影片,紀錄小興安嶺永翠河保護區監測人員,觀察一隻腳環編號為D1的母鴨,回到出生地繁衍後代的整個過程。
它是中國特有鳥類,目前地球上僅存兩千多隻,中國黑龍江省伊春市境內的小興安嶺,人類很少進入的原始密林深處,蜿蜒22公里長的永翠河,發現有二百多隻中華秋沙鴨在此繁育棲息。永翠河水中的魚類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它的最主要辨識特徵是頭頂長有類似清朝官帽上的花翎,未成熟的頭部為紅棕色。公鴨性成熟後轉為黑色泛綠色光澤,雌鳥頭頸仍維持紅棕色。
它可以一口氣潛水長達幾分鐘捕捉魚類,每天可以吃1公斤的魚。
中華秋沙鴨三歲成熟,絕大多數為一夫一妻,有時母鴨會主動向公鴨求愛,公鴨不喜歡這種模式。很有趣的情形。
中華秋沙鴨的基因特色是非常好鬥,因而延續優良種群基因,但也因此無法讓種群顯著擴大。
有很強的領地概念,大約是二公里的河面,不願意跟同種的同伴分享,但願意與鴛鴦或綠頭鴨等分享水域,很奇怪的行為,或許是因為好鬥的個性無法相處吧!
一次產下約15枚蛋,大約需要一個月孵化。
觀察的D1與鴛鴦同時相中河岸的老榆樹洞,被秋沙鴨捷足先登。它總共產下15枚蛋,最後總數卻有20幾枚,多出來的是鴛鴦偷偷近來下的。最先孵化的是小鴛鴦,被孵蛋的母鴨趕出樹洞。
孵化30天後破殼而出,在巢內待36小時候母鴨D1帶領小鴨從位於樹幹高處洞穴口縱身而下,展開多采多姿的鴨生。
然而養育萬物的大地也是無情的,必須要足夠強壯外加部分運氣才可以成長到繁衍後代。
母鴨選擇巢穴的位置很重要,必須確保孵蛋期間的安全,小鴨孵化後從高處縱下的地點也必須確保不受傷,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智慧。
看著小鴨跳下巢穴的模樣,想到美洲的木鴨或其他雁鴨也有類似習性。
國家地理頻道某一集危險星球(Hostile Planet)節目[4,5],位於北大西洋極地區鳥類白頰黑雁(Branta leucopsis),親鳥為避開獵食者選擇在400英尺的懸崖峭壁築巢,並孵蛋25天。此舉雖避開獵食者,但更大的挑戰是主要食物來源草類位於一公里外的河流,剛出生的雛鴨若三十六小時未進食就會挨餓,並無法加入下個月遷徙的行程。因此一出生不久親鳥就要鼓勵小雁子從高30-40層樓的懸崖峭壁上往下跳。親鳥縱身一跳展示離開巢穴的方法,雛鴨躊躇一會兒也跟著縱身一跳。第一隻落地翻滾後幸運落地,但一旁虎視眈眈的烏鴉立刻靠近,親鳥雖然極力捍衛仍被叼走。第二隻不幸在落地途中撞及數次因而命喪途中。第三隻雖然中途撞擊峭壁最後仍得以存活,並且跟雙親順利抵達河流。如此另人震撼的影片,說明了大自然的偉大!
不只白頰黑雁會在高處築巢,美洲木鴨[6]或是鴛鴦也是如此[7]。特別是鴛鴦,小鴛鴦出生後就要跳下樹洞穴,然後跟著親鳥到附近的溪中才比較安全。比較晚破殼的小鴨,落地時親鳥早已經離開,卻可以循著親鳥走過的路徑,抵達溪邊並跟家族會合。剛出生的小鴨是如何知道路徑的?親鳥不可能告訴他們路徑,難道是冥冥之中有某些東西在指引嗎?
北國四季分明,特別是秋天的景象簡直是美不剩收,幾年前秋末到美國賓州北方出差,也看到類似的景致,有緣在此生活者真是人間福報。

參考資料
  1.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它们为什么比大熊猫还稀有?——中华秋沙鸭 EP01【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udki5jrtY
  2.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中华秋沙鸭和永翠河结下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 它们在这里安家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EP02【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HXmKf-mjEw
  3. CCTV紀錄。《D1一家——永翠河的故事》发生什么事了?身后的躁动让小秋沙鸭们慌了神 紧跟在鸭妈妈身后的队伍也变得不再整齐 EP03【CCTV纪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75t7vKeZc
  4. Arctic Geese Chicks Jump Off Cliff to Survive | Hostile Plan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S6UCX4RAA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g9wWeea4mNw&feature=share
  6. 美洲木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c3xTlbygI
  7. BBC America : PLANET EARTH: INCREDIBLE FAMILIES - Exclusive Sneak Peek at World Premiere Speci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mQt2_8rmY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石岡水壩 vs 石岡水田

 冬季每週總是要會抽空到石岡壩會會來此過冬的北方訪客,氣溫逐漸回升,這些訪客歸途的時間大概近了。今年最大族群仍是鸕鶿,外加其他散客,仍未見到傳說中的中華秋沙鴨蹤影。不過倒是欣賞到魚鷹的風采,以及它捕魚的英姿。今天循慣例過埤豐橋,沿右岸往東邊上游騎行。

接近秘境抽水機平台遠眺壩底,似乎有甚麼不太對勁但說不出來,一會兒才察覺是壩底露出水面的灘地變成綠色。抵達時朝陽仍被濃霧遮蔽,灘地景象較明顯,不似以往朝陽早早現身,逆光狀況不容易察覺壩中灘地細節。


當下就只有這種感覺,沒有其他延伸想法。

再由長庚橋回到左岸,照慣例在上頭欣賞大壩風光。為了讓砂石車可以穿梭在大壩,與較上游的大甲溪床載運清淤的砂石,壩底鋪設幾條臨時便道。一個念頭突然冒出,綠色高灘地,壩底水潭,與臨時便道,像極了稻田阡陌景象,哇,石岡水壩變成石岡水田,好壯觀的水田。正常水田間穿梭的是耕耘機或農業機械,穿梭石岡水田的是挖土機與砂石車。






灘地裸露太久了,植物都冒出來,雖仍是乍暖還冷的天氣,但趨勢是變暖且壩底淤泥養分高,植物生長速度更快,再過一陣子比較小的鳥禽就可以隱身其中。

大概是等不到植物長高灘地就會再度沒入水中,今天的砂石車比平常多許多,絡繹不絕是最貼切的形容詞,大概是加緊趕工,農曆節氣再過5天是驚蟄,雨季馬上到來,工程必須在這個時間前收尾,快的話,今天拍的石岡水田下週再過來就不見了。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走讀清水溝營林地

 楔子

今年節氣立春的隔日是代表春節尾聲的元宵節之日,與登山嗜健客的夥伴以走讀山林的方式走春。

不同於去年走讀範圍都是在大安溪以北區域,屬於東北季風影響範圍,此次走讀區域位於濁水溪以南,屬於西南季風影響範圍,此時這個區域東北季風鞭長莫及,西南季風尚未現身,整個區域呈現一幅冬季乾燥的景象。前幾天媒體就不斷提醒,這幾天會變天下雨,寒冷的冬季又下雨,不僅掃了走讀的興致,也增加行程的風險。台灣媒體大都位於北部,因此都是以北部觀點看台灣,媒體的下雨報導若沒有全台這個前置詞,基本上是說北部,查看氣象局的詳情後確實如此,濁水溪以南應該仍是好天氣。走讀清晨特別查看雷達迴波圖,可以看到北部一大坨五顏六色的塗彩,最下緣僅及台中的上緣,看來卻如前幾天的預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沒人說得準也管不著,出門仍雨具與防水措施一應具全。

走讀行程

根據前輩的資料與夥伴規劃的行前資料,從停車處來回約23公里,其中林道佔16.6公里左右。自己查看規劃的軌跡,應該是阿里山脈的最北端區域。

走讀的四座山頭基本上掛在三個林道上,依序走一段林道後岔出往目標山頭,退回岔出點,再繼續前進,最後一座山頭走畢,預計退回林道後沿原路一路踢回永興宮,很幸運中途搭便車,少踢一段林道。

三個林道分別為:

  1.  坪林林道:7.5公里
  2.  線浸林道:12公里
  3.  線浸林道支線:2.5公里

走訪的四座山頭依序為:

  1. 馬路麻山,台演2號,1232M
  2. 線浸山,台演5號,1304M
  3. 半天窟山,1268M
  4. 樟湖山,台演8號,1389M

第一次看到台演x號三角點稱號,夥伴告知「台演」是「台灣演習林」的縮寫,是實驗林的日據時代稱呼。

隨興式的走讀,從早上7點半左右出發,回程搭約6公里便車,大約4 點左右回到出發點,是一個不算太硬斗的安全行程。

中途搭便車,可以提早一個多小時回到停車處,因而可以外掛一個附近的牛轀轆山。距離上坪林永興宮來回約1公里餘,若不耽擱半小時內可以完成。

徒步於林道與非人為舖面的自然路面各有優劣。林道即便受損,也較為平坦方便行走。但林道主要是讓車輛通行,通常需繞行比較遠距離。非人為路面比較有登山健行的感覺,但也因路面原始,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性較高。此次走讀的路線是相對安全的行程,林道完整,車輛均可正常通行。岔出林道來回山頭的山徑路況也不錯。只是某些路段陡峭,沒有充足的植被覆蓋,雨季時期可能有濕滑的危險性。

整個路徑的詳細軌跡與地標,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參考資料,在此不贅述,僅記錄走讀過程中與後的紀錄與心得。

生態觀察

有別於夏季的生機蓬勃熱鬧非凡,冬季期間步道的特點是靜謐,萬物似乎皆處於修息養生的階段。徒步在林道外的天然小徑,很多時候腳步聲是最大的環境聲音。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靜靜地往目標前進,內心反而更熱鬧。這種氛圍下,最適合沉思,而且途經的周邊景物,似乎更容易激盪思緒與念頭,換言之容易出現頓悟的境界。


這次遇到兩種最耀眼的生物分別為台灣山薑果實與白耳畫眉,兩者其實都不輕易示人。山薑果實低調地長在莖幹最下方,白耳畫眉則是高高棲息在濃密的枝葉間。然低調仍不掩其誘人之特點,台灣山薑深紅色肉質胞壁鑲嵌黑色種子非常亮眼,白耳畫眉則是展現其悠揚悅耳的鳴叫聲。步道上眾多的其他生物也提供學習與賞心悅目的服務,讓走讀增添樂趣。

每次走讀總是會有想認識但不得其門而入的生物,特別是植物。走讀過程雖然仔細觀察研究,結束後也費盡苦心查詢,很多時候仍無從得知其身世。雖然沒有結果,不代表沒有收穫,有時候答案會橫空出世般突然間出現在眼前。

2020年元旦在大雪山的鞍馬山東北峰在充滿鐵杉倒木,比人還高的芒草間披荊斬棘尋找前往三角點路徑途中,發現一株果是很特別八角型的植物,而且枝葉感覺特別綠,但說不出有何不同點。特別拍了不少影像,準備回家後查詢。離開三角點回到小雪山步道往小雪山遊客中心途中,再次發現它的蹤影,也發現看似成熟的果,顯然這種植物在這邊似乎很常見。回家後便忘了這件事。無意見看到一位植物學家介紹這棵樹的影片,立刻想到三年前往事,找出相片比對,確認它是「昆欄樹」。在心中擺了三年,竟然還可以一眼看出它的身影,還真不是普通的用心。

舉尾蟻

走跳郊區,不時可以見到樹上掛著黑色類似橄欖球的物體,這是舉尾蟻巢。看過舉尾蟻圖片,但從未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因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且平常都是位於蟻巢內。接近半天窟山前,一株倒下的樹木上頭剛好有一個蟻巢,未見到舉尾蟻在外頭,用樹枝稍微戳一下,看到蟻群傾巢而出好不壯觀。老花眼很難清楚觀察,只好用影像紀錄事後再查看。

查看拍攝的畫面,果然看到蟻尾往上翹的模樣,真是非浪得虛名。以前一直以為黑棘蟻就是舉尾蟻,不久前才知道錯了,這次終於可以親眼目睹。

回程經過時查看蟻巢,已經恢復原先的平靜,只剩幾隻舉尾蟻在外頭遊蕩。還好剛剛戳一下造成的擾動已經平息。

台大實驗林

只知道溪頭與新中橫某些路段是台大實驗林範圍,不知道今天走讀的區域也在其勢力範圍內。

從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網站得知,實驗林位於濁水溪以南,玉山以北,阿里山山脈稜線東邊,橫跨鹿谷、水里、信義三鄉的狹長地帶,今天走讀的區域屬於清水溝營林地範圍。走讀過程在某處林道旁看到一面1980年3月豎立的看板,上頭清楚標註此地為:清水溝營林區造林地,確實如此。

資料來源:台大實驗林管處

走讀過程發現一些常見的土地界標,很納悶這不是台大實驗林範圍嗎,怎麼會有民間使用的土地界標?猜測可能是該走讀的區域位於實驗林與私有土地範圍,抑或是民間承租實驗林種植經濟作物,此為標註租借範圍之用。了解後得知用途為後者。實驗林的利用情形,天然林、人造林、契約林與被開墾耕作等其他用途分別約為28.8%, 31%, 20%, 20%。契約林地是為了杜絕濫墾並兼顧百姓生活而設置,規定墾殖範圍內70%必須造林,30%可種植經濟作物。

查看整個林區地圖過程,看到一個熟悉名稱:風櫃斗山,不只因風櫃斗賞梅而熟悉,更因為走讀過程夥伴提到這座山,海拔大約1450公尺,可以列入走讀名單,抑或是建議夥伴今年走讀行程是否設定在台大實驗林範圍。

走讀雜思

竹林假人vs稻田稻草人

岔出林道往第一座山頭不久,剛進入孟宗竹林,前方夥伴驚呼一聲「差點被嚇到!」抬頭一看是一個是採立姿,頭戴鴨舌帽,上半身穿上衣下半身著長褲彷若真人的假人,遠遠望之還真像,若光線昏暗會更逼真。第一個念頭是有人惡作劇,擺設這個道具嚇人。行進不久再度看到另一個假人,不對勁!肯定有用途。明白了,是嚇唬盜採竹筍的假人,等同於稻田間嚇唬麻雀的稻草人。

有金黃色帶毛外殼的冬筍,必須在筍尖還沒冒出土時就要掘起,筍農通常利用大清早到竹林查看採收。上次跟夥伴走讀鳶嘴西陵,途中遇到不少人拿著麻布袋採收大雪山孟宗竹林的冬筍。盜採者想必得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出勤,降低被逮的機率。可以想像盜採者捏手捏腳地潛入,剛踏入竹林猛然看見眼前的人影,肯定沒嚇破膽也可能濕了下檔。

不過時間久了,對於慣竊或事先勘查地形者,可能就沒啥效果。倒是嚇到了初次來此的登山客。

騰檳榔換咖啡

台大實驗林範圍周邊是檳榔種植的主要區域,走讀過程確實看到不少檳榔園。不過檳榔園不再只是單純的檳榔園,林下會種植其他作物,沿途觀察主要是咖啡與香蕉。檳榔曾被認為是土石流的元兇,吃檳榔也是導致口腔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種植檳榔曾經受到很多的質疑。但在農民眼中它也是一種養家餬口的經濟作物,有些時候甚至比其他經濟作物產值更高。要種植農民全數砍除有困難度,採取這種漸進式騰籠換鳥,更精準說詞為騰檳榔換咖啡,是雙贏的做法。

根據觀察咖啡樹已經達可以採收的階段,或許爾後有機會再來,已經全數換成咖啡樹。檳榔種植面積若顯著減少,假設吃檳榔人數沒有降低,量少價高,應該可以降低食用人數或吃的量,這也是可能的好處之一。

走讀過程見到跟檳榔相關的趣事。離開上坪林聚落不遠處,林道旁邊一處檳榔園掛著一幅很有意思的看板,其內容為「以前和以後有偷我的菁仔、咖啡,會受上天的報應及處罰。再偷者,送警法辦,絕不原諒。(全天監視錄影中)」,還署名,顯然是被偷怕了,也對偷竊者恨之入骨。

看到路旁種植的咖啡樹,跟大家分享喝一杯咖啡需要40公升的水。其實Tony Allan教授的《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 生活事物背後的虛擬水》書中提到煮一杯咖啡需要140公升的虛擬水。該數據參考UNESCO-IH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水教育學院,在2003年所提出之一篇42頁的報告,報告名稱為"一杯荷蘭咖啡所需要的用水量",這個是有關於水的價值之系列研究報告的第十四篇報告。這篇研究報告的目的是要探討在荷蘭地區,喝咖啡需要用到的水量。另一方面也要喚醒大家了解自然資源利用的形式,可能的影響面相。

這篇研究報告結論的最後一段很有意思,喝茶可以節省非常多的水資源。就一杯容量為250 cc的茶葉而言,只需要34公升的水,大約只有咖啡的1/8。因為一杯125cc的咖啡虛耗掉140公升的水,而250cc的茶只需34公升,所以是1/8。

看到檳榔林下種植咖啡樹,若種植茶葉也適合,就水資源的觀點來說,種植茶葉可能會更恰當。

牛轀轆山

回程搭便車省踢6公里林道,省下不少時間,得以探訪位於停車處永興宮附近的「牛轀轆山」。聽到「牛轀轆山」感覺好有鄉土感,特別是在郊區。依據維基百科條目的說明,牛轀轆來自布農語Bubunlu,是水里鄉傳統地域名稱。由參考資料得知,與Bubunlu最後兩個字母顛倒的Bubunul,布農族語表示該地為「下雨就積水一放晴就乾,這種忽積水忽乾的凹地」。

透過谷歌地球探訪該處地形,陳有蘭溪在此處的東北角匯入濁水溪後,往北流約一公里,呈垂直左轉往東繼續,約1~2公里的短距離,再度朝偏北的方向往下游。因此此處是河道劇烈變化之處,且陳有蘭溪水匯入,若洪水期間,很容易就會淹水。岸邊的低地屬於平坦的小平原,放晴後水流進河道,可以很快退去。確實如布農族語所代表的意涵。

音譯可以有很多的字可以選擇,為何會選「牛轀轆」?當地文史工作者或許知其原由。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釋義,「轀」是古代可供臥息之車,單字「轆」沒有釋義,但「轆轆」形容車行聲,「牛轀轆」或許可以稱為牛車行駛中發車的聲音,或發出車行聲的牛車,總之跟牛有關係,感覺也頗為貼切。

「牛轀轆山」海拔雖然不高只有754公尺,卻有極佳的展望。從永興宮到三角點,不到一公里距離徒步僅需1~20分鐘。這個地方似乎屬於私人所有,但可以到三角點位置。

大片竹葉變黃

前往牛轀轆山途中,遠眺對面山區,看到一叢叢黃色點綴滿山頭,直覺認為是山區最常見到的無患子黃葉,但形狀似乎有些出入,而且無患子的數量好像也沒那麼多。雖然相機倍率很高,但距離太遠且能見度不太好,模糊的影像很難判斷到底是何種植物。

離開永興宮回水里市區途中,從路旁竹葉的顏色判斷,方才見到大片的黃色是竹子。好奇特的景象,未曾見過大面積的竹葉變黃色,直覺認為竹子是否開花後即將全部死去?

這個念頭來自於一年到頭看到的竹子都是綠意盎然,也因此竹子可以充分進行光合作用,讓其快速成長。通常竹子會出現葉子凋零是開花的因素。

探究後得知這是老葉凋落換成新葉的過程。竹子度過寒冷的冬天,準備發筍前葉子會大量掉落,暫時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讓竹筍可以快速順利生長。換裝的速度很快,不需多久又出現綠意盎然的模樣,稍不留意便無從察覺。

台灣常見的刺竹一年更是會出現兩次換葉,一次是此刻的冬末,脫落老葉換上新葉,讓製造養分的光合作用有最高的效率。另一次為進入旱季的初秋,換上防止水分流失的保命小厚葉。

往後兩天分別在石岡壩與豐原郊區發現大片竹葉變黃的景象,確認這是竹子的常態。奇怪走了千百遍的山路,對於這種景象竟然視若無睹,還得它處的竹子提醒。人總是忽略近在眼前的景象,留意到遠處相同的內容。

簡易辨認步道的小常識

回程一路下坡踢到線浸林道支線終點,接回線浸林道約9.3公里處,切換成有相當坡度的上坡,而且有將近2公里長,這是不討喜的行程,體力大量消耗後的回程,通常希望是一路下坡或平緩路面。稍事休息整理好行曩,打起精神迎接長上坡的洗禮,有了心理建設而且有伴同行,節奏穩定的踏步前行,倒也還不覺得累。

剛剛休息時,大夥還打趣詢問是否那位行行好,把車開過來讓其他人可以少踢這8公里的路程。開步走就沒有懸念。

踢了將近2公里,在某一個叉路點前,看到左彎往上較陡的路迎面駛來一輛小貨車,另一個岔路是直行的緩上坡。兩條路都往上,較陡的叉路有車駛來,較緩的路面順暢,直覺準備往緩路方向前行,在岔路口剛好跟該輛車交會。駕駛詢問走過來的方向是否為線浸林道,以肯定的答案回覆,然後頭轉向準備前行的叉路,舉起手指向該岔路,並告知那邊往坪林林道。

駕駛面露狐疑的模樣,再次確認林道名稱,自己也以相同的內容回覆。駕駛的回答令自己嚇一跳,他駛過來的方向就是坪林林道,這表示自己指出錯誤方向。自己其實也不確定哪邊才正確,他們的說詞可性度肯定較高,因而回到可能正確的路上。此時同行的夥伴詢問駕駛,是否會開回坪林林道,得到肯定回覆,再追問可否搭便車,也是肯定,這個節骨眼真是及時雨。然感覺沒有多踢點林道,多看看周邊的生態說不過去,因此先行繼續往前徒步,但又擔心誤入歧途,走起來有些忐忑不安,看到每500公尺豎立的里程樁才安心,這一走多踢了半公里多,也多欣賞步道旁的生態。

搭便車回到停車處,好心人告知他們是做工程的,對於山區步道的設置非常熟悉。針對剛剛自己可能誤入歧途的情形,他告知兩個辨認的方法。首先是步道或林道都會設置截水溝,在山區行進若發現走在沒有截水溝的岔路,有可能是歧路。其次是適當的距離會設置里程樁,一般是500公尺。知道里程樁的事情,截水溝的事情倒是首次得知。

真是一趟舒服的知性走春行程!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傳承

不同於溫帶地區,樹木秋天落葉過冬春天萌發新葉,台灣的樹木很多是這個季節落葉旋即萌發新葉。

落葉很美,有一種已經打完美好仗的暮年感覺。退去製造養分的葉綠素,讓其他色彩更亮麗的色素現身,留下最後一抹亮麗的身影,簡直是美好人生的縮影。而且不只落花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假以時日也會化為護樹的腐植層。

新長出的葉子或芽苞也很美,有一種無窮可能與未來的赤子感覺。即將師法打過美好仗的前輩,接棒製造生存與生長所需的養分。

在一株樹上同時出現新舊葉是台灣植物常見的景象,但鮮少留意。在大肚山邊陲的場域擔任志工,午間休息期間於周邊漫步,見到一株個頭不高的樟樹,上頭剛好出現這一幅景象,好美,有一種傳承的感覺。









以兒子做的一張合成照給剛過的一年做總結,這張合成照由三張各相距30年(一個世代)的照片組成:老爸抱襁褓中的自己;自己抱襁褓中的兒子;兒子抱襁褓中的女兒。給這張照片的標題是傳承。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雀榕

 結果累累的雀榕,配上些許新葉,不僅讓路人驚艷,更多的週邊常住戶更是期盼早日可以大快朵頤。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Prepare not to die T恤

陪家人在住家附近慈濟公園散步,遇到一對也在此健走,與自己年紀相當的中年人。自己與他們各自繞圈圈,因而一段時間會交會一次。那位男性原本穿著一件外套,幾趟路後身體發熱因而脫掉,內部穿著的短袖衣服背後印幾個字,瞧一眼感覺怪怪的「Prepare not to die」,旁邊一個類似logo的符號下頭也有幾個字,太小看不清楚,加快腳步準備趨前查看,他卻將脫下的外套披在肩上,剛好蓋住字跟圖案因而作罷。沒有看清楚圖案與下方小字,無法真正了解完整意涵,姑且從看到的幾個大字來推敲。以此為關鍵字搜尋網路未果,看到更多的是「Prepare to die」。


老實說不管如何Prepare終究是會die的,所以這個Prepare是白做的,特別是跟自己年紀相仿者。更多人談也較為積極的作為是「Prepare for dying」或「Prepare for death」。

或許印在衣服上的話語只是玩笑話,自己卻認真看待,無聊人士打發時間的作為吧。
將近兩年前在住家附近另一個運動公園散步時,也看到一件背後印著有趣文字的T shirt。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榔榆花果與媒人

 靜靜佇立在公老坪產業道路岔路口旁的榔榆,每年準時開滿花。

但因為沒有人可聞到的香味,花個頭小,花期又短很難引起晨昏擦身而過的健行者注意。靠近後高頻的翅膀鼓動聲,告知成群媒人正在辛勤工作,並獲取應得的報酬。
開花後跟它近親櫸木最大的辨識特徵翅果優雅地現身。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的完美禮物Buffalo

 楔子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互相扶持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 幫助他人的方式非常多,最直接、方便與普遍的方式是直接以金錢或財務救助需要的人。 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是造成民眾傷亡的地震,颱風和天然災害過後,各界透過捐贈物資與金錢給予這些受難的民眾,讓他們可以度過難關。也有一群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透過專業技能出力協助災後搜救與重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
上述例子屬於救急,更複雜的是救窮,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長時間的協助。例如協助貧窮地區民眾脫貧,所以才會「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出現。
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會透過種種方式回饋社會轉為慈善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每年捐贈龐大金額從事各種慈善項目。企業家轉為慈善家,除了直接以金錢救助外,有些企業家會思考被救助者真正的需求,且會以自身的專長甚至企業競爭力核心,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甚至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行為。